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中國抗戰漫畫符號傳播與敘事研究

并列篇名

Study on Propagation and Narration of Chinese Anti-Japanese Cartoons Symbols

作者

張淑冠(Chang, Shu-Kuan)

关键词

抗戰漫畫符號 ; 符號傳播 ; 符號敘事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23 / 06 / 01)

页次

1 - 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中國抗戰漫畫作為戰爭歷史變遷的紀錄文本,擁有研究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過往研究抗戰漫畫多以歷史與圖像的視角進行分析,並以漫畫的發展、作者、風格、期刊等等為專題研究對象。本文突破過去的研究方向,以符號學作為視覺圖像漫畫的跨學科研究理論方法,通過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以及皮爾斯(Charles S. Peirce, 1839-1914)符號體系中的表意作用,深入探討抗戰漫畫圖像符號的文本詮釋與符號意義。並分別從符號傳播與敘事的角度,分析抗戰漫畫符號的傳播現象以及其過程的本質規律;剖析抗戰漫畫符號的敘事功能以及所具備的條件特質。期望未來對漫畫符號研究應用有所參考與啟發。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丁爾蘇(2020)。繪畫與符號學。中國比較文學,120,2-12。
  2. 山東出版社編輯部(2002).漫畫中的歷史.濟南:山東出版社.
  3. 中國革命博物館(編)(2002).抗戰戰爭時期宣傳畫.北京:文物出版社.
  4. 甘險峰(2008).中國漫畫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5. 米克.巴爾,段煉(編)(2017).繪畫中的符號敘事:藝術研究與視覺分析.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6. 米歇爾,蘭麗英(譯)(2021).圖像理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7. 李幼蒸(1999).理論符號學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8. 李斯卡,趙星植(譯)(2014).皮爾斯:論符號.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9. 段煉(2017)。米克.巴爾的視覺敘事符號學。美術觀察,2017(2),135-137。
  10. 段煉(2018).視覺文化:從藝術史到當代藝術的符號學研究.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11. 約翰.菲斯克,張錦華(譯),劉容玫(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遠流出版社.
  12. 張良林(2004)。索緒爾與皮爾士符號學觀差異分析。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3(4),115-118。
  13. 郭鴻(2008).現代西方符號學綱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4. 陸正蘭(2021)。藝術符號學:必要性與可能性。當代文壇,2021(1),49-58。
  15. 楊裕隆(2012)。符號理論與應用。科學發展,478,16-22。
  16. 趙星植(2017)。論皮爾斯符號學中的傳播學思想。國際新聞界,2017(6),87-104。
  17. 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
  18. 鄭慕尼(2012)。提里‧格容斯帝恩《漫畫系統》書評。現代美術學報,23,127-133。
  19. 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