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本江戶時期唐通事教材《養兒子》與《小孩兒》的口語特徵與倫理關懷

并列篇名

On the Written form of the Yang Erh Chi and Hiao Hai Erh, the Japanese Toutuuzi Textbooks during the Edo Period (1603-1867)

DOI

10.29473/OCJ.201106.0002

作者

許麗芳(Li-Fang Hsu)

关键词

通事 ; 話本小說 ; 議論 ; 入話 ; 說書人 ; Toutuuzi ; hua-pen novel ; explanation ; storytelling person ; Prologue

期刊名称

海洋文化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1 / 06 / 01)

页次

25 - 5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通事教材為日本江戶時期(1603-1867)中日通商的時代產物,內容與形式皆有特定風貌,除了基本的中國語言學習之教育取向外,並保留了當時中日通商交流的若干史料,其中《養兒子》與《小孩兒》不僅於內容上有異於以往通事教材著重語彙或會話的編寫方式,即以文章形式紀錄當時通事教育與養成等現象,而文中的敘事模式,則呈現了受到中國話本小說的結構與功能等影響。但歷來相關研究不多,多僅就唐通事教材加以分析,如研究其中的若干史實,或語音內涵、語意結構等,本文則擬以《養兒子》與《小孩兒》敘事模式為思考中心,對照明清話本小說與相關類書等之書寫趨勢,以分析此類書寫特徵與敘事結構,分別由一、常民知識的博物書寫,二、通事學養的議論對話及三、承襲新創的通俗脈絡等面向加以探討,以期由此類通事教材的形式特徵與內涵理解當時中日兩國文學傳播與文化交流之一端。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written form of the Yang erh chi (養兒子) and Hiao hai erh(小孩子), the Japanese Toutuuzi textbooks during the Edo period. The Japanese Toutuuzi textbooks display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spoken language, namely, the dialogues and explanation. The written characteristics involved are also apparently related to the narrative from of hua-pen novels of the Chinese Ming and Qing Dynastic eras.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a-pen novel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ino-Japanese popular literature during the Edo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武藤長平,《西南文運史論》,東京:岡書院,1927
  2. 大庭脩(1998)。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3. 小川陽一(1988)。明代小說與善書。漢學研究,6(1)
  4. 六角恆廣編(1998)。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東京:不二出版社。
  5. 六角恆廣編(1998)。中國語教本類集成。東京:不二出版社。
  6. 六角恒廣、王順洪譯(1992)。日本中國語教育史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7. 石崎右造(1967)。近世日本に於ける支那俗語文學史。東京:清水弘文堂書房。
  8. 吳蕙芳(2007)。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學生書局。
  9. 吳蕙芳(2005)。萬寶全書:明清時代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10. 李樹果(1998)。日本讀本小說與明清小說:中日文化交流史的透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1. 林彬暉(2007)。日本江戶明治時期漢語教科書與中國古代小說關係述略。上海師範大學學報,36(5)
  12. 紅粉芳惠(2009)。近代以前の日中語言学学習書から見る中国語教授法。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4
  13. 孫楷第(1982)。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分類說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4. 徐德明(2008)。中國白話小說中詩詞贊賦的蛻變和語言轉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6
  15. 張永葳(2007)。論明末清初擬話本的非文體化現象:以《豆棚閒話》為個案。湖南大學學報,21(3)
  16. 陳芷燁(2008)。明清社會勸善書及功過格的歷史作用及價值─以《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為例。廣西社會科學,2008(5)
  17. 喜多田久仁彥(2001)。唐通事の教本についてー─《小孩兒》《養兒子》の教本としての特徵。京都外國語大學研究論叢,LVIII
  18. 奧村佳代子(2009)。唐話類簒考:他資料との関係から。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4
  19. 萬晴川(2009)。明清小說與善書。中國典籍與文化
  20. 廖肇亨(2007)。領水人的忠誠與反逆:十七世紀日本唐通事知識結構與道德圖式探析。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北京:
  21. 劉天振(2006)。明代通俗類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2. 劉序楓(1999)。明末清初的中日貿易與日本華僑社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3)
  23. 魯德才(2002)。古代白話小說型態發展史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4. 戴健(2006)。試論雨花香與通天樂的勸善思想。揚州大學學報,10(6)
被引用次数
  1. 許麗芳(2018)。唐通事教材對於古典小說與善書之接受:以江戶時期(1603-1867)《鬧裡鬧》、《唐話長短拾話》、《唐通事心得》為中心。中正漢學研究,32,8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