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竹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變遷與區域發展

并列篇名

Hsinchu Coastal Region's Environmental Shifts and Developments from a Geographical Viewpoint

DOI

10.29473/OCJ.200812.0007

作者

韋煙灶(Yen-Tsao Wei)

关键词

新竹沿海 ; 洲潟型海岸 ; 區域 ; 維生方式 ; 隆恩庄 ; 半福佬客 ; Hsinchu Coastal ; liman-type coast ; man-land relationship ; region ; sustaining styles ; Emperor's granting farmstead ; Half-Hohlo-Hakka

期刊名称

海洋文化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5期(2008 / 12 / 01)

页次

137 - 1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新竹沿海區域首尾不大,南北僅約28公里長,但卻再可分割成二到四個次區域。北端的新豐區位於湖口臺地尾迆,其居民的維生方式反映了臺地、靠海、地處偏僻等三種環境特徵的交互影響,土地贍養力受到侷限,地理形勢較孤立。新竹平原沿海地區可再分為三個區域:鳳岡區、南寮區、香山區,洲潟型海岸地形架構出基本的人文生態構造,其中以南寮區為最典型的洲潟型海岸區域。區內各次區域相同之處在於臨海,但在局部的自然環境差異,以及持續的人地辯證過程中,造就同中有異的區域發展特質。本區所展現的共同特色是:位居農業發展的風頭水尾之地,多元維生方式的區域經濟型態,傳統聚落的血緣性特徵顯著;在清代,業戶的控制力較強,加上泉州系移民裔高度優佔的情況下,母語均質性高、庶民文化近似,較相較於臺灣其它地區,本區歷來是械鬥鮮少,社群關係相對安定的區域。相異之處在於新豐區向海擴張的空間有限,港灣條件較差,紅土臺地區較貧瘠,灌溉受限,地理區位偏僻等;東鄰環繞祖籍廣東的半福佬客,使得其人文區域性格相對突出。新竹平原區的環境特質是:西臨潟湖、東接平原、沿海浮復地持續陸化、整個平原區族群均一。這樣的人文生態環境,一方面潛藏維持生活及生計的艱辛;另一方面卻提供經濟多元發展的潛力、居民生活空間持續向海擴張、土地贍養壓力可獲得抒解,建構出一個穩定發展的人文生態區。

英文摘要

The area of Hsinchu Coastal Region is not too large, but it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or four sub-regions. The Xinfeng Region locates in the western tip of Hukou Tableland. The residents' livelihoods reflect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the three environmental features: tableland landforms, closeness to the sea and remoteness of the area. The land capacity was confined in the past, and the location is relatively isolated. The Coastal Region of Hsinchu Pla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regions: Fengkang Region, Nanliao Region and Xiangsan Region. In this study, we employ the concept of ”liman type” coast to frame the basic natural environment structure of the study area. Nanliao Region exhibits the most typical ”liman type” coast. The similarity among sub-regions is the closeness to the sea. Due to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features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land, this resulted in uniqu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is region's development. The similar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location on the periphery of agricultural land, multi--sustaining styles in regional economy, and significant kinship relationship within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this area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governance, there were few fights among settlers and relatively stable social relationships due to powerful control of the landlords, Quanjhou immigrants' predominance, high homogeneity of mother tongue, and similar cultures among peasants. The negative aspect of Xinfeng Region'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habitants' confined living space, infertile land, shortage of irrigation water, remote location and so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Xinfeng Region was settled by ”Half-Hohlo-Hakka” people whose ancestors emigrated from Guangdong. It makes remarkable regional character for Xinfeng Region. Hsinchu Plain Region’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e: adjoining lagoons westward, bordering plains eastward, expanding polders and inhabitants' living space. For all these reasons, compared with other regions in Taiwan, Nanliao Region was a relatively tranquil and developing regio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features give the Hsinchu Coastal Region a stable basi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Deep man-land interactions mold the vivid regional charact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韋煙灶、曹治中(2008)。桃竹苗地區臺灣閩南語口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地理學報,53,49-83。
    連結:
  2. 陳家誌族譜
  3. 張姓家譜。
  4. 陳南裕派下家譜。
  5. 浯洲黃宅縣派下。新竹市港南里:
  6. (1970)。盧山縣世祖渡臺士協公派下子孫名譜暨塔位圖。
  7. 鄭氏家譜。新竹市港北里:
  8. (1998)。陳氏族譜。
  9. 清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0. 清余文儀(1764)。續修臺灣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1. 清陳培桂(1871)。淡水廳志。臺北:國防研究院暨中華學術院。
  12. 清陳朝龍(1894)。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國防研究院暨中華學術院。
  13. 清鄭鵬雲、曾逢辰(1893)。新竹縣志初稿。臺北:國防研究院暨中華學術院。
  14. Barrows, H. H.(1923).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13(1),1-14.
  15. Grossman, L.(1977).Man-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in Anthropology.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67(1),126-132.
  16. JR, G. Tyler Miller(2004).Environmental Science.Toronto:Thomson Learning, Inc. Press.
  17. Rubenstein, James M.(2002).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18. 天水墓園重建委員會(1999)。姜氏淵源暨墓園概述。新豐鄉鳳坑村:
  19. 台灣臨時土地調查局(1904)。臺灣堡圖集。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0. 田端仕公祠堂重建委員會(2003)。田端仕公派下祠堂重建誌。新豐鄉鳳坑村:
  21. 石再添(1973)。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地球科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石再添(1979)。臺灣西南部嘉南洲潟海岸的地形及其演變。地理研究報告,5,11-48。
  23. 石再添(1980)。臺灣西部海岸線的演變及海埔地的開發。地理研究報告,6,1-36。
  24.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4)。金城先生紀念碑。新竹市港南里:
  25. 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1963)。王金城先生殉職紀念碑。新竹市港南里:
  26. 吳聲淼(1996)。臺灣省新竹農田水利會誌。新竹:新竹農田水利會。
  27. 李棟明(1975)。臺灣農村人口外流及其背景之研究。臺灣文獻,26(3),126-148。
  28. 李蔍苹(1980)。新竹海埔地自然地理因素與土地利用的影響。臺灣大學地理系學報,7,114-133。
  29. 林夢輝(1997)。防風林對北部沿海農作物的重要性。桃園區農業專訊,21,17-18。
  30. 波越重之編(1908)。新竹廳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31. 社團法人新竹縣新豐鄉鄭長恩紀念會(2007)。鄭泰容祖塔吉修建事記錄。新屋鄉望間村:
  32.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族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33. 施添福(1980)。地理學中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研究主題。地理研究報告,6,211-219。
  34. 施添福(1989)。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墾區庄」:萃豐庄的設立和演變。臺灣風物,39(4),37-70。
  35. 施添福、張炎憲、陳美蓉編(1993)。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36. 韋卓民(1985)。韋氏源流及世系考-附譜:韋氏宗譜初稿。南投市:韋卓民。
  37. 韋煙灶(2003)。臺灣西部沿海區域發展模式之探討-新竹市油車港地區的個案研究。社會教育學報,6,29-74。
  38. 韋煙灶(1998)。新竹平原沿海地區生態環境的變遷與居民維生方式的轉變。地理研究報告,29,63-96。
  39. 韋煙灶(2008)。土壤地理學講義
  40. 韋煙灶(2002)。鄉土教學及教學資源調查。臺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41. 韋煙灶(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42. 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佈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查為例。客家文化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討會,龍岩:
  43. 韋煙灶、張智欽(2004)。新竹市南寮區的區域發展、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地理研究報告,40,91-120。
  44. 韋煙灶、黃琡勻(2004)。新竹機場興建與擴建對新竹南寮區農地水田化及海埔地開發的影響。中國地理學會九十四年度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臺北:
  45. 馬路灣主編(2001)。1/10萬臺灣全圖百科事典。臺北: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46. 張谷誠編(1952)。新竹叢誌。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47. 張劭曾(1966)。臺灣之海埔經濟。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8. 張劭曾(1966)。臺灣之海埔經濟。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9. 張智欽(2003)。宜蘭自然環境特徵與人地關係。宜蘭社區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50. 張勤(1992)。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1. 盛清沂(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4),154-176。
  52. 莊英章(1994)。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53. 連鋒宗總編(2001)。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臺北:上河文化公司。
  54. 郭寶章(1963)。臺灣之防風林及其功效。臺灣銀行季刊,14(1),188-216。
  55. 陳金田譯(1990)。臺灣私法第一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56. 陳國川(1996)。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八:新竹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暨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57. 陳國川(1995)。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58. 陳惠滿(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大地理學系。
  59. 陳發(2003)。來臺祖陳公珍派下族譜。新竹市港北里:
  60. 陳買(1979)。灌溉水質污染監視處理手冊。臺北:臺灣省水利會暨臺灣省農田水利協進會。
  61. 陳憲明(1981)。地理用語釋義(一):區域概念用語。地理系友會刊,4,27-28。
  62. 彭氏族譜編修委員會(1968)。彭氏族譜。新竹:彭氏祖祠管理委員會。
  63. 曾敏雄、張玉怡(2007)。竹塹西岸話港南。新竹:新竹市香山區港南社區發展協會。
  64. 黃奇烈(1954)。新竹市文獻採訪錄。新竹縣文獻會通訊,17,1-72。
  65. 黃旺成主修、郭輝總纂(1957)。新竹縣志。新竹:新竹縣政府。
  66. 黃琡勻(2005)。大專學生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大專學生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未出版
  67. 楊清波編(1995)。滄岑楊氏族譜。新竹市:楊清波。
  68. 葉昕祐(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大地理系。
  69. 葉雁玲編(2008)。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70. 董忠司總纂(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71.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1)。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2.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4)。臺灣私法物權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73. 鄭阿送(1956)。蚵殼港鄭家族譜。新竹縣新豐鄉後湖村:鄭阿送。
  74. 鄭清桓(1997)。聰英祖派下:鄭氏家譜。新竹市港南里:
  75. 盧嘉興(1968)。光復以前臺灣鹽灘的擴建。鹽務月刊,3,31-38。
  76. 聯勤總部測量署(1999)。中華民國臺灣地區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臺北:聯勤401廠。
被引用次数
  1. 洪惟仁(2011)。台灣西北海岸的語言分佈與閩客互動。臺灣語文研究,6(2),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