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水墨展演之媒介轉向

并列篇名

Media Turn in the Performative Exhibition of Ink and Wash Painting

作者

盧青辰(Lu, Ching-Chen)

关键词

場域 ; 媒介 ; 身體 ; 日常生活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9 / 12 / 01)

页次

53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反思存有之物質媒介-水墨的發展形制與論述,在面對當代藝術趨向多元化與複合體的創作媒介的反饋,連結水墨與日常生活的語境。由水墨與表演藝術的跨界合作,探討場域中水墨作為一媒介,轉向展演實踐的關係。其中,空間與場域的轉換,透過行走在城市步出另類的可居可遊;水墨裝置以機械性速率作為非連續性的載體,揭示視覺觀看轉向身體感知的介入與體驗的斷裂。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de Certeau, Michel,Rendall, Steven(trans.)(2011).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Higgins, Dick(1966).Intermedia.Something Else Press.
  3. Jullien, Francois,卓立(譯)(2006).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縣:桂冠.
  4. Jullien, Francois,林志明(譯),張婉真(譯)(2004).本質與裸體.臺北縣:桂冠.
  5. Jullien, Francois,張穎(譯)(2017).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6. Kaprow, Allan,徐梓寧(譯)(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臺北市:遠流.
  7. Maquet, Jacques,武姍姍(譯)(2003).否定主義美學.臺北市:雄獅.
  8. Milon, Alain,蔡婌玲(譯),林德祐(譯)(1996).未定之圖:觀空間.臺北市:漫遊者文化.
  9. Virilio, Paul,楊凱麟(譯)(2001).消失的美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10. 石守謙(2017).山鳴谷應:中國山水畫和觀眾的歷史.臺北市:石頭.
  11. 余舜德(編)(2015).身體感的轉向.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2. 巫鴻,肖鐵(譯)(2017).廢墟的故事:中國美術和視覺文化中的「在場」與「缺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3. 汪文琦(編)(2016).節氣、意境、整體性:五度空間的建築.臺北市:田園城市文化.
  14. 汪民安(編)(2013).文化研究關鍵詞.臺北市:麥田,城邦文化.
  15. 楊儒賓(編),張再林(編)(2017).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臺北市:台大人社高研院東亞儒學研究中心.
  16. 潘公凱(1997).限制與拓展—關於現代中國畫的思考.臺北市:中國文物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