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卜辭□字暨《周書》「德」字涵義考釋
|
并列篇名
|
The Research of Meaning of □ from Oracle Bone Script and "Der" from Zhou Part of Esteemed Documents
|
DOI
|
10.7042/JYDXTSXB.201211.0043
|
作者
|
邱豐饒(Feng-Rou Chiou)
|
关键词
|
卜辭 ; 方國 ; 《周書》 ; 巡狩 ; 銘文 ; Oracle Bone Script ; vassal states ; Zhou part of esteemed documents ; inspection tour ; Bronze Inscriptions
|
期刊名称
|
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0期(2012 / 11 / 01)
|
页次
|
43
-
6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古文字學者對於卜辭□字之釋讀,參差互出。其與周銘□字間,有何沿革承傳關係,又與《周書》的「德」字間,有無承傳脈絡?筆者參考出土及傳世文獻,考釋卜辭及周銘有關「德」字形義,並分析《周書》「德」字涵義,詳予剖析。
|
英文摘要
|
The paleographer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 from Oracle Bone Script. What is its revolution with □ from Bronze Inscriptions of Zhou Dynasty? Is there any heritage connection with ”Der” from Zhou Part of Esteemed Documents? The author analyzed discovered and classic documents to explain the shapes and meanings of ”Der” from Oracle Bone Script, Bronze Inscriptions of Zhou Dynasty, and Zhou Part of Esteemed Document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山東金文集存》,光緒二十二年黃縣出土。
-
王襄,《簠齋殷契徵文考釋》(天津:天津博物院,1925 年9 月石印本),十二卷。
-
商承祚,《殷契佚存•考釋》(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 年),頁8。
-
孫詒讓,《契文舉例》下八頁上(1904 年)。
-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蘇州:振新書社,1923 年3 版),(十四卷),頁8。
-
清阮元校刻(1997)。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于省吾編、姚孝遂按語編纂(1996)。甲骨文字詁林。臺北:中華書局。
-
巴新生(1997)。試論先秦德的起源與流變。中國史研究,1997(3),31-41。
-
王國維(1958)。觀堂集林。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
王雲五編、郝懿行(1968)。爾雅義疏。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
王德培(1998)。西周封建制考實。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
何炳棣(1995)。天及天命探原:古代史料甄別運用方法示例。中國哲學史,1995(10),36-48。
-
何發甦(2008)。《說文解字》悳徳辨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8(3),133-134。
-
何新(1985)。辨德。人文雜誌,1985(4),97-98。
-
吳闓生(1983)。吉金文錄。臺北市:萬有圖書公司。
-
李孝定(1998)。甲骨文集釋。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
李杜(1978)。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李敬齋(1959)。文字源流。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
李學勤(2005)。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李學勤(2006)。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
-
周法高(1997)。金文古林補。臺北:中研院史語所。
-
周法高編、張日昇編纂(1974)。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
-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
金春峰(2007)。德的歷史考察。陝西師範大學學報,36(6),5-11。
-
侯外盧(2000)。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姚孝遂編(1989)。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
胡厚宜編(1999)。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胡厚宜編(1999)。甲骨文合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胡厚宜、胡振宇(2003)。中國斷代史系列—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胡厚宣、胡振字(2003)。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唐君毅(1993)。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
唐蘭(1981)。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
-
容庚(1998)。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
徐中舒(2006)。甲骨文字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
-
徐復觀(2007)。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
晁福林(2005)。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展。中國社會科學,2005(4),192-204。
-
桂馥(1987)。說文解字義證。濟南:齊魯書社。
-
許倬雲(1984)。西周史。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200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沫若編(1978)。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
陳來(1996)。古代宗教與倫理。北京:三聯書店。
-
陳夢家(1956)。西周銅器斷代(五)。考古學報,1956(3),109。
-
陳夢家(1992)。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
程邦雄、譚飛(2010)。「德」字形義溯源。殷都學刊,31(1),103。
-
楊家駱編(1975)。說文解子詁林正補合編。臺北市:鼎文書局。
-
楊家駱編、朱右曾(1962)。逸周書集訓校釋。臺北市:世界書局。
-
楊家駱編、段玉裁(1980)。說文解子注。臺北市:世界書局。
-
楊朝明(2002)。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
楊寬(1999)。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葉玉森(1966)。殷墟書契前編集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
鄒昌林(2000)。中國禮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鄒昌林(2004)。中國古代宗教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
-
聞一多(1982)。聞一多全集。北京:三聯書店。
-
劉俊文編(1993)。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
-
劉桓(1995)。殷代德方說。中國史研究,1995(4),98。
-
劉桓(2002)。甲骨征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劉翔(1993)。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
鄭開(2008)。德禮之間。北京:三聯書店。
-
戴家祥編(1994)。金文大字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學研究所。
-
謝昆恭(2007)。《尚書》、《逸周書》所見「德」、「敬」分疏暨恭行天罰的革命理據。研究與動態,15,116-138。
-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
羅振玉(1981)。增訂殷墟書契考釋。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
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
饒宗頤(1959)。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