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易的粲然復章-惠棟《易漢學》探要

并列篇名

Re-Promotion of the Study of Yi Jing in Han Dynasty-Hui Dong and his Yi Han Xue

DOI

10.7042/JYDXTSXB.201411_(11).0001

作者

王汝華(Zu-Hua Wang)

关键词

《易》 ; 惠棟 ; 《易漢學》 ; 漢學 ; Yi Jing ; Hui Dong ; Yi Han Xue ; Han learning

期刊名称

嘉義大學通識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1期(2014 / 11 / 01)

页次

1 - 3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乾嘉時期,考據之風鼎盛,研《易》方針傾向實事求是、袪宋揚漢,其間惠棟尤屬大將,錢大昕曾曰:「漢學之絕者千有五百餘年,至是而粲然復章矣!」直指惠棟對興復漢學居立關鍵。本文即以此為線眼,聚焦於惠棟易學,並突出於其《易漢學》的索探,要點有三:一觀其易著及易學形成的內緣外因;二則以《易漢學》為軸心,探其對孟喜、虞翻、京房、鄭玄、荀爽易學的考索重點,並河圖洛書的申辨:末則綜述此著的疏失與侷限、特色與價值。作為明清以降專力且全面研究漢易的第一人,其學殖之深厚透過《易漢學》儼然可見,雖繁瑣與疏漏難免,然並無礙於其在該時代中的風氣開展與深劇影響。

英文摘要

In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Reign of Qing Dynasty, textual criticism was popular.The research direction for the study of Yi inclined to factual evidence, thus Song learning was depreciated and Han learning was promoted. Hui Dong was one of the advocates. Qian Daxin mentioned that, "Han learning had been stopped for over 1500 years, but it was revived by the time of Hui Dong." This statement manifests the key position of Hui Dong in the revival of Han learning. Based on this stat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Hui Dong's study of Yi, especially on his Yi Han Xue. The focuses of this paper include: 1) to observe the formation of Hui Dong's study of Yi; 2) to discuss his observ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study of Yi by Meng Xi, Yu Fan, Jing Fang, Zheng Xuan, and Xun Shuang, while centering on his Yi Han Xue, and his argument on Hetu and Luoshu; 4) to discuss the deficiencies, limitations, features, and values of Yi Han Xue. Hui Dong was the first person who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Yi in Han learning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is profoundness in the study is manifested in Yi Han Xue. Although this book contains redundancy and omission, i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Yi at the time of Hui Dong was self-evid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61)。皇清經解。臺北:復興書局。
  2.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199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3. 王新春(1999)。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王新春(1999)。周易虞氏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永瑢編、紀昀編(2005)。文淵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6. 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永瑢、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皮錫瑞(1989)。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江弘遠(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1. 江藩、周予同選註(1982)。漢學師承記。臺北:華正書局。
  12. 李開(1997)。惠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3. 李鼎祚集解、李道平纂疏(1989)。周易集解纂疏。臺北:廣文書局。
  14. 屈萬里(1985)。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5. 林忠軍(1994)。象數易學發展史。濟南:齊魯書社。
  16. 孫劍秋(1997)。易理新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徐世昌(1967)。清儒學案。臺北:國防研究院。
  18. 徐芹庭(1975)。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臺北:五洲出版社。
  19. 耿志宏(198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0. 高懷民(1973)。兩漢易學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21. 康全誠(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2. 梁啟超(1985)。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陳文和編(1997)。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4. 陳伯适(2006)。漢易之風華再現─惠棟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惠棟(1989)。松崖文鈔。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6. 惠棟(1989)。九曜齋筆記。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
  27. 惠棟(1991)。左傳補註。北京:中華書局。
  28. 惠棟(1985)。易大誼。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9. 惠棟(1971)。惠氏易學。臺北:廣文書局。
  30. 曾國藩(1952)。曾文正公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31. 焦循(1992)。雕孤樓易學。濟南:山東友誼書社。
  32. 黃順益(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
  33. 熊十力(1982)。讀經示要。臺北:洪氏出版社。
  34. 趙韞如編次(1983)。大易類聚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35. 劉大鈞編(2003)。大易集說。成都:巴蜀書社。
  36. 劉玉建(1996)。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37. 盧央(2001)。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8. 蕭一山(1985)。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9. 錢儀吉編(1973)。碑傳集。臺北:文海出版社。
  40. 戴震(1974)。戴震文集。臺北:華正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