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龍盦:書畫雙絕.人品尤高

并列篇名

Chu Long An: He's success in mastering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hū-hua-shuāng-jue), especially Excellent Character

作者

林如熙(Lin, Ju-His)

关键词

朱龍盫 ; 書畫雙絕 ; 「十人書會」 ; 「壬寅畫會」 ; 「西泠書畫社」

期刊名称

書畫藝術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23 / 06 / 01)

页次

167 - 2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朱龍盫(1907-1975)浙江紹興人,少時入「西泠書畫社」,王潛樓為導師。讀上海新華藝術專科學校,習書畫於黃賓虹、鄭午昌,另爲北京胡佩衡函授弟子。自1949年渡海來台,先後加入「十人書會」、「壬寅畫會」及「台灣-中國書法學會」,親身參與並見證台灣戰後的書畫發展。繪畫借古開今,由返古意識尋繹超脫精神的意蘊。所寫重巒疊嶂的雲壑流泉與鬱密蒼深的林木叢樹,具闊大深遠規模和格局。書法藉臨古,通會之際、人書俱老。晚年以書入畫,筆墨表現更爲蒼勁深沉,構圖由繁而趨於簡略,將詩意移於繪畫之塑景造境,使視覺形象為澄懷味道的詩趣與禪心結合。為人思想既超脫、襟懷自高曠,非但多才多藝,詩詞、書畫、古琴、拳劍皆有涉獵。竭心盡力將立身行己之道,透過書畫琴教學傳授,嘉惠門生弟子及後進,知交好友或不識的文人儒士,推重其筆墨之外,高潔人品及道藝兼修的風範,莫不深受感召與佩服。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Cahill, James(1976).Hills Beyond a River :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üan Dynasty, 1279-1368.Weatherhill.
  2. Cahill, James(1982).The Distant Mountains :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1570-1644.Weatherhill.
  3. Cahill, James(1978).Parting at the Shore :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Ming Dynasty, 1368-1580.Weatherhill.
  4. Cahill, James(1982).The Compelling Image : Nature and Styl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Painting.Harvard Univ.
  5. Cahill, James,Li, Chu-Tsing,Ho, Wai-Kam(1989).Artists and Patrons : Some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Chinese Painting.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6. Ouyang, Zhongshi,Wen, C. Fong,Cao, Baolin,Cong, Wenjun(2008).Chinese Calligraphy.Yale Univ.
  7. Rawski, Evelyn S.,Rawson, Jessica(2006).China : 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RoyaAcademy of Arts.
  8. Richard, M. Barnhart,Cahill, James,Hung, Wu(1997).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ainting.Yale Univ.
  9. Stephen, W. Bushell(2009).Chinese Art.Parkstone.
  10. Sullivan, Michael(1984).The Arts of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1. Wen, C. Fong(1992).Beyond Representation :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th-14th Century.Yale Univ.
  12. 丁載臣(1986).歷代書法字源.臺北:藍燈文化.
  13. 中國書法學會(編輯),張順興(編輯)(2007).翰墨千秋:臺灣當代書法風貌大展.臺北:中國書法學會.
  14. 王先正(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見于髯翁書法想起朱龍盦師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320008/.
  15. 王壯爲(1962)。十人書展九人評。暢流,26(5),26。
  16. 王耀庭(1994).四十年來臺灣地區國畫山水畫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17. 古迪吉(1981).篆書入門.臺北:藝術圖書.
  18. 朱玄(1990)。唐代山水畫派。興大中文學報,3,39-50。
  19. 朱玄(1983)。論謝赫六法。興大中文學報,3,39-50。
  20. 朱玄(1988)。中國山水畫探原。興大中文學報,1,25-36。
  21. 朱玄(1997).中國山水畫美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朱玄(1994).國畫的畫法與境界.臺中: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台灣省分會.
  23. 朱龍盦(1967)。在文化復興聲中談談書法。暢流,35(1),19-21。
  24. 朱龍盦(1987).朱龍盦臨張黑女墓誌.中和:炬全彩色股份有限公司.
  25. 朱龍盦(1976).朱龍盦書畫集.臺北:偉業彩色印刷公司.
  26. 朱龍盦(1978).朱龍盦畫乙未消夏集.臺北:立辰美術公司.
  27. 朱龍盦(1976).龍盦詩刊.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朱龍盦(1959)。師古人不如師造化--韓青濂其人其畫。中國一周,481,14+a4。
  29. 朱龍盦,施禹勤,張相,馬紹文,曾今可,成惕軒,陶芸樓(1958)。狷夫先生畫展題贈。暢流,18(2),33。
  30. 何傳馨,倪伯羣(1985).龍門書畫會.臺北:麗海彩色照相製版.
  31. 何傳馨,倪伯羣(1989).龍門書畫會.臺北:麗海彩色照相製版.
  32. 何傳馨,倪伯羣(1983).龍門書畫會.臺北:麗海彩色照相製版.
  33. 何傳馨,倪伯羣(1986).龍門書畫會.臺北:麗海彩色照相製版.
  34. 李思潔(2011)。朱龍盫‧書畫俱得。大觀,23,16-33。
  35. 李超哉(1993).往日情懷.臺北:中國書學館.
  36. 李超哉(1971)。十人書展‧重振旗鼓。暢流,43(8),44。
  37. 李維琨(1993).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38. 李霖燦(1986).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元山書局.
  39. 李霖燦(1983).中國畫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
  40. 沈子丞(編)(2009).歷代論畫名著彚編.臺北:世界書局.
  41. 周鳳五(1985).書法.臺北:幼獅文化.
  42. 宗白華(1986).美從何處尋.臺北:元山書局.
  43. 林進忠(編輯)(2007)。紀念傅狷夫教授—現代書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4. 金學智(2008).書法美學談.臺北:華正書局.
  45. 侯吉諒(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朱龍盦及其他 〉,《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242402/.
  46. 俞丰(編)(1997).經典碑帖釋文譯注.上海:上海書畫社.
  47. 洪文珍(2005)。朱龍盫的人格薰陶書法教育。東師語文學刊,13,1-57。
  48. 洪再辛(選編)(1992).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人民美術.
  49. 范姜沛文(2008)。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50. 徐復觀(1998).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1. 高木森(2005).明山淨水—明畫思想嘆為.臺北:三民書局.
  52. 高羅佩,李美燕(譯)(2015).琴道.臺北:聯經.
  53. 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新世紀台灣水墨畫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新方向新精神兼論傅狷夫先生書畫傑出成就,臺北:
  54.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2011).朱龍盫 105 歲書畫紀念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55.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1999).筆歌墨舞:書法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56. 張炳煌,崔成宗(2005).臺灣書法論集.臺北:里仁書局.
  57. 張隆延(1960)。十人書展第二回。文星,6(6),18。
  58. 張懋鎔(1989).書畫與文人風尚.臺北:文津.
  59. 莫是龍(2009).明人畫學論著.臺北:世界書局.
  60. 許方怡(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十人書會書法展及其影響〉,https://cart.ntua.edu.tw/uploads/root.pdf.
  61. 郭因(1988).中國古典繪畫美學.臺北:丹青圖書.
  62. 陳方既(2009).中國書法美學.人民美術.
  63. 陳長華(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十人書展‧少長咸集〉,http://fuchuanfu.com/literature_detail.php?id=248&order=-1&page=9&lang=enus/
  64. 陳欽忠(2006).風規器識‧當代典範.臺北:藝術家.
  65. 麥青龠(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楷書(二爨體)杏壇夏蔭〉,《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58/39.html/.
  66. 麥鳳秋(1996).書法研究—研究報告展覽專輯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67. 麥鳳秋(1993)。台灣地區三百年來書法風格之遞嬗(七)。台灣美術,5(4),94-98。
  68. 傅申(1996)。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臺北:
  69. 傅申(1996)。書史與書蹟:傅申書法論文集,臺北:
  70. 傅狷夫(1976)。朱龍盫遺作展抒感。藝壇,99,29。
  71. 漸江,髡殘,石濤,八大山人(1994).四僧畫集.天津:人民美術.
  72. 熊志庭(譯注),劉城淮(譯注),金五德(譯注)(2000).宋人畫論.湖南美術.
  73. 熊宜敬(2011)。文藝淑世‧筆墨抒懷─追思前輩書法家戴蘭村。大觀月刊,23,108。
  74. 熊宜敬(2002).渡海來臺書畫名家系列—筆歌墨舞抒情寫意.臺北:典藏.
  75. 臺灣省立美術館出版組(編輯)(1998).戴蘭村書法展.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
  76. 劉彥燕(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見聞追想錄---老師〉,《劉彥燕部落格》,http://mylightning.blogspot.com/2017/09/blog-post_21.html?m=1/.
  77. 劉素真(編)(2009).傅狷夫教授百歲紀念—現代書畫藝術風格發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78. 編輯委員會(1977)。藝壇,106,封面。
  79. 諾兵‧歐丁,郭亮廷(譯)(2015).無用之用.臺北:漫遊者.
  80. 戴蘭村(編譯),莊伯和(編譯),尤光先(編譯)(1976).書道藝術.臺北:藝術圖書.
  81. 藍玉琦(2022)。丁念先捐贈隋唐碑拓暨十人書會。典藏古美術,353,132-133。
  82. 藍玉琦(檢索日期:2022 年 5 月 3 日)。〈談印泥二三事〉, 《典藏ARTouch.com.》,https://artouch.com/art-news/content-2019.html/
  83. 顏貴綉(編輯),陳欽國(編輯),杜奕英(編輯),李金星(編輯),許建崑(編輯)(1975).龍盫朱先生七秩誕辰詩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