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移動空間下的社會關係-探討通勤時空下符號的社會隱含

并列篇名

Social Realtions under the Mobile Space-Exploring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Symbols in Commuting Space-time

作者

劉蔚霖(Liu,Wei-Lin)

关键词

通勤 ; 符號 ; 擬像 ; 神話 ; 權力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2 / 06 / 01)

页次

155 - 18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通勤,是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產物—大眾文化,每趟通勤過程中的「存在符號」以安穩而自然的姿態合理地出現,開啟通勤場域中的人事物特有的溝通方式、邏輯思維與對應模式。全文以文化批判理論的視角,洞察當代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文化現象之發展緣由與影響,藉Baudrillard的商品符號化之批判,闡釋由符號所建構的擬像世界之「超真實」與現實真假的模糊性。其次,經由Bathers的符號學分析與解構,析論通勤場域中符號運作表象外所隱含的語義化、階級化的特性,拆解普世認同的「符號神話」之權力結構與階層關係,揭示「自然」歷史面紗下的不自然。透過對符號的解構、再結構,並以Bourdieu的文化社會學現象做為論述的映證,期以發現通勤場域內由權力主宰的社會結構與支配關係。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劉豐榮(2004)。視覺藝術創作研究方法之理論基礎探析:以質化研究觀點為基礎。藝術教育研究學刊,8,77。
    連結:
  2. Adey,徐苔玲(譯),王志弘(譯)(2013).移動.台北:群學出版社.
  3. Barthes, Roland(1975).Roland Barthes by Roland Barthe.
  4. Barthes, Roland(1972).Critical Essays.Northwester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5. Barthes,江灝(譯)(2019).神話學.台北:麥田出版.
  6. Barthes,陳志敏(譯)(2008).符號的想像── Barthes 評論集.台北:國立編譯館.
  7. Baudrillard, Jean(1994).Le crime parfait.Paris:Gallilé.
  8. Baudrillard,洪凌(譯)(1998).擬仿物與擬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9. Fabiani, Jean-Louis,陳秀萍(譯)(2019).布迪厄:從場域、慣習到文化資本,「結構主義英雄」l 親傳弟子對大師經典概念的再考證.台北:麥田出版社.
  10. Saussure,高名凱(譯)(1980).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Sennet(1976).The Fall of Public Man.
  12. 王振輝(2013).知識與權力:當代教育中的貧窮世襲.台北:五南出版社.
  13. 皮耶• Bourdieu,李猛(譯),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4. 西恩•霍爾,吳奕欣(譯)(2015).這就是符號學.台北:積木文化.
  15. 吳孟芯,戴裕蒨(2013)。虛擬偶象紅翻天!初音未來的流行產製。犢:傳播與科技,5
  16. 李建緯,〈大眾媒體中的擬像與現代消費美學:Baudrillard〉,《李建緯的胡言胡語》(2010.06.08) ,網址:
  17. 林志明(2020)。回望《物體系》:布希亞的幻象形上學與攝影消失術。物體系,台北:
  18. 林志明(2020)。描繪一個不存於任何地方的圓周。物體系,台北:
  19. 哈爾•福斯特(編)(1998).反美學.台北:新世紀.
  20. 約翰•費斯克(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
  21. 庫夫,林秀麗(譯)(2003).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
  22. 徐玉芳(2003)。大眾在大眾文化中的異化。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6(1)
  23. 高譜鎮(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Sur la television 一個透過「場域」概念的解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4
  24. 陳瑤玲(2018)。全球化下的「移動性」觀察。國家圖書館,3,110。
  25. 陳靜璇,吳宜澄(2011)。藝術領域研究方法之探討:以創作類研究為主之分析。藝術學刊,2(1),118。
  26. 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27. 黃明慧(2006)。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研究所。
  28. 詹明信,吳美真(譯)(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文化.
  29. 趙毅衡,胡易容(2014).符號學︰傳媒學辭典.台北:新銳文創.
  30. 齊格蒙•鮑曼,陳雅馨(譯)(2018).液態現代性.台北:商周出版.
  31. 邁克爾•格倫菲爾(編),林云柯(譯)(2018).布迪厄:關鍵概念.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32. 羅伯特•斯坦,陳儒修(譯),郭幼龍(譯)(2002).電影理論解讀.台北:遠流.
  33. 羅蘭•巴特,江灝(譯)(2019).符號帝國.台北: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