题名

戰國古璽考釋與補說四則

并列篇名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Seal No.5

作者

莊哲彥(Chuang, Che-Yen);林文彥(Lin,Wen-Yen)

关键词

古璽 ; 古文字考釋 ; 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 ;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9 / 06 / 01)

页次

39 - 6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古璽印文字考釋一直是古璽研究之最大宗,惟能正確地識釋古璽文字,方能進一部地了解其官制、思想、文字構形等,並作深入的探研。古璽印考釋向來以198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出版的《古璽彙編》(簡稱《彙編》)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此外,近年來新出土的古璽印,或私人、研究型大學、博物館等收藏,相繼出版古璽印譜,使古璽印文字考釋又邁向另一高峰。本文僅就《鑒印山房古璽印菁華》(簡稱《菁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簡稱《港續》)二印譜所著錄之古璽印,其中待商榷的釋文提出新的看法與補說,並就教於方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宋)司馬光(2012).類篇.北京:中華書局.
  2. (宋)陳彭年,林尹(校定)(1976).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3. (梁)顧野王(2008).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4. (清)段玉裁(1980).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王人聰(1996).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一).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6. 王人聰,游學華(2000).中國歷代璽印藝術.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7. 世界書局編輯部(1974).新校漢書集注.台北:世界書局.
  8.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1981).古璽彙編.北京:故宮博物院.
  9. 何琳儀(2003).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0. 何琳儀(2004).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華強(2015)。曾侯乙墓竹簡考釋一則。中國文字,新41
  12. 李家浩(2015)。戰國文字中的「(宀邑)字。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上海:
  13. 李家浩(2002).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4. 林樹臣(1973).鉩印集林.台北市:海嶠印集.
  15. 施謝捷(2006)。安徽大學。
  16. 泉源出版社(1996).康熙字典.台北縣:源豐書局.
  17. 徐暢(2016).古璽印圖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8. 曹錦炎(2017).古璽通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
  19. 曹錦炎(1996).古璽通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20. 許雄志(2006).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
  21. 陳光田(2008)。戰國私璽中所見古代複姓及其源流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2)
  22. 陳光田(2009).戰國璽印分域研究.湖南:岳麓書社.
  23. 陳劍(2008)。〈上博(6).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24. 湯志彪(2013)。戰國璽印文字考釋(十二則)。中國文字研究,上海:
  25. 湯志彪(2013).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26. 湯餘惠(2010).戰國文字編.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27. 湯餘惠(1984)。楚璽兩考。江漢考古,1984(2)
  28. 菅原石廬(1997).中國璽印集粹.東京:二玄社.
  29. 菅原石廬(2004)。鴨雄綠齋藏中國古璽印精選。東京:アートライフ社。
  30. 葉其峰(2003).古璽印通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1. 趙平安(200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2. 趙明,王培曉(2014)。從楚篆到楚鉨的「印化」研究。印學研究(2014)古璽印研究專輯,北京:
  33. 劉洪濤(2011)。上博竹簡《凡物流形》釋字二則。簡帛(第六輯),上海:
  34. 鄭超(1986)。楚國官璽考述。文物研究,2
  35. 韓自強,韓朝(2000)。安徽阜陽出土的楚國官璽。古文字研究,北京:
  36. 闕曉瑩(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7. 羅振玉(1989).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38. 羅福頤(2010).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9. 羅福頤(1981).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