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文化產業之研究-以南勢阿美族歲時祭儀為例
|
并列篇名
|
The Study on Cultural Industry-For the North Amis' Custom
|
DOI
|
10.29704/JDIT.200712.0008
|
作者
|
林靜玉(Ching-Yu Lin)
|
关键词
|
歲時祭儀 ; 南勢阿美族 ; 年齡階級 ; religious ceremonies ; age class or bureaucarcy ; north Amis
|
期刊名称
|
大漢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2期(2007 / 12 / 01)
|
页次
|
135
-
15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一般人到花東旅遊觀光,都會想要參觀原住民部落,體驗其生活文化。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7月到9月的阿美族豐年祭,此外再也說不出什麼內涵。可見對阿美族文化之認識尚不如布農族(布農族有一個白牧師組織的布農部落)深入。筆者見阿美族號稱全台人口最多之族群,卻無法深入介紹自己文化,遑論將文化產業化。兩千零一年底台灣與中國大陸先後加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在農業、經濟或其他相關的市場,早已引起相關公務部門或民間普遍的關切與熱烈的討論。2002年政府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劃」,本文順應當今世界各國皆積極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方向,以筆者居住的原住民族南勢阿美聚落(花蓮縣知亞干溪以北之阿美族群)為中心,探究歲時祭儀文化所具文化產業之獨特性,可讓文化得以永續復振,並研究其發展成觀光產業的潛能,不但使文化活化永續傳承,而且創塑無人競爭之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文化產業,使其充實觀光事業之文化內涵,直接與部落經濟文化結合,創造就業機會,增加部落生計收入,提升生活品質,建立族人自信。
|
英文摘要
|
The Harvest Festival is the largest festival of the Amis tribe. Held annually during the months of July, August, and September the festival has three stages, including welcoming the spirits, feasting the spirits, and sending the spirits off. In modern times, the ceremony has been shortened and the religious ceremonies simplified. Several activities have been added, including a race, tug-of-war and arrow shooting competition. The festivities, once limited to tribal participation, are now open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cludes natural scene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ibal economy, historical monuments, local architecture, and folk custom, etc… This study will explore how Amis' Creative Industry and their culture constru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 three dimensions: local culture/Globalizations,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ject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in 2008.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醫藥衛生 >
醫藥衛生綜合
生物農學 >
生物農學綜合
工程學 >
工程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Anaya, S. James.(1996).Indigenous peoples in international Law.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Banks JamesA(1989).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ce. Boston.MA:Allyn and Bacon.
-
Baradat, See Leon P(ed)(1984).Political Ideologies: Their Origins and Impact.Engle wood cliffs Newjersery:Prentice Hall, Inc..
-
Beattie, John(1980).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in traditional Africa.Africa,50(3),313-320.
-
Bellwood, PP.(1991).The Anstronesian dispersal and the origin of lamguages.Scientific American 〈july〉.
-
Bennett, Christine I.(1990).Comprehens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Boston:Allyn and Bacon.
-
Breitling Rupert,Stanislaw Ehrlid(ed.),Graham Wooton(1980)."The concept of pluralism" Three Faces of pluralism.England:Gower Publishing co..
-
Diamond. J. M(2000).Taiwan's gift to the world.Nature,403,709-710.
-
Lea. John(1988).Touris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London:Routledge Mckean.
-
Mc Covern, J. B. M.(1922).Among the Head Hunting of Formosa.Boston:
-
Murdock, G. P(1949).Social Structure.New York:Turney-High, Harry.
-
Ngo. T. P(1984).Some archeological question of the northerun Vietnamese coastal areas in relation to Austronesian origins.Asian pers pectires,26,147-152.
-
North, Douglass, C.(1981).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New York:W.W. Norton.
-
Ogbu, J. U.(1978).Minority Education and Caste: The American system in Cross-Cultural.perspective, N. Y.:Academic press.
-
Pitt-Rivers, A. Lane-Fox,J. L. Myers(eds)(1906).The 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oxford:Clarendon press.
-
Schultz, T. W.(1964).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New Haven, 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
-
Stenton, Max E.(1908).Primitive secret societies.New York:
-
Stenton, Max E.,V. L. Smith (ed.)(1989).Hosts and Guests: Anthropology and Tourism.Oxford:Blackwell.
-
小泉鐵(1933)。台灣土俗誌。東京:
-
王益滔(1964)。光復前台灣之土地制度與土地政策。台灣銀行季刊,15(2),70-74。
-
王嵩山(1982)。社會結構與文化保存:一個高山族聚落的例子。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王嵩山、自然科學博物館學校(1992)。知識、價值與互動:論光復後台灣土著物質文化保存。台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台灣省通志。南投:省文獻會。
-
田春枝、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1993)。阿美族舞蹈之採錄與研究。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
伊能嘉矩(1911)。台灣アミ蕃族に行る分級制。東京人類學雜誌,27(4)
-
伊能嘉矩(1906)。Dyak の Head House と台灣の公廨。東京人類學雜誌,21(246)
-
吉野清人(1945)。高砂族の祭儀生活。東京:
-
吉野清人(1942)。原始文化の探求。東京:
-
吉野清人(1953)。高砂族の宗教生活。民族學研究,18(1-2)
-
安信明義(1935)。恒春パンツアハ(アミ族)リユル集會所生活。南方土俗,3(4)
-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則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原民會。
-
宋文薰、黃富三、曹永和(1980)。台灣史論叢。台北:眾文出版社。
-
宋光宇(1977)。人類學導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
李亦園(1962)。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二。南港:中研究民族所。
-
李亦園(1999)。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李亦園(1957)。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4
-
李亦園(1987)。社會科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李亦園(1992)。人類學與現代社會。台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
李亦園(1974)。文化人類學選讀。台北:食貨出版社。
-
李亦園(1982)。台灣土著民醫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
-
李亦園、中央研究院民族所(1983)。山地行政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報告書。
-
李來旺(1996)。原住民健康研究室通訊。花蓮: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室。
-
李來旺、吳明義、黃東秋(1992)。牽源。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
阮昌銳(1969)。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九。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
阮昌銳(1965)。台灣土著民族的今昔。中國邊政,11
-
阮昌銳(1967)。港口阿美族年齡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4
-
岡田謙(1932)。青年集會所の軍事意義。社會學季刊,4
-
岡田謙(1931)。台灣の蕃族研究。台北:
-
岡田謙(1932)。年齡階級の社會史的意義。社會經濟史學,1(4)
-
岡田謙(1939)。原始母系家族-パンツアハ族の家庭生活。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哲學科研究年級,6
-
岡田謙(1932)。アミ族サクル社青年集會所に就て。南方土俗,2(1)
-
林恩顯(1992)。中國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
林恩顯(1989)。邊政通論。台北:華泰書局。
-
林恩顯(2000)。清朝在新疆的政策制度分析初探。台北:國史館。
-
苗允豊(1957)。花蓮縣誌稿。花蓮:花蓮縣政府。
-
苗允豊(1957)。花蓮縣誌稿。花蓮:花蓮縣政府。
-
苗允豊(1957)。花蓮縣誌稿。花蓮:花蓮縣政府。
-
苗允豊、黃瑞祥(1955)。花蓮縣疆域地名考。花蓮文獻,4
-
凌純聲(1953)。本系花蓮南勢阿美初步調查簡報。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1
-
凌純聲、林態祥編(1954)。台灣文化論集。台北:中國文化。
-
宮本廷人(1985)。台灣の原住民族;回想私の民族學調查。東京:六興奧出版社。
-
許木柱、陳叔倬(2000)。台灣是南島民族的原鄉?阿美族的初步分析。台灣原住民適應問題工作研討會,花蓮:
-
許木柱、廖守臣、吳明義(2000)。台灣原住民史-阿美史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許功明(1975)。考古人類學刊。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
許功明(1998)。阿美族的物質文化-變遷與持續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陳其南(1986)。文化的軌跡上冊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允晨文化。
-
鳥居龍藏(1897)。東部台灣阿美の土器製造に就て。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35
-
黃宣衛(1998)。阿美族的年齡階級組織與社會記憶-一個海岸村落例子。《時間、歷史與記憶》學術研討會,台北:
-
黃宣衛(1991)。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台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
黃宣衛(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社。
-
黃應貴編(1986)。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
楊仁煌(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大邊政研究所。
-
劉斌雄(1965)。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8。南港:中研院民族所。
-
藤崎濟之助(1930)。台灣の蕃族。台北:南天出版社。
-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教育政策組。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與文化政策規劃之研究文化政策組。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
被引用次数
|
-
(2024)。健康傳統食材在部落長者照顧服務上的意涵:以南投縣信義鄉明德文健站為例。社會發展研究學刊,33,2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