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觀景.圖騰-林秀鑾膠彩繪畫創作論述

并列篇名

Totem Observation Contemplation-A Study of Painting

作者

林秀鑾(Tung Lin, Hsiu-Luan)

关键词

膠彩 ; 觀景 ; 圖騰 ; 生命自然 ; 憩息 ; 喻心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21 / 06 / 01)

页次

257 - 2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生命經驗、環境生態和平面繪畫有何關聯性,思索如何在庭院植物的空間意象中尋找生活和生命記憶,以觀景和圖騰的關聯性對植物的觀察寄情、移情和喻心,目的想通過繪畫創作,探索生活觀景和生命圖騰間關聯和意義,並連結不同技法闡明創作經驗的意義。對於生活經歷和文化滋養,透過思維和探討,轉以繪畫形式敘述,將之呈現在作品中,如李宗仁說「用自己嘔心瀝血的藝術語言,體會生命的真諦。」作品的解析,透過心、眼去連結,領悟、感受,嘗試解構自己和他人。簡化圖騰和觀景,真正要表達的是移情和生命,沒有直接表白是想要層層的撥開,檢視動機和過程,研究方法是否有辯證到創作,從景觀到觀景的驗證,從生命的觀點去處理圖騰,進而做造形提煉,把扁平化的概念和平面化的形式,透過線性的結構去做造形符號的並用,同時在作品中去做創作的實踐,把寫實和圖騰符號並置,利用圖框的框架做造形結構的串連。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李宗仁(2011)。繪畫語言的建立-以油桐花繪畫創作為例。書畫藝術學刊
    連結:
  2. (唐)張彥遠(2012).法書要錄.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3. 巴東(1996).張大千研究.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4. 安˙達勒瓦,李震(譯)(2009).藝術史方法與理論.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5. 安海姆,李長俊(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出版.
  6. 朱光潛(1998).談美.臺北市:業強出版.
  7. 何政廣(1999).沙漠中的花朵歐姬芙.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8. 何懷碩(1984).風格的誕生.台北:大地出版社.
  9. 李乾朗(1995).板橋林本源庭園.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 李偉銘(2005).行愿-林若熹作品工筆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
  11. 沃林格, Wilhelm,王才勇(譯)(2010).抽象與移情.北京:金城出版社.
  12. 林秀鑾(2000).林秀鑾膠彩畫選集.桃園:
  13. 林秀鑾(2017).諧波共舞-林秀鑾創作展.桃園:桃園文化局.
  14. 林信華(1999).符號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
  15. 林若熹(2017).線意志.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16. 林曼麗(2000).台灣東洋畫探源.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17. 洪惠冠(1994).膠彩之光.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
  18. 珊娜雅.羅曼, Sanaya(2007).個人覺醒的力量.台北:生命潛能.
  19. 計成(1986).園治.台北:金楓出版公司.
  20. 凌嵩郎(1981).中國美術發展史.台北:華林印刷.
  21. 格林伯格,張心龍(譯)(1993).藝術與文化.臺北市:遠流出版.
  22. 高居瀚, James(1991).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3. 康鍩錫(2007).台灣古建築裝飾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
  24. 張大千(1993).張大千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
  25. 張運宗(2004).台灣的園林宅第.台北:遠足文化事業.
  26. 莊秀美(2017).桃園藝術亮點:膠彩心之所觸畫之所往趙世傳.桃園市: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27.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書林出版.
  28. 傅抱石(1985).中國繪畫理論.台北:里仁書局.
  29. 曾得標(1999).膠彩畫之美林之助.台中:印刷出版社.
  30. 曾得標(2005).台灣膠彩畫史流研究展.台中:台灣省膠彩畫協會.
  31. 黃光男(1985).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32. 楊平(2003).康德與中國現代美學思想.北京:東方出版社.
  33. 葉劉天增(2002).中國紋飾研究.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34. 詹前裕(1997).林之助繪畫藝術之研究.台中:台灣省立美術館.
  35. 鄒傳安(1994).工筆花鳥畫技法.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36. 雷蒙•威廉斯, Raymond,劉建基(譯)(2016).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北京:新華書店.
  37. 廖炳惠(201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社.
  38. 劉芳如(2019).巨匠的剪影張大千.台北:台北故宮博物院.
  39. 劉思量(1992).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40. 暮澤剛已, Takemi(2016).當代藝術關鍵詞100.台北:麥田出版.
  41. 賴明珠(2003).桃園地區美術家許深州先生研究調查.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42. 謝里法(1998).台灣美術運動史.臺北市:藝術家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