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投手郭俊麟配球模式之研究:以2014年第一屆世界盃21U棒球錦標賽為例
|
DOI
|
10.29798/NTUSPE.201608_(15).0006
|
作者
|
劉榮華
|
关键词
|
棒球 ; 21U ; 郭俊麟 ; 配球模式 ; 日本
|
期刊名称
|
體育學系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5期(2016 / 08 / 01)
|
页次
|
72
-
9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旨在探討投手郭俊麟在2014年第一屆21U棒球錦標賽中,冠軍賽對日本隊主投7局,總投球數103球的錄影資料,針對其投球內容為主的分析結果。分析的方式依投的球種、球速、落點、第一球球種方向比率與配球模式,進行分析。結果發現,郭俊麟在該場比賽中,使用的快速直球比例最高(佔43%),其次為變速球(24%)。最快與最慢的速球間,速差達到33km/hr,同時好球比例偏高。好球落點以內角偏低,次為外角偏低。而在配球的模式中,除了7打席為第一、二球擊出外,其餘多採用交叉配球的方式進行。本研究結論為:郭俊麟除了在速球和滑球的第一球出現比例上,佔多數外,可在直球的球速,和三振率上進行加強,以提昇投球與配球的表現效率。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
参考文献
|
-
林俊龍、陳重佑(2006)。棒球投手的下肢工作。中華體育季刊,20(4),102-107。
連結:
-
林俊龍、黃長福(2011)。棒球投手平地與投手丘投球動作的運動學分析。體育學報,44(4),22-35。
連結:
-
陳國華(2006)。從棒球投手的體格測量特質、基本運動能力及投球技能預測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大體育學報,8,1-29。
連結:
-
臺灣棒球維基館(2014)。2014年第一屆21u世界杯棒球賽。檢自: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
-
Gutman, D.(1996).The way baseball works.New York, NY:
-
Paull, G.,Glencross, D.(1997).Expert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inbasebal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28(1),35-56.
-
吳仁(1996)。棒球操典。臺北市:聯經。
-
林郁捷、劉佳鎮、鍾璧年、曾慶裕、陳太正、黃俊傑(2008)。棒球投手投球動作之運動學分析。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年度,596-602。
-
林華韋(1991)。從運動學的觀點研究一流棒球選手的揮棒動作。臺灣省第一屆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下集)
-
林德富(2004)。棒球經典─戰略棒球。臺北市:成信。
-
高英傑(2004)。尋找臺灣dr.K。職棒雜誌,265,18-21。
-
陳五洲譯、Thomas, J. R.、Nelson, J. K.(2004)。運動研究法。臺中市:華格納。
-
陳太正(1983)。棒、壘球投手投球速度之研究。臺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
曾慶裕(1994)。三級國家棒球代表隊投手投球動作期與球速之分析研究。臺北市:文景。
-
曾慶裕(1999)。棒球投捕手配球戰術探討。大專體育,46,47-56。
-
楊清瓏(1993)。棒球打擊技術之分析與研究。臺北市:中華少年棒球聯盟。
-
楊賢銘(2000)。1999年第20屆亞洲杯棒球賽(2000年奧運資格賽)─中、日、韓三國投手投球分析研究。2000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臺北市:
-
葉日好(1996)。棒球戰術。臺北市:祺齡。
-
葉志仙(1998)。棒球運動防守技術與戰術。棒球運動推廣叢書11,臺北市:
-
廖運榮(1995)。棒球運動投手動作技術探討。大專體育,22,78-85。
-
蔡文星(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
被引用次数
|
-
謝宗諭,劉有德,黃美雪,陳建霖(2020)。首球表現與打擊結果之關係-以2018台灣大專棒球聯賽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9,53-66。
-
鍾宇政,劉尚勳(2021)。棒球投手球路分析:以107學年度高中木棒聯賽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20(1),1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