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NBA服裝規定(dress code)的意涵
|
DOI
|
10.29793/TYHHHK.200704.0009
|
作者
|
陳冠名;許光麃
|
关键词
|
服裝規定 ; 種族主義
|
期刊名称
|
體育學系(所)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7期(2007 / 04 / 01)
|
页次
|
93
-
1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2005年,NBA籃球聯盟的執行長史騰(David Stern)頒布一項重要的服裝規定(dress code),命令NBA籃球球員從新賽季開始(2005-2006),在參加球隊或聯盟活動時,必須穿著西裝,且不得穿著鬆垮的衣褲和沒有領子的T恤,不准在衣服上佩戴項鍊、飾品或獎章。耳機與頭飾在特定的練球時間、活動、記者會、球迷會與代言場合裡也被禁戴,室內也不准戴上太陽眼鏡。史騰提議,對違反服裝規定的球員處以罰款,累犯球員則會遭到連續禁賽的懲罰。史騰是NBA的重要管理人,任執行長已經超過二十年的時間,帶領NBA籃球邁向全球化,主流白人媒體推論,史騰應該是為了NBA籃球的形象與商業利潤的理由而定下此一規定,然而此一規定卻也引來許多的反對意見。
許多黑人球員表示,NBA對所屬聯盟球員,不但從頭到腳層層約束,甚至連球員身上的配件、吊飾,都要管上一管,只是想要把源自黑人的嘻哈文化(Hip Hop culture)與衣著習慣,從NBA球場與相關記者會、活動中徹底拔除。由於籃球場上近年來出現嘻哈風的時尚風潮,如逾膝球褲、超低褲頭、誇張的寬大T恤等。許多黑人相信史騰要這種作法就是一種種族歧視。本文將以質的研究方法: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包含描述性敘述(descriptive analysis)、詮釋性分析(interpretive analysis)、普遍化的分析(universal analysis),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服裝的文化意涵、服裝規定,分析這其中可能蘊含的文化與種族歧視的效應。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
参考文献
|
-
張小虹(2006)。我們都似臺灣人。中外文學,35(6),85-134。
連結:
-
Anderson, Raymond Dennis Seymour(2003).Black beats for one people: Causes and effect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hip-hop culture.REGENT UNIVERSITY.
-
Howard L. Nixon著、James H. Frey著、王宗吉譯(2005)。運動社會學。台北:洪葉文化。
-
Lurie, Shoshanna Kira(2000).Funk and hip-hop transculture in the 'divided' Brazilian city.STANFORD UNIVERSITY.
-
Rutherford, Marc Allen(2001).Mass media framing of hip-hop artists and culture.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
尼爾遜喬治著、何穎怡譯(2002)。嘻哈美國。台北:商周。
-
辜振豐(2004)。時尚考:流行知識的歷史祕密。台北:果實出版社。
-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
顧駿(2003)。猶太的智慧。台北:經典人物館。
|
被引用次数
|
-
廖偉成,黃相瑋(2023)。運動新聞之社會學議題探討-以2022世界盃足球賽事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2(2),4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