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璽扱遺(三十七則)-《匋鉩室藏古璽印選》釋文訂補(古璽篇)

并列篇名

Study in Ancient Chinese Seal No.8

作者

林文彥(Lin, Wen-Yen)

关键词

古璽 ; 璽印 ; 匋鉩室藏古璽印選 ; 古璽彙編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2 / 06 / 01)

页次

1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先秦的官、私璽印,自1981年羅福頤先生等輯錄《古璽文編》、《古璽彙編》二書刊行以來,海內外學者就文字考釋發表了許多極為珍貴且豐碩的研究成果,對古璽研究的領域與方式深耕了研究的廣度與深度。2019年日本篆刻家協會尾崎蒼石會長以舊藏並和田廣幸先生編著《匋鉩室藏古璽印選》,所刊兼含先秦官、私璽、匋鉩、巴蜀符號鉩、秦、漢、魏、晉官、私印、單字璽、吉語璽、兩面印、圖像印及肖形印等,共784方;其中部分璽文或因漫漶做為未能辨識的文字,部分璽印文字考釋則仍有研商空間,本文續就《古璽披遺(三十則)》所刊先秦官、私璽編號182〜238中未竟或存疑部分增補新釋文字,提出淺見並就正於方家。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2002).中國文字.台北:藝文印書館.
  2. (宋)丁度(編)(2017).集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宋)司馬光(編)(2012).類篇.北京:中華書局.
  4. (宋)邵思(2018).姓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宋)郭忠恕(編),(宋)夏竦(編),李零(整理),劉新光(整理)(2010).汗簡‧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
  6. (宋)陳彭年(編),林尹(校訂)(1976).宋本廣韻.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 (宋)鄭樵,王樹民(點校)(1995).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
  8. (唐)林寶,岑仲勉(校記)(2008).元和姓纂.北京:中華書局.
  9. (梁)顧野王(2004).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張澍(2003).姓韻.西安:三秦出版社.
  11.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6).說文解字注.台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2.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2010).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3.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1983).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14. 中華書局編輯部(1975).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5. 方述鑫(編)(1993).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
  16. 王人聰(2000).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17. 王力(2014).同源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18. 王延林(1997).常用古文字字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19. 王國維(199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20. 王國維(2012).定本觀堂集林.臺北市:世界書局.
  21. 王愛民(2010)。長春,吉林大學。
  22. 加藤慈雨樓(編)(1980).平盫攷藏古璽印選.京都:臨川書店.
  23. 田煒(2018).田煒印稿‧論文.上海:中西書局.
  24. 田煒(2010).古璽探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伏海翔(編)(2005).陝西新出土古璽印.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6.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1996).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7. 吉林大學歷史系文物陳列室(編)(1987).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北京:文物出版社.
  28. 朱德熙(1995).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江連浩,馬錦強(1993).珍秦齋古印展.澳門:澳門市政廳文化康樂部.
  30. 何琳儀(2003).戰國文字通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1.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
  32. 吳振武(1983)。《古璽彙編》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古文字學論集,香港:
  33. 吳振武(2011).《古璽文編》校訂.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34. 李天虹(2003).〈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35. 李守奎(2003).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6. 李學勤(編)(2019).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37. 李學勤(編)(2016).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38. 李學勤(編)(2019).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39. 李學勤(編)(2018).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40. 李學勤(編)(2014).出土文獻.上海:中西書局.
  41. 肖毅(2018).古璽文分域研究.武漢:崇文書局.
  42. 周波(2019).戰國銘文分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44. 林志強,田勝男,葉玉英(2017).《文源》評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林義光(2012).文源.上海:中西書局.
  46. 林澐(2019).林澐文集‧文字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施謝捷(2006)。合肥,安徽大學。
  48. 胡厚宣(編)(1998).出土文獻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9. 范祥雍(補釋)(2011).廣韻三家校勘記補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0. 徐中舒(1988).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51. 徐暢(2016).古璽印圖典.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2. 徐暢(2009).先秦璽印圖說.北京:文物出版社.
  53. 徐无聞(編)(1994).甲金篆隸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54. 高亨(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55. 高明,涂白奎(2014).古陶字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高鴻縉(1992).中國字例.台北:三民書局.
  57.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編),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編),中華書局編輯部(編)(1986).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8. 常宗豪(編)(1983).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研究所.
  59. 張桁(編),許夢麟(編)(1993).通假大字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60. 張新俊,張勝波(2008).新蔡葛陵楚簡文字編.成都:巴蜀書社.
  61. 莊哲彥(2017)。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
  62. 莊新興(編),茅子良(編)(1999).中國璽印篆刻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63. 郭錫良(編)(2020).漢字古音表稿.北京:中華書局.
  64. 陳光田(2009).戰國璽印分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
  65. 陳斯鵬(編),石小力(編),蘇清芳(編)(2012).新見金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66. 陳劍(2013).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2015).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紀念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1996).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6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京大學中文系(編)(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70. 湖北省博物館(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71. 湖北省博物館(編)(1989).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
  72. 湯志彪(2013).三晉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
  73. 湯餘惠(2001).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4. 程訓義(2007).中國古印—程訓義古璽印集存.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75. 菅原石廬(輯藏)(1997).中國璽印集粹.東京:二玄社.
  76. 黃德寬(編)(2007).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
  77. 黃錫全(1999).古文字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78. 裘錫圭(1992).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79. 裘錫圭(2012).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80. 趙平安(2009).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81. 劉釗(2005).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社.
  82. 劉釗(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83. 蕭春源(2001).珍秦齋藏印‧戰國篇.澳門:澳門基金會.
  84. 蕭毅(2018).古璽讀本.南京:鳳凰出版社.
  85. 羅福頤(1994).古璽文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86. 羅福頤(1994).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
  87. 羅福頤(1979).漢印文字徵.九龍: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88. 羅福頤(1974).璽印文字徵.台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