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十九世紀末基隆廟埕聚落影像解讀-以奠濟宮為例

并列篇名

Image Interpretation of the Keelung Temple Settlement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A Case Study of Dianji Temple

作者

舒瑞國(Su, Juei-Kuo)

关键词

基隆 ; 崁仔頂聚落 ; 廟埕聚落 ; 奠濟宮 ; 影像解讀 ; Keelung ; Kanzaiding settlement ; temple-based settlement ; Dianjikon Temple ; Image interpretation

期刊名称

海洋文化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23 / 06 / 01)

页次

39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英文

中文摘要

崁仔頂聚落,是基隆最早開發的街市。隨著崁仔頂聚落的形成,漳州人的聚集,以捕魚、屯墾為生,廟埕聚落也自然形成,奠濟宮也是重要的文化、信仰中心之一。但是,像清代多數的市街、廟埕聚落一樣,缺乏圖像,以及實際空間測量的記錄。如果僅以文字史料的記錄,實難一窺聚落的全貌。所幸在清法戰爭、臺灣戰役期間,André Salles(1860-1929)這位軍官、攝影師,所拍攝的基隆內港市街的照片,提供廟埕聚落,最佳的影像解讀依據。本文以這些照片為根據,比對法軍地圖、日本時代的地圖、日本時代中期的市區改正圖、現今Google Earth 3D的地圖,交錯比對。更參考清代時期的古契書,了解其土地變更,空間場域的轉移,嘗試解讀廟埕聚落的圖像,與其變遷過程。

英文摘要

The settlement Kanzaiding was the earliest street market developed in Keelu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Kanzaiding, people from Zhangzhou (a city in Fujian province) gathered to make a living by fishing and farming, and the temple-based settlement also formed naturally. Dianjikon Temple wa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enters. However, like most of the city streets and temple-based settle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images and records of actual spatial measurements were lacking. Relying solely on written historical materials makes it difficult to see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settlement. Fortunately, during the Sino-French War and the Taiwan Campaign, officer and photographer André Salles (1860-1929) took pictures of Keelung's inner harbor city streets, providing the best basis for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mple-based settlements. Based on these photos,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cross-references them with the French army map, the Japanese colonial map, the urban modification map from the mid-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nd the current Google Earth 3D map. This study also refers to the ancient deeds from the Qing Dynasty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 of land and the transfer of spatial fields, and try to interpret the visual data of temple-based settlements and their changing proces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類學及族群研究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海洋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傳播學
社會科學 > 軍事學
参考文献
  1.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https://tm.ncl.edu.tw/
  2. 法國國家圖書館之影像資料:https://gallica.bnf.fr/services/engine/search/sru?operation=searchRetrieve&version=1.2&startRecord=0&maximumRecords=50&page=1&query=%28gallica%20all%20%22Salles%2C%20Andr%C3%A9%201884%22%29%20and%20dc.type%20all%20%22image%22#resultat-id-10 2020 年 8 月 8 日點閱下載。本文所述的 André Salles 有關於基隆內港街市的照片,均出自法國國家圖書館之影像資料。特此說明。
  3. 基隆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keelung.html 2022.08.01 點閱。
  4.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寺廟奠濟宮-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https://dl.lib.ntu.edu.tw/s/photo/item/497448#?c=&m=&s=&cv=&xywh=-46%2C-46%2C1560%2C1067。
  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123007
  6.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舊照片資料庫寺廟奠濟宮-臺大圖書館數位典藏館。
  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85046
  8.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T2018.002.1159。
  9.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5649008
  1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10563001
  11.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1285139
  12. 美國里德學院數位典藏資源 https://rdc.reed.edu/c/formosa/home/maps 本文所用的法軍地圖,均出自以上圖片來源,除非特別說明。
  13. 臺灣歷史數位圖書館 http://thdl.ntu.edu.tw/THDL/RetrieveDocs.php。http://thdl.ntu.edu.tw/THDL/RetrieveDocs.php
  14.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002371009
  15. 國立台中圖書館整理,《臺灣總督府檔案抄錄契約文書‧永久保存公文類纂》(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編號 ta_01669_000031-0001。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jsp
  16. E. Garnot, L'Expédition française de Formose, 1884-1885 (Paris: Delagrave, 1894)。
  17. Garnot, E.,黎烈文(譯)(1960).法軍侵台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作者不詳,《基隆港實測圖》,明治 30 年(1897),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19. 作者不詳,《日治二萬分之一臺灣堡圖(明治版) (1904)》,基隆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 作者不詳,《基隆港附近(1937)》,基隆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1. 吳吉祥(2004)。吳吉祥,清甯宮修建誌記碑文,基隆奠濟宮管理委員會,2004。
  22. 李乾朗(2013).臺灣古建築.臺灣:遠流出版.
  23. 李乾朗,俞怡萍(2000).古蹟入門.臺灣:遠流出版.
  24. 李添春(1955).靈泉寺同戒錄.基隆:民國月眉山靈泉寺.
  25. 林德林。林德林手稿,《靈泉寺沿革》,年份不詳。
  26. 高賢治(2000).大臺北古契字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27. 高賢治(2002).大臺北古契字二集.臺北:臺北市文獻會.
  28. 康諾錫(2014).臺灣廟宇深度導覽圖鑑.臺灣:貓頭鷹出版.
  29. 許文堂(編)(2004).大基隆古文書選輯.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30. 游伯龍(1998).習慣領域.臺灣:時報文化.
  31. 黃靚任(202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臺灣史研究所。
  32. 廖千慧(2002)。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