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大學“口語表達訓練”通識課程之教學探究-以演說、朗讀之表達技巧為例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Colloquial Expression Training Course in the General Courses Program-The Speech, Recites the Expression Skill as the Example

DOI

10.7042/JYDXTSXB.200709.0213

作者

王玫珍(Mei-Chen Wang)

关键词

口語表達訓練 ; 通識課程 ; 教學 ; colloquial expression ; general courses program ; teaching

期刊名称

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7 / 09 / 01)

页次

213 - 2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全球化與科技資訊時代的來臨,國際間個人與個人、團體組織之間交流互動日益頻繁,職場上對具有優秀的口語表達人才需求提高。作為當今大學生,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學養以外,亟需培養口語表達技能,否則不足以適應知識經濟與資訊時代的要求,因此高等教育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成為素質提昇的必要課程。 本文就通識課程「口語表達訓練」教學中,外在表達形象的訓練:包括說話者如何運用語音技巧,恰如其分地訴諸聽者的感官效果;以及身體語言的輔助,以手勢、面部表情、動作等表達傳遞說話者訊息;以闡明良好的口語技巧對演說、朗讀等口語表達的作用

英文摘要

Individual colloquial expression and group interaction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needed as the new era emphasizes on the globalization and data science. Business companies are looking for their employees with higher fluency and specialty on the colloquial expression abil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a college student needs not only to be specialized on his/her major subject, but also to be skillful on the colloquial expression. Offering such kind of courses in college education program is beyond doubt. This study tried to design a teaching method for the course. To it, there was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training-how to use speaker's intonation to attract listeners' attention or how to use hand gestures, facial expressions and body movements to express speaker's inten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王春燕(2004)。競技體育中的自我暗示。杭州師範學院學報,3(1),49-52。
  2. 王雪梅(2001)。淺論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濱州教育學院學報,7(3),31-33。
  3. 王貴全(1997)。心理訓練12法。體育函授通訊,3,63-64。
  4. 付宗國、張愛玲(1995)。米德的符號互動自我理論初探。山東師大學報,2,65-69。
  5. 江琴(2006)。自我概念的詮釋-論詹姆斯的“自我”。法制與社會,12,212-213。
  6. 何三本(1999)。說話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7. 吳金娥著(1999)。國音及語言運用。臺北:三民書局。
  8. 李仲華(1996)。即興演講的藝術。臺北:漢湘事業文化出版公司。
  9. 李林英、陳會昌(2004)。大學生自我表露的調查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3,62-67。
  10. 李金華(1994)。青少年田徑運動心理訓練方法種種。田徑,1,28-31。
  11. 李莉(2006)。口語交際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及其克服方法。玉溪師範學院學報,6,23-26。
  12. 李莉(2006)。態勢語訓練的要求及其內容。曲靖師範學院學報,25(4),87-90。
  13. 李懿琛(2006)。身勢語表達的非語言交際功能。秘書之友,5,34-37。
  14. 孟紅(2006)。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及其調適。湖南第一師範學報,6(3),92-94。
  15. 孟祥芝(1994)。西方心理學對自我概念的研究及其教育啟示。當代教育科學,4,46-48,28。
  16. 初煒(2005)。試析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及其培養。醫學與哲學,26(5),54-55。
  17. 耿紅岩(1995)。試論口語的求美特色。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70-75。
  18. 馬冬、李洋(2005)。非語言交際理論的研究與實踐。齊齊哈爾大學學報,4,110-113。
  19. 畢繼方(1999)。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 程慧君、孟紅(2006)。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特點及其調適。湖南第一師範學報,6(3),92-94。
  21. 覃義貴(1997)。試論自我價值感。西南師範大學學報,4,68-72。
  22. 楊梅(2003)。非語言交際與文化資訊的傳遞。浙江萬裏學院學報,16(1),107-109。
  23. 楊榮華(2003)。論良好的自我概念的評價標準及其促進途徑。通化師範學院學報,3,21-24。
  24. 暢芳珍(2001)。學生應會情緒的自我調控。教學與管理,8,20-21。
  25. 趙堪培(2005)。交際的語言和非語言藝術。外語教學,26(3),36-40。
  26. 賴勇強(2006)。自我概念中自我認知的最初發展。紅河學院學報,4(4),55-60。
  27. 謝倫浩(2001)。論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湖南社會科學,6,87-90。
  28. 羅文筠(2006)。口語表達中體態語言的特點及意義初探。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5(3),81-85。
  29. 羅伯特·博爾頓(2004)。互動式聽說訓練-5大技巧克服人際交流的12種障礙。北京:新華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胡全威(2017)。教師如何克服大班授課的困境:以「演講學」課程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7(1),57-79。
  2. 籃玉如,陳思羽,林彥廷(2019)。翻轉教學應用於國小兒童華語口語溝通課程成效評估。華語文教學研究,16(1),113-155。
  3. 林佩儒(2019)。麥肯錫「金字塔原理」應用於五專口語表達教學之研究。中科大學報,6(1),117-140。
  4. 施盈佑(2022)。「口語表達訓練」融入「經典文學與桌遊設計」微學分課程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6(2),33-58。
  5. (2024)。口語表達介入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大一國文課程為例。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71(1),8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