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詐欺罪之施用詐術

DOI

10.6199/NTULJ.2003.32.03.03

作者

林鈺雄

关键词

詐欺 ; 普通詐欺罪 ; 施用詐術 ; 事實與意見 ; 作為 ; 不作為 ; 支付能力 ; 支付意願

期刊名称

臺大法學論叢

卷期/出版年月

32卷3期(2003 / 05 / 01)

页次

117 - 14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行爲人施用詐術,而使相對人陷於錯誤,相對人並因此爲財產上之處分,造成相對人或第三人之財產損失(且行爲人或第三人因而獲得財產上之利益者),乃普通詐欺罪的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本文貳、一)。就本文處理的「施用詐術」而言,係指就事實予以欺瞞,包括虛構事實、扭曲或隱瞞事實真相等等實施方法(貳、二)。所稱「事實」,是指現在或過去的具體歷程或狀態,並且具有可以驗證其爲「真」或「僞」之性質者;事實並不限於「外在事實」(如食客的支付能力),尚且包括「內在事實」(如食客的支付意願)。至於純粹的價值判斷、個人見仁見智的看法或對未來事件的臆測,沒有所謂的真偽可言,並非所稱「事實」,只能泛稱爲意見(參)。欺瞞事實之施用詐術行爲,不但得以「一般作爲」實施,亦得以「可得推知」的作爲方法達成,例如食客欺瞞其欠缺支付能力與支付意願的事實,大搖大擺走入餐廳點餐用餐的舉止(肆)。此外,因居於保證人地位而負某種說明或揭示義務,而米爲說明或揭示者,也有可能構成不作爲之施用詐術行爲,至於保證人地位,除了法律明文規定之外,尚且包括危險前行爲、契約約定及契約以外之特殊信賴關係等,而誠實信用原則得否作爲導出保讜人地位之來源,學說爭論未休(伍)。惟應注意,在個案審查中,必須先審查行爲人所爲是否構成作爲之施用詐術,答案若爲齋定者,才有繼續檢討不作爲之施用詐術的必要,也才有討論保設人地位及說明義務之餘地。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Gropp(2001).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Berlin/ Heidelber:Verlag Springer.
  2. Krey(1999).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Band 2 Vermogensdelikte.Stuttgart/ Berlin/ Koln:Verlag W. Kohlhammer.
  3. Lackner, Kuhl(2001).Strafgesetzbuch mit Erlauterungen.Munchen:Verlag C. H. Beck.
  4. Roxin, Stree, Zipf, Jung(1975).Einfuhrung in das neue Strafrecht.Munchen:Verlag C. H. Beck.
  5. Schonke, Schroder(1997).Strafgesetzbuch.Munchen:Verlag C. H. Beck.
  6. Trondle, Fischer(2001).Strafgesetzbuch und Nebengesetze.Munchen:Verlag C. H. Beck.
  7. Wessels(1997).Strafrecht Besonderer Teil/ 2, Straftaten gegen Vermogenswerte.Heidelberg:Verlag C. F. Muller.
  8. Wessels, Beulke(1999).Strafrecht Allgemeiner Teil.Heidelberg:Verlag C. F. Muller.
  9. 王梅英 、 林鈺雄 Lin, Yu-Hsiung(1998)。從被害者學談刑法詐欺罪。月旦法學 The Taiwan Law Review,35
  10. 甘添貴(2000)。體系刑法各罪論(二)。甘添貴。
  11. 林山田 Lin, Shan-Tien(2000)。刑法通論(下)。林山田。
  12. 林山田 Lin, Shan-Tien(1999)。刑法各罪論(上)。林山田。
  13. 林東茂 LIN, DONG-MAO(1999)。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14. 張麗卿 Chang, Li-Ching(1996)。機器與詐欺。刑事法雜誌 Criminal Law Journal,40(6)
  15. 許玉秀 Hsu, Yu-Shiow(1999)。刑法的問題與對策。臺北市:
  16. 許玉秀 Hsu, Yu-Shiow(1997)。主觀與客觀之間。臺北市:
  17. 陳志龍 Chen, Tze-Lung(1995)。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
  18. 黃榮堅 Huang, Jung-Chien(1999)。刑法問題與利益思考。臺北市:元照。
  19. 黃榮堅 Huang, Jung-Chien(1999)。刑罰的極限。臺北市:元照。
  20. 褚劍鴻(2001)。刑法分則釋論(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盧映潔 Lu, Ying-Chieh(2001)。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月旦法學 The Taiwan Law Review,78
被引用次数
  1. 江俊彥(2013)。從法益理論檢視證券詐欺罪的性質與要件─兼評高雄高分院100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判決。法令月刊,64(9),28-54。
  2. (2007)。論盜用他人提款卡的利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144,20-40。
  3. (2008)。詐欺罪詐術行使之解析。月旦法學雜誌,163,50-64。
  4. (2020)。詐欺罪的財產損害與被害人之錯誤— 法益關係錯誤說的應用嘗試。中研院法學期刊,26,85-165。
  5. (2022)。兩岸「查緝仿冒」刑事法制比較研究-以「偽劣金門高粱酒」為對象。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2,223-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