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 |
DOI |
10.6199/NTULJ.2003.32.03.03 |
作者 |
林鈺雄 |
关键词 |
詐欺 ; 普通詐欺罪 ; 施用詐術 ; 事實與意見 ; 作為 ; 不作為 ; 支付能力 ; 支付意願 |
期刊名称 |
臺大法學論叢 |
卷期/出版年月 |
32卷3期(2003 / 05 / 01) |
页次 |
117 - 14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行爲人施用詐術,而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相對人並因此爲財產上之處分,造成相對人或第三人之財產損失(且行爲人或第三人因而獲得財產上之利益者),乃普通詐欺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本文貳、一)。就本文處理的「施用詐術」而言,係指就事實予以欺瞞,包括虛構事實、扭曲或隱瞞事實真相等等實施方法(貳、二)。所稱「事實」,是指現在或過去的具體歷程或狀態,並且具有可以驗證其爲「真」或「僞」之性質者;事實並不限於「外在事實」(如食客的支付能力),尚且包括「內在事實」(如食客的支付意願)。至於純粹的價值判斷、個人見仁見智的看法或對未來事件的臆測,沒有所謂的真偽可言,並非所稱「事實」,只能泛稱爲意見(參)。欺瞞事實之施用詐術行爲,不但得以「一般作爲」實施,亦得以「可得推知」的作爲方法達成,例如食客欺瞞其欠缺支付能力與支付意願的事實,大搖大擺走入餐廳點餐用餐的舉止(肆)。此外,因居於保證人地位而負某種說明或揭示義務,而米爲說明或揭示者,也有可能構成不作爲之施用詐術行爲,至於保證人地位,除了法律明文規定之外,尚且包括危險前行爲、契約約定及契約以外之特殊信賴關係等,而誠實信用原則得否作爲導出保讜人地位之來源,學說爭論未休(伍)。惟應注意,在個案審查中,必須先審查行爲人所爲是否構成作爲之施用詐術,答案若爲齋定者,才有繼續檢討不作爲之施用詐術的必要,也才有討論保設人地位及說明義務之餘地。 |
主题分类 |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
参考文献 |
|
被引用次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