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佛教在基隆地區的傳佈-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

并列篇名

Dissemination of Japanese Buddhism in Keelung Area-Taking Shin Buddhism Hongwanji Denomination as the Study Subject

DOI

10.29473/OCJ.200912.0005

作者

王俊昌(Chun-Chang Wang)

关键词

日本佛教 ; 基隆 ; 真宗 ; 本願寺派 ; 佛教史 ; Japanese Buddhism ; Keelung ; Shin Buddhism ; Hongwanji denomination ; Buddhist History

期刊名称

海洋文化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9 / 12 / 01)

页次

67 - 11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領臺之際,日本佛教隨著日軍布教使傳佈至臺灣,終日治時期計有八宗十四派,而在基隆地區傳佈的即有八宗九派,其中以真宗本願寺派最早來到基隆傳教,因此本文即以真宗本願寺派為考察對象,主要利用文獻分析法,立基於豐富之中日文獻史料,另參考學界重要研究成果,說明真宗本願寺派在基隆開教與佈教情形、末寺基隆光尊寺的建立過程與布教成績及維持方式、光尊寺佛教團體-基隆佛教婦人會與基隆佛教青年會及其現代佛教事業的展開、基隆在地菁英份子與真宗本願寺派連絡情形及其文化權力網絡的建構等問題,為臺灣區域佛教發展史或日本在臺佛教史之研究,提供一個案研究。

英文摘要

While Japan occupied Taiwan, Japanese Buddhism came along with the Japanese army missionaries to Taiwan. Up to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 there were eight religions and fourteen denominations islandwide; the Keelung area alone had eight religions and nine denominations. Among all these denominations, Shin Buddhism Honganji Denomination was the first Denomination imported and disseminated in Keelung. Therefore, by taking Shin Buddhism Honganji denomination as the study subject, adopt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as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using rich archives and rec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Japanese along with other important studies in this academic field as references, this study will explain the following issues: (1) how Shin Buddhism Honganji Denomination started to broaden and expand in Keelung, (2) the process of foundation, the result of dissemination, plus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 of SBHD subsidiary temple-Kousonji (Guangzun temple) in Keelung, (3) the expansion of Kousonji Buddhist groups-including Keelung Buddhist Ladies Club, Keelung Buddhist Youth Club and the relevant modern Buddhist business, and (4) the contacts between Keelung elites and Shin Buddhism Honganji Denomination, alo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ultural nexus of power. This study provides a case study which shows the history of Buddhism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d/or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Buddhism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江燦騰(2003)。日治時期高雄佛教發展與東海宜誠。中華佛學學報,16,211-231。
    連結:
  2. 釋慧嚴(1997)。西來庵事件前後臺灣佛教的動向-以曹洞宗為例。中華佛學學報,10,282-283。
    連結:
  3. 石坂莊作,《基隆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7 年改訂三版。
  4. 簡萬火,《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出版協會,1931 年。
  5. 臺北廳,《臺北廳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9 年。
  6. 《光乃園》第 165 號(1939 年 4 月)。
  7.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8. 「日蓮宗布教所設置報告(臺北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門號,第 5479冊號,第 19 文號,1912 年 4 月。
  9. 石坂莊作,《おらが基隆港》,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2 年。
  10. 「光尊寺建立許可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門號,第 1082 冊號,第 3文號,1905年11月6日。
  11. 《臺灣日日新報》。
  12. 臺灣開教教務所臨時編輯部,《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開教史》,臺北:真宗本派本願寺臺灣別院,1935 年。
  13. 臺灣社寺宗教刊行會編,《臺灣社寺宗教要覽(臺北州の卷)》,臺北:編者,1933年。
  14. 「天臺宗布教所設立報告(臺北廳)」,《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門號,第 5479冊號,第23文號,1912年6月。
  15. 「無垢品真英外五名明照寺建立許可」,《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第 5 門號,第1937 冊號,第 22 文號,1912 年 5 月 11 日。
  16. 《臺北州統計書》,1934-1939 年度。
  17. 《光乃園》第 122 號(1935 年 6 月),頁 14。
  18. 基隆市教育會編,《基隆史》,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年。
  19. 伏喜米次郎,《グレ-ト基隆》,基隆:基隆新潮社,1932 年。
  20. 杵淵義房,《臺灣社會事業史》,臺北:德友會,1940 年。
  21. 加藤守道,《基隆市》,基隆:基隆市役所,1929 年。
  22. 王見川(2000)。臺灣近代佛教史四論。臺灣文獻,51(3),167-172。
  23. 朱其昌編(1977)。臺灣佛教寺院庵堂總錄。臺中:佛光出版社。
  24. 江燦騰(2006)。如何理解近代以前的臺灣佛教—以臺灣北部新竹地區的佛教狀況為例。道統之美,4,19-41。
  25. 江燦騰(2009)。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書局。
  26. 江燦騰(2001)。日據時期新竹真宗竹壽寺發展滄桑史。竹塹文獻,21,27-51。
  27. 江燦騰(2006)。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8. 江燦騰(1996)。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
  29. 江燦騰(2001)。新竹市佛教發展史導論。竹塹文獻雜誌,21,6-26。
  30. 李世偉(2006)。戰後花蓮地區佛教發展初探。圓光佛學學報,10,339-361。
  31. 杜贊奇、王福明譯(1994)。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2. 阮昌銳、洪連成(1991)。千秋一爐香—基隆民間宗教信仰特展專輯。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33. 林仁昱(1996)。蘭陽地區佛教發展史初探。宜蘭文獻,23,3-45。
  34. 松金公正(1999)。日據時期日本佛教之臺灣佈教-以寺院數及信徒人數的演變為考察中心。圓光佛學學報,3,201-202。
  35. 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之沿革。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6. 洪連成(1993)。滄海桑田話基隆。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37. 洪連成編纂(1979)。基隆市志.風俗篇.宗教章。基隆:基隆市政府。
  38. 洪連成編纂(2001)。基隆市志.住民志.禮俗篇。基隆:基隆市政府。
  39. 范純武(1999)。日本佛教在日治時期臺灣「蕃界」的佈教事業-以真宗本願寺派為中心的考察。圓光佛學學報,4,253-278。
  40. 基隆慈雲寺管理委員會編(2001)。基隆慈雲寺。基隆:編者。
  41. 張曼濤編(1979)。中國佛教史專集之八-臺灣佛教篇。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42. 陳卓君編(1996)。修慧法師與極樂寺。臺北:佛光出版社。
  43. 陳慈玉(1999)。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44. 溫國良編譯(1999)。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十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 溫國良編譯(2000)。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三十四年六月至明治三十五年八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6. 廖秋娥、黃致誠(1996)。臺灣地名辭書-基隆市。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7. 舊臺灣日本寺院等調查考察委員會(1989)。臺灣開教の步み-舊臺灣日本寺院等調查(考察)委員會報告書。日本:日華佛教文化交流協會。
  48. 闞正宗(2004)。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
  49. 闞正宗(2008)。臺灣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50. 酆賚周(1956)。基隆市志.大事記。基隆:基隆市政府。
被引用次数
  1. (2018)。介紹大橋捨三郎編《真宗本派本願寺 臺灣開教史》及其價值。臺灣風物,68(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