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李宗仁(2011)。繪畫語言的建立─以油桐花繪畫創作為例。書畫藝術學刊,10(3)
連結:
-
畫廊持之以恆的藝術創作-馮鐘睿回顧展 httparts-newsnetnode7725 藝術推廣新聞頻道。取自 http://arts-news.net/node/7725,日期:2018 年 11 月 24 日。
-
維基百科。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知覺(知識論),日期:2018 年10 月 17 日。
-
Bazaar Art & Design 專訪當代水墨大師李華弌:水的語言,取自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art-and-design/insider/li-huayi-landscape-above-style,日期:2019 年 1 月 15 日
-
大紀元文化網神傳文化,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7/8/2/n1789997.htm,日期:2018 年 6 月 28 日
-
Chipp, Herschel B.,余珊珊(譯)(2012).現代藝術理論Ⅱ.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Chipp, Herschel B.,余珊珊(譯)(2012).現代藝術理論Ⅰ.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Merleau Ponty、 Maurice,龔卓軍(譯)(2007).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蒂的最後書寫:眼與心.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
Mitford, Miranda Bruce,Wilksinson, Philip,林時芬(譯),林淑媚(譯)(2009).符號與象徵:圖解世界的秘密.台北:時報文化.
-
Stein, Murray,朱侃如(譯)(1999).榮格心靈地圖.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王家程(1993).馬白水繪畫藝術之研究彙編.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
史作檉(2006).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
史作檉(2006).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
史作檉(2008).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
石濤(2003).石濤畫語錄中的師情畫意:中國畫的哲學原理.台北:九逵商行.
-
光復書局編輯部(編)(2005).塞尚.台北:光復書局.
-
朱光潛(2008).文藝心理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何政廣(編)(1996).抽象派繪畫先驅─康丁斯基.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何政廣(編)(1999).克利─詩意的造型大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何政廣(編)(1996).魏斯─美國寫實派大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何政廣(編)(1999).泰納─英國水彩畫大師.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余秋雨(2006).藝術創造論.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吳尚邕(2015)。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碩士班。
-
李焜培(1982).水彩畫法 1‧2‧3.台北:雄獅美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佟景韓(編),易英(編)(1994).現代西方藝術美學文選:造型藝術美學卷.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保羅.克利, Paul,周丹鯉(譯)(2013).克利教學筆記.台北:信實文化行銷.
-
保羅.克利, Paul,雨云(譯)(1997).表現主義大師:克利的日記.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姜一涵(1982).石濤畫語錄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
約翰.伯格, John,吳莉君(譯)(2005).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
-
席慕蓉(2004).彩墨.千山─ 馬白水.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馬白水(1997).水彩畫法圖解.台北:從雲軒畫廊.
-
馬諦斯,蘇美玉(譯)(2002).馬諦斯畫語錄.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高木森(2015).自說自畫Ⅱ─彩墨詩韻之承與變.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高木森(2012).東西藝術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
高居翰(1994).氣勢憾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高居翰, James(2001).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康丁斯基,余敏玲(譯)(2013).點/線/面.台北: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
康丁斯基,吳瑪俐(譯)(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1981).國語辭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許德民(2009).中國抽象藝術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郭繼生(1991).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
陳立偉(2013)。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藝術碩士班。
-
陳傳席(2013).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三民書局.
-
陳傳發(編)(2009).抽象克利 Paul Klee.台北:雪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陳樹升(編輯)(2010)。馬白水繪畫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
-
曾昭旭(2005).我的美感體驗:道德美學引論.台北:臺灣商務書館.
-
曾肅良(2002).傳統與創新.台北:三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馮作民(譯)(1981).西洋繪畫史.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
黃子霏(2006)。《林泉高致集》讀後感。造形藝術學刊
-
黃可萱(2017).你不可不知道的 101 位中國畫家及其作品.台北:信實文化行銷有限公司.
-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月刊,10 月
-
葉朗(1996).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
劉其偉(2002).藝術人類學:原始思維與創作.台北:雄師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潘襎(2011).渾厚.燦爛.朱德群.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魯道夫.安海姆, Rudolf,李長俊(譯)(1984).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
魯道夫.安海姆, Rudolf,滕守堯(譯)(1998).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
龐均(1999).繪畫寫生哲學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
羅蘭.巴特, Roland,洪顯勝(譯)(1988).符號學要義.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
藝術家雜誌(編)(1981).魏斯水彩畫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