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探究越南女子的「生祠後碑」-以鄭氏玉杠及阮氏好銘文為例
|
并列篇名
|
A Research on Sheng Ci and Hou Bei Epitaphs of Vietnamese Women-Using Epitaphs of Zheng Shi Yu Gang and Ruan Shi Hao as Examples
|
DOI
|
10.7042/JYDXTSXB.201211.0129
|
作者
|
林珊妏(Shan-Wun Lin)
|
关键词
|
生祠 ; 女祠 ; 立後 ; 漢喃文獻 ; 越南母道文化 ; Sheng Ci (shrine) ; female shrine ; stele-erection (Li-Hou) ; Hán Nôm documents ; Vietnamese mother worship
|
期刊名称
|
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0期(2012 / 11 / 01)
|
页次
|
129
-
15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越南常見的立後風俗,盛行區域屬於中國文化的傳播路線及影響範圍,而立後碑銘的題名,亦多具中國奉祀祭享特徵,如「生祠後碑」之碑名,即結合了中國生祠與越南後碑之雙重文化特色。在越南數量龐大的生祠後碑銘文中,海陽省鄭氏玉杠的「生祠碑記」與太平省阮氏好的「立生祠後碑」,為越南兩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子之生祠後碑,所揭示的越南奉祀現象極具研究價值,故以兩位越南女子的生祠後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越南女性奉祀現象之研究啟步。從越南母道文化的性別意識、社會地位、經濟能力等方面,探究越南女生祠後碑之內涵意義。再者可從中國生祠和女祠角度,解析越南女性生祠後碑之文化淵源,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共通特色,以為中越文化交流的深入解析。
|
英文摘要
|
”Stele-erection” (Li-Hou) is a common custom in Vietnam. It has been developed along the routes and regions influenced by Chinese culture. Its epitaphs also have Chinese features of sacrifices offering to the gods or the dead. For example, the epitaphs of ”Sheng Ci and Hou Bei” are combinations of two cultures between Chinese Sheng Ci (shrines) and Vietnamese Hou Bei epitaphs. Among numerous epitaphs of Sheng Ci and Hou Bei, ”Sheng Ci epitaph” of Zheng Shi Yu Gang in Hai-yang province and ”Sheng Ci and Hou Bei Building” of Ruan Shi Hao in Tai-ping province are two valuable female Sheng Ci and Hou Bei from different status background showing the phenomenon about sacrifices offering to the gods or the dead in Vietnam. Thus, this research is taken these two Sheng Ci and Hou Bei epitaphs of Vietnamese women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about sacrifices offering to Vietnamese women. Therefore, the signification of Sheng Ci and Hou Bei epitaphs of Vietnamese women will be investigated from gender consciousness, social status, and economic ability within the mother worship culture in Vietnam. Moreover, analyzing both Chinese Sheng Ci and female shrines helps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origin of Vietnamese female Sheng Ci and Hou Bei epitaphs and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at time. It also helps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吳玉廉(2004)。香火繚繞中的規範與記憶:徽州地區女祠堂研究。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18,1-37。
連結:
-
阮文原(2007)。越南銘文及鄉村碑文簡介。成大中文學報,17,197-206。
連結:
-
《安徽省歙縣志》,中國地方文獻學會印行,石國柱等修,許承堯纂,據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影印。
-
(2005)。漢喃銘文拓片總集。越南漢喃研究院。
-
越‧梅園葭展,《安南風俗冊》,越南維新戊申二年(1908),漢喃研究院圖書館藏書,編號:VHv.2665。
-
(1981)。十三經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
何喬新,《椒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卷13,《兩浙都轉運使前記》。
-
(2003)。萬曆吉安府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徐一夔,《大明集禮》,明嘉靖九年(1530)內府刊本,國家圖書館藏,古籍影像檢索系統。
-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縣:莊嚴文化有限公司。
-
清文秉(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李熙齡。道光廣南府志。
-
清俞炳榮。(道光)遂溪縣志。
-
清黃宅中。(道光)大定府志。
-
清慶桂。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
王傳滿(2008)。徽州女祠與節烈婦女。阿垻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5(3),22-25。
-
吳德盛(2007)。母道信仰文學。2007東亞漢文學與民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耿慧玲(2003)。略釋越南黎朝的兩方婦女石刻。漢學論壇,2,94-95。
-
耿慧玲(2008)。台灣碑誌中的貞節現象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
-
陳慶浩編、王三慶編(1987)。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灣學生書局。
-
陳慶浩編、王三慶編(1987)。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灣學生書局。
-
陳慶浩編、鄭阿財編(1992)。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灣學生書局。
-
陳慶浩編、鄭阿財編(1992)。越南漢文小說叢刊。臺灣學生書局。
-
曾賢煕。由移民社會的觀點探討清代臺灣的女性角色。人文藝術研討會─女性思維與文化呈現,新竹:
-
華民智(1996)。徽州女祠初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62-66。
-
雷聞(2004)。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層與運作—以生祠與城隍神為中心。歷史研究,2004(2),27-40。
-
趙克生(2006)。明代生祠現象探析。求是學刊,33(2),126-131。
-
趙華富(2003)。關於徽州宗族制度的三個問題。安徽史學,2003(2),50-56。
-
趙華富(1996)。論徽州宗族祠堂。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48-54。
-
趙華富(1998)。徽州宗族祠堂三論。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11-16。
-
劉俊玲(2011)。論徽州歷史檔案與徽州女子文化。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6),129-130。
-
劉馨珺(2009)。從唐代「生祠立碑」論地方信息法制化。法制史研究,15,1-58。
|
被引用次数
|
-
林珊妏(2015)。越南「生墳壽藏」文化研究─以三方乂安碑銘為主。東吳中文學報,30,293-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