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賦海迎鮮:毛士釗〈比目魚賦〉試析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Mao Shi-Zhao's "Flatfish Fu"

作者

游適宏(You, Shih-Hung)

关键词

比目魚 ; 臺灣賦 ; 清代 ; 毛士釗 ; flatfish ; Taiwanese Fu ; Qing Dynasty ; Mao Shi-Zhao

期刊名称

海洋文化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2016 / 12 / 01)

页次

119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比目」一詞入賦,早見於東漢班固〈西都賦〉,但從清代所編纂的《歷代賦彙》與《賦海大觀》來看,第一篇〈比目魚賦〉,實出現於清代臺灣。毛士釗的〈比目魚賦〉以《爾雅‧釋地》原句「有比目魚焉」為限韻字,全篇就傳聞中比目魚「不比不行」的習性進行鋪寫,也提及「鰈」、「鰜」、「魼」、「魪」等古代比目魚的別稱。本文除了引用古代字書與詩作,對毛士釗〈比目魚賦〉的內容加以解說,結語另透過兩首現代詩,略窺比目魚意象在當代詩人筆下的轉變。

英文摘要

Although the term flatfish as used in Fu (Rhyming prose)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stern Han, the usage of Flatfish Fu actually originated in Taiwa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Flatfish Fu alluded to Er Ya Shih Di that described the special habits of flatfish in ancient legends. This study explains Mao Shi-Zhao's references to Flatfish Fu in ancient dictionaries and poems, and examines other names of flatfish in ancient times. In conclusion, we can see how the image of flatfish has been transformed by examining two modern poems of contemporary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清]徐宗幹,《瀛洲校士錄三集》,咸豐元年(1851),出版者不詳。
  5. [清]郝懿行,《記海錯》,取自http://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830769。
  6. [清]郭柏蒼,《海錯百一錄》,取自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2989。
  7.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先秦鬼谷子(2007)。鬼谷子。臺北:維多利也圖書公司。
  10. 宋郭茂倩(1980)。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
  11. 東晉郭璞(1981)。爾雅音圖。臺北:廣文書局。
  12. 東漢許慎、段玉裁注、魯實先正補(1988)。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3. 南朝‧宋范瞱(1980)。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南朝‧梁沈約(1980)。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15. 南朝‧梁劉勰、王更生注譯(1988)。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6. 南朝‧陳徐陵(1976)。玉臺新詠。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7. 唐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18. 清彭定求編(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19. 石暘睢(1953)。清代旌表「孝友」毛士釗與其遺作。南瀛文獻,1(3~4),36。
  20. 朱永嘉註譯、蕭木註譯(1994)。新譯呂氏春秋。臺北:三民書局。
  21. 何沛雄編(1982)。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22. 李玉平(2014)。互文性:文學理論研究的新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
  23. 李毓嵐(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歷史學系。
  24. 洪波浪修、吳新榮修(1980)。臺南縣志。臺南:臺南縣政府。
  25. 唐圭璋編(1988)。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6. 馬積高編(2014)。歷代辭賦總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27.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28.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29.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30.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31.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32.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33. 高賢志編(1996)。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公司。
  34. 國立編譯館編(2001)。十三經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5. 陳麗淑、黃昆謀繪、賴百賢繪(2012)。魚類入門。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36. 費振剛輯校、胡雙寶輯校、宗明華輯校(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7. 黃哲永編、吳福助編(2007)。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
  38. 逯欽立輯校(1984)。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學海出版社。
  39. 楊永智(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40. 廖國棟(2013)。臺灣詠物賦主題之研究。南臺學報,38(4),229-254。
  41. 簡宗梧編、許俊雅編(2014)。全臺賦校訂。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42. 蘇紹連(1997)。隱形或者變形。臺北:九歌出版公司。
  43. 龔克昌評注、蘇瑞隆評注(2011)。兩漢賦評注。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