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然生成與理性把控的表現-中國畫中「沒骨法」的現代探索

并列篇名

The exploration of modernity in China's painting -- the creation of multiple fusion

作者

朱錦澤(Zhu,Jin-Ze)

关键词

沒骨法 ; 用水 ; 肌理 ; 融合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9期(2020 / 12 / 01)

页次

49 - 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畫發展到今天已不僅僅是在學習中國畫傳統的筆墨形式,而在吸收其他的藝術營養,與時代觀念相結合的藝術表現。本文從中國畫傳統與現代的比較入手,通過視覺圖式的分析,闡明傳統與現代中國畫在「用水」中的不同;以及通過作品比較,分析現代肌理製作的類型和其在沒骨畫中所産生的意義。筆者從實踐經驗中,通過對「用水」技法的運用,製作肌理,並把肌理運用到不同材質載體中,使它呈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嘗試把「撞水撞粉」的有筆限、「潑墨潑彩」的無筆限兩者進行融合,開啓了對傳統筆墨方式以外的繪畫語言的想象空間。用自然生成的理念糅合技巧展示了除毛筆之外的工具也能把屬於中國畫範疇的「撞水撞粉」、「潑墨潑彩」進行創作,擴大了以非筆限的手段製作現代中國畫,加深了對現代中國畫創作現代樣式的認識和體驗。時代在發展,繪畫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為了表現自我的藝術語言,筆者困於在工筆與寫意之間徘徊,一直在尋找一種工意結合的多種元素融合的繪畫表現形式,積極尋找一種符合內心表達的繪畫語言,反映時代美與自我追求的藝術美相結合,創作具有時代特徵和個性符號的藝術語言。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了廬,淩利中(2006).歷代中國畫論通解.上海畫報出版社.
  2. 毛建波(校註)(2008).南田畫跋.西泠印社出版社.
  3. 石守謙(2008).風格與世變.北京大學出版社.
  4. 朱光潛(2012).談美.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 朱萬章(2010).居巢居廉.廣東人民出版社.
  6. 李君毅(編)(1996).劉國松研究文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7. 沃林格(1987).抽象與移情.遼寧人民出版社.
  8. 叔本華(1977).意志與表像的世界.臺北:志文出版社.
  9. 周積寅(編)(2001).中國畫論大辭典.東南大學出版社.
  10. 周積寅(編)(2005).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1. 宗白華(2006).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2. 林若熹(2004).解讀傳統.廣東人民出版社.
  13. 林若熹(2010).中國畫線意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4. 俞劍華(2005).國畫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俞劍華(譯註)(2007).宣和畫譜.江蘇美術出版社.
  16. 袁牧(2002).工筆花鳥畫的特技與肌理.安徽美術出版社.
  17. 康定斯基(1987).論藝術的精神.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張強(2005).國畫現代形態.河南美術出版社.
  19. 陳傳席(2009).中國繪畫美學史.人民美術出版社.
  20. 陳蒲清(注譯)(1998).四書.花城出版社.
  21. 傅抱石(2005).中國繪畫理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22. 湯哲明(2007).國畫之江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3. 黃光男(2007).美感探索.臺北:聯經出版社.
  24. 楊大年(編)(2005).中國歷代畫論采英.江蘇教育出版社.
  25. 董萍實,何雲(2001).中國畫特殊技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26. 劉墨(2003).中國畫論與中國美學.中國社會出版社.
  27. 劍華(編)(2000).中國古代畫論類篇.人民美術出版社.
  28. 潘運告(譯註)(2003).清人論畫.湖南美術出版社.
  29. 魯道夫·阿恩海姆(1998).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
  30. 饒尚寬(譯註)(2006).中華經典藏書·老子.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