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末世孤臣的海戰詩比較析論:文天祥、張煌言
|
并列篇名
|
A comparative study on sea battle poetry by officials in the later Sung and Ming dynasties: Wen Tianxiang and Zhang Huangyan
|
作者
|
顏智英(Jy-Ing Yan)
|
关键词
|
海戰書寫 ; 文天祥 ; 張煌言 ; 宋詩 ; 元詩 ; 明詩 ; Sea Battling writing ; Wen Tianxiang ; Zhang Huangyan ; Poems of the Sung Dynasty ; Poems of the Yuan Dynasty ; Poems of the Ming Dynasty
|
期刊名称
|
海洋文化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8期(2015 / 06 / 01)
|
页次
|
63
-
110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南宋文天祥與南明張煌言,同為深具愛國忠魂的末世孤臣,又皆為文武兼備、海戰書寫別具特色的傑出詩人;然而,論者多聚焦於煌言節烈文山從容就義之行,少有對二人作品作較論深究者。本文從天祥830多首、煌言460多首詩作一一揀選出與海戰相關詩篇各約23、56首加以比較、探析,分別從海戰敘事、抒情與議論三方面考察其書寫的異同與原因,從相同處具體看出天祥對煌言詩歌創作的深遠影響;從相異處探知因個人不同遭際與學養所呈顯的不同情意與書寫內涵。最後,從海戰詩學譜系中,確認天祥為開山始祖,而煌言為集前人大成又自有開拓者;大海,對習於鯨波生涯的煌言而言,雖有時與天祥一樣,是慘遭殺戮的戰場、希望毀滅的場域,但更多時候,是揮灑殺敵壯志的生命舞臺、實現報國理想的最佳所在。
|
英文摘要
|
Two officials in the later phases of their dynasties had comparative literary talent and martial skills often focused on acts of patriotic self-sacrifice for their countries. These officials were Wen Tianxiang in South Sung dynasty and Zhang Huangyan of the later South Ming dynasty Comparisons of their works, particularly on sea battles have sadly been neglected. This paper offers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23 pieces of Wen Tianxiang's poetry and 56 pieces of Zhang Huangyan's poems in the areas of narrative, lyrics and commentaries. It further analyses how Wen Tianxiang's poems influenced Zhang Huangyans' works from overlapping styles of writing, as well as various emotions and cont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Wen Tianxiang was the founder in the writing of sea-battling poetry while Zhang Huangyans was his by-product. For both officials the sea was not only a symbol of killing and ruin but also a symbol of struggle with enemy and more often in the case of Zhang Huangyan, a place to show devotion to the countr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
参考文献
|
-
廖肇亨(2008)。長島怪沫、忠義淵藪、碧水長流─明清海洋詩學中的世界秩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41-71。
連結:
-
顏智英(2013)。論歸有光詩中的海戰書寫—兼述其古文中的禦寇思想。成大中文學報,43,87-126。
連結:
-
(1994)。張蒼水詩文集.附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2006)。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
-
元脫脫(1994)。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
宋文天祥(1956)。文文山全集。臺北:世界書局。
-
明王廷相、王孝魚點校(1989)。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
-
明宋濂(1980)。元史。臺北:鼎文書局。
-
明張煌言(1994)。張蒼水詩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明陳邦瞻(1978)。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
-
明楊英(1958)。從征實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明盧若騰(1970)。留庵詩文集。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
南朝宋范曄(1997)。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清全祖望、朱鑄禹校注(2000)。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邵廷采(1961)。東南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清紀昀(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計六奇(1984)。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
-
清翁洲老民(1961)。海東逸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漢班固(1997)。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元代史料叢刊編委會編(2012)。元人文集。合肥:黃山書社。
-
王曾瑜(2008)。南宋亡國的崖山海戰述評。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80-87。
-
余安元(2006)。詩史之風 忠烈之情─張煌言詩歌分析。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0(4),79-82。
-
沈善洪編(198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俞兆鵬、俞暉(2008)。文天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
修曉波(2002)。文天祥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孫大軍(2008)。論杜牧的詠史詩及其懷舊傷時心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2008(1),64-66。
-
徐和雍(1983)。關於張煌言的評價。杭州大學學報,13(4),109-116。
-
徐曉望(1999)。媽祖的子民─閩台海洋文化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
張高評(2000)。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成功大學出版組。
-
張高評(2008)。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臺灣文學。臺灣學研究,5,1-15。
-
連橫(1987)。臺灣詩乘。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
郭秋顯(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
-
陳世松(1988)。宋元戰爭史。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
黃玉笙(1987)。文天祥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楊雲輝(1999)。論杜牧詠史詩的藝術特徵。吉首大學學報,1999(1),55-59。
-
楊義(1998)。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
-
廖肇亨(2008)。浪裏挑燈看劍:中國海戰詩學之書寫特質與價值信念初探。中國文學研究,北京:
-
顧誠(2003)。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2022)。踵金宋餘習:蘇天爵《元文類》中的詩歌史開端探論。人文中國學報,34,193-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