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金文「弭」字考-兼論弭器斷代問題

并列篇名

The research of "弭" in Chinese Bronze Inscriptions - And the question of a division of history into periods in the study of "弭" in bronzes

作者

賴文隆(Lai,Wen-Lung)

关键词

金文 ; □器 ; 說文古籀補 ; 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 ; 金石學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20 / 06 / 01)

页次

105 - 1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兩岸故宮收藏唐、宋書法名蹟之鑒藏印中,以及元、明、清三代之篆刻、篆書作品裡,常可見「張」字寫作□、□、□等字形。復觀清末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之附錄,亦收錄有「□」、「□」二字古文,吳氏懷疑「□」乃古「郰」字,同時對於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張仲簠》銘文摹搨中釋「□」作「張」之說,更是採取保留態度。欲釋此疑,當溯其源,此蓋源自宋代金石著錄對於二件古器銘文中釋「□」之爭,而歸類諸論,計有釋「張」、「弡」、「弫」三種說法。其後,因元、明二代之金石學消沉不興,金石著述與字書多傳抄而真偽錯雜,故而多承前例而無裨於考,及至清代中期,釋「□」猶見因襲「張」、「弡」二說。本文承前宋代「二器三說」之基礎,爬梳歷代關於金文「□」字之文獻史料,佐以清末以來成果粲然之考據著論與銅器銘拓,以證前說之訛,並得正確釋「□」之說。其次,藉由二十世紀新出土之「□器」與相關標準器之器形、彝銘內容比對分析,復參酌以天象配合干支曆朔推算之研究成果,進一步嘗試解開西周時期□器斷代與□族、□邑存在之謎。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95).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傳記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77).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6.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93).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0. (1990).書跡名品叢刊.東京:株式會社二玄社.
  11.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1977).石刻史料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5. (1993).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6. (宋)王厚之(1985).鐘鼎款識.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王黼(編),牧東(整理)(2010).重修宣和博古圖.揚州:廣陵書社.
  18. (宋)王黼著,(明)泊如齋重修:《重修宣和博古圖錄》,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一年重刻本。
  19. (宋)呂大臨(1987).考古圖‧續考古圖‧考古圖釋文.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張掄(1986).紹興内府古器評.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據(清)康熙四十三年序張氏澤存堂刊本。
  22. (宋)薛尚功撰:《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民國 24 年海城于氏景印明崇禎朱謀垔刻本。
  23. (宋)薛尚功(1986).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北京:中華書局.
  24. (明)朱謀㙔輯解:《古文奇字》,明萬曆四十年南州朱氏刊本。
  25. (清)吳大澂(1968).說文古籀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清)阮元(輯)(1988).宛委別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7. (清)阮元藏,(清)朱為弼(2004).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8. (清)孫詒讓(1971).古籀拾遺.臺北:華文書局.
  29. (清)孫詒讓(1971).古籀餘論.臺北:華文書局.
  30.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編)(2001).尚書正義.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31. (漢)許慎,(宋)徐鉉(校定)(2013).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32.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1).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33. 上海博物館(編)(1987).中國書畫家印鑑款識.北京:文物出版社.
  3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2001).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3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隊(1986)。長安張家坡西周井叔墓發掘簡報。考古,1986(1)
  36.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65).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37.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1999).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38. 王輝(2006).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
  39.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2004).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0. 白川靜(1975).金文通釋.日本神戶:白鶴美術館.
  41. 吳良寶(編)(2006).先秦貨幣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2. 吳振武(1983).古文字學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43. 吳鎮烽(編)(1989).陕西金文彙編.西安:三秦出版社.
  44. 吳鎮烽(編著)(2012).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吳鎮烽(編撰)(2006).金文人名彙编.北京:中華書局.
  46. 吳鎮烽,王東海(1980)。王臣簋的出土與相關銅器的時代。文物,1980(5)
  47. 李學勤(1990).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48. 李學勤(編)(2002).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49. 杜勇,沈長雲(2002).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沈寶春(2005).古典文獻研究輯刊.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51. 段紹嘉(1960)。陝西藍田縣出土弭叔等彝器簡介。文物,1960(2)
  52. 唐復年(1993).西周青铜器銘文分代史徵器影集.北京:中華書局.
  53. 唐蘭(1995).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54. 唐蘭(1972)。永盂銘文解釋。文物,1972(1)
  55. 唐蘭(1993).西周青铜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
  56. 容庚(1960)。弭叔簋及訇簋考釋的商榷。文物,1960(8)
  57. 容庚(1973).商周彝器通考.臺北:大通書局.
  58. 容庚(1960)。弭叔簋及訇簋考釋的商榷。文物,1960(9)
  59. 容庚(編著),張振林(摹補),馬國權(摹補)(1985).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60. 殷夢霞(編),李定凱(編)(2009).國家圖書館藏古籀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
  61. 殷夢霞(編),李定凱(編)(2009).國家圖書館藏古籀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62. 陝西藍田縣文化館(1966)。記陝西藍田縣出土的西周銅簋。文物,1966(1)
  63. 馬承源(編),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編寫組(編)(1986).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上海博物館商周青銅器銘文物出版社.
  64. 高明(2001).高明論著選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65. 高明(編),涂白奎(編)(2008).古文字類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6. 商承祚(編),王貴忱(編),譚棣華(編)(1983).先秦貨幣文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67. 張光裕(編),滕壬生(編),黃錫全(編)(1997).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68. 張守中(撰集)(1996).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69. 張守中(撰集),張小滄(撰集),郝建文(撰集)(2000).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70. 張亞初,劉雨(1986).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71. 張長壽(1990)。論井叔銅器。文物,1990(7)
  72. 張新俊,張勝波(2008).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
  73. 張聞玉,饒尚寬,王輝(2010).西周紀年研究.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
  74. 莊嚴(編),那志良(編),張萬里(編)(1964).晉唐以來書畫家鑒藏家款印譜.香港:藝文出版社.
  75. 郭沫若(1960)。弭叔簋及訇簋考釋。文物,1960(2)
  76. 郭沫若(2002).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77. 郭沫若(1999).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78. 陳公柔(1962)。記〈幾父壺〉、〈柞鐘〉及其同出的銅器。考古,1962(2)
  79. 陳夢家(2004).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
  80. 陳曦(2006)。北京語言大學。
  81. 彭裕商(2003).西周青铜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82. 曾憲通(1993).長沙楚帛書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
  83. 楊升南(2011)。西周紀年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讀《西周紀年研究》。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2)
  84. 楊伯峻(編)(1991).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85. 楊伯峻(編)(1991).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86. 葉正渤(2016).金文曆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7. 葉正渤(2010).金文標準器銘文综合研究.北京:綫裝書局.
  88. 董蓮池(編)(2011).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89. 裘錫圭,許錟輝(校訂)(2015).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90. 劉昭瑞(2000).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91. 劉啟益(2002).西周紀年.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92.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3.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4.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5.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6.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献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7.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8. 劉慶柱(編),段志洪(編),馮時(編)(2005).金文文獻集成.北京:線裝書局.
  99. 謝維揚(編),房鑫亮(編)(2009).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00. 韓巍(2007)。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101. 龐懷清(1976)。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西周銅器窖穴發掘簡報。文物,1976(5)
  102.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103. 羅振玉,羅繼祖(編)(2013).羅振玉學術論集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4. 羅福頤(編)(1994).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