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做運動,解憂愁~探討身體活動對憂鬱症之影響

DOI

10.29793/NTUSPE.201608_(15).0001

作者

王鵲惠;聶喬齡

关键词

身體活動 ; 運動 ; 臺灣

期刊名称

體育學系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5期(2016 / 08 / 01)

页次

1 - 1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資料,2013年臺灣地區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較5年前增加30.43%,而罹患憂鬱症者輕者生活功能不彰,重者失去性命,造成家庭與社會負擔,因此尋求憂鬱症的預防之道刻不容緩。本文就憂鬱的認識、身體活動對憂鬱的影響,以及身體活動與憂鬱症狀改善之間的運作機制進行探討。經相關文獻整理,顯示身體活動具有改善憂鬱症狀的正面效果,但是最佳身體活動處方,例如,身體活動類型、頻率與持續時間等變項尚無共識。雖然改善憂鬱之最佳身體活動處方尚未建立一致性的看法,但是身體活動做為減緩憂鬱的輔助療法尚屬可行,如能根據患者身心狀況,設計最適宜的運動處方,促進憂鬱患者落實規律的身體活動,亦能達到預防並改善憂鬱症狀的效果。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吳家碧、劉兆達(2007)。憂鬱症的運動治療。大專體育,90,170-176。
    連結:
  2. 李麗晶、卓俊伶(2008)。身體活動和老人憂鬱症。中華體育季刊,22(2),60-69。
    連結:
  3. 張家銘(2009)。嘉義市老年人休閒運動參與程度、心流體驗、生活滿意、憂鬱程度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42(3),113-129。
    連結:
  4. 張家銘(2009).The effects of recreational sport participation on depression among the elderly of chiayi city: Sport confidence as an intermediated variable.運動休閒管理學報,6(2),82-93.
    連結:
  5. 張淑紅、蕭芝殷、吳思儀、張嫚純、林婉如(2005)。運動與憂鬱症狀相關之研究-以台大學生為例。醫護科技學刊,7(3),258-266。
    連結:
  6. 曹德弘、吳惠瑩(2009)。身體活動與憂鬱症。大專體育,103,147-153。
    連結:
  7. 陳弘順、黃意文(2014)。運動休閒活動參與程度與憂鬱程度關係之集群分析。興大體育學刊,13,71-82。
    連結:
  8. 陳桂敏,陳明賢,林美惠,范菊庭,林惠賢,李純華(2010).Effects of yoga on sleep quality and depression in elders in assisted living facilities.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8(1),53-61.
    連結:
  9. 陳韶華、廖威彰、黃艾君(2012)。探討運動與 β-腦內啡之相互作用關係。交大體育學刊,3,53-59。
    連結:
  10. 葉文青、成和正(2012)。國標舞對大學生憂鬱傾向影響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1),116-121。
    連結:
  11. 葉雅馨、林家興(2006)。臺灣民眾憂鬱程度與求助行為的調查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2),125-148。
    連結:
  12. 衛生福利部(2015)。性別統計指標報表一覽表。2015 年 5 月 20 日,取自衛生福利部資訊網,統計處網址 http://www.mohw.gov.tw/cht/DOS/Statistic.aspx?f_list_no=312&fod_list_no=2218
  13. 董氏基會會(2015, 1月8日)。臺灣人憂鬱症量表。擷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overblue.asp。
  14.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1998).ACSM position stand on 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30(6),992-1008.
  15. Annesi, J.(2003).Effects of cardiovascular exercis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n depression and tension changes over 10 weeks.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3(4),1-12.
  16. Babyak, M. A.,Blumenthal, J. A.,Herman, S.,Khatri, P.,Doraiswamy, P. M.,Moore, K. A.,Krishnan, K.R.(2000).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es.Psychosomatic Medicine,62(5),633-638.
  17. Biddle, S. J. H.(Ed.),Fox, K. R.(Ed.),Boutcher, S. H.(Ed.)(2003).Physical 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London:Routledge.
  18. Blumenthal, J. A.,Babyak, M. A.,Moore, K. A.,Craighead, W. E.,Herman, S.,Khatri, P.,Krishnan, K. R.(1999).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older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159(19),2349-2356.
  19. Lee, Y.,Yang, M. J.,Lai, T. J.,Chiu, N. M.,Chau, T. T.(2000).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ese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Chang Gung Medical Journal,23(11),688-694.
  20. Stein, P. N.,Motta, R. W.(1992).Effects of aerobic and nonaerobic exercise on depression and self-concept.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74(1),79-89.
  21. Tkachuk, G. A.,Martin, G. L.(1999).Exercis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Professional Psych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30(3),275.
  22. 王宥茵、張曉雲、林宸妤(2014)。瑜珈於老年人憂鬱及睡眠品質之系統性文獻回顧。護理雜誌,61(1),85-92。
  23. 朱真儀(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24. 吳家碧、劉兆達(2009)。憂鬱症傾向學生之運動治療-以育達商業技術學院新生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3),190-201。
  25. 范瑋庭、古博文(2012)。老年人不同型態身體活動與憂鬱症狀關係之研究。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1,42-54。
  26. 留淑婷(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市,高雄醫學大學。
  27. 張宏亮(1993)。運動與憂鬱症。國民體育季刊,22(3),89-94。
  28. 張育愷、古博文、季力康、廖主民、卓俊伶、聶喬齡、Lox, C. L.、Martin Ginis, K. A.、Petruzzello, S. J.(2011)。健身運動心理學理論與實務的整合。臺北市:禾楓。
  29. 張春興(201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30. 梁德馨、陳儀蔓、黃虹瑜(2014)。大學生運動情形與憂鬱傾向之關聯研究-自覺健康及幸福感之中介效果探討。輔仁醫學期刊,12(4),215-225。
  31. 彭鈺人、張淑玲(1997)。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對焦慮與憂鬱的影響。大專體育,34,46-50。
  32. 黃美芳(2008)。瑜珈運動介入憂鬱症患者其成效之初探。輔導季刊,44(4),12-20。
  33. 楊豐安(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34. 廖士程(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35. 黎士鳴譯、陳秋榛譯、Beck, A. T.、Rector, N. A.、Stolar, N.、Grant, P(2011)。精神分裂症 認知理論、研究與治療。臺北市:心理。
  36. 賴炫政(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被引用次数
  1. 黃綉茹,張珽宇,張炳華,林川雄,李妙娟,吳若婷(2023)。探討運動參與程度與心理壓力對於睡眠品質的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18(2),26-40。
  2. 賴文璇、汪在莒(2018)。飛輪有氧課程介入探討大學生運動自我效能、運動認知與自覺憂鬱程度之關係以及對體適能的影響-以逢甲大學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7(2),51-72。
  3. (2024)。COVID-19疫情後對大學生之睡眠和生活品質的影響-以北部某醫學大學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19(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