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化衝突與台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

并列篇名

Th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e Criminal Dilemma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DOI

10.6199/NTULJ.2007.36.03.03

作者

王皇玉(Huang-Yu Wang)

关键词

文化衝突 ; 原住民犯罪 ; 第三代人權 ; 野生動物保育法 ; 犯罪定義 ; 衝突模式 ; 除罪化 ; cultural conflict ; crime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 Wildlife Conservation Act ; conflict model ; third generation of human rights ; decriminaliza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法學論叢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3期(2007 / 09 / 01)

页次

255 - 3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目前居住在台灣的人口,可分爲四大族群:外省人,鶴佬人(Holo)、客家人與原住民。前面三個族群,乃過去四百年來,陸續由中國渡海而來的經濟移民與政治移民。語言上以漢語爲主要語言,文化上以孔、儒爲尊。台灣的原住民族源自於南島語族,與太平洋島嶼上住民一樣,屬馬來玻里尼西亞系(Polynesian-Malaysian)。台灣過往四百年來的統治者,均將原住民視爲統治開發過程中威脅生命財產的危害。因此,統治方法上,除了強權佔領土地,行各種支配與征服手段之外,更以殖民式的法律強行適用於原住民族,以進行漸次且深層的漢化與同化政策。然而漢化政策,始終是一種僅著眼於統治利益,毫不尊重原住民特殊傳統文化的政策。台灣原住民的犯罪問題,可以說一方面由來於擁有優越政治權力的統治者,掌握定義犯罪的權力,因而將有別於主流文化價值的原住民傳統行爲模式,定義爲犯罪行爲;另一方面,則是長久存在於原、漢民族之間文化傳統的差異性與價值觀的矛盾衝突所導致。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三種原住民最常違犯的犯罪類型,亦即,一、因採集森林出產物而違反「森林法」。二、因狩獵傳統而宰殺野生動物,因而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三、因狩獵而持有槍枝,因而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理條例」。此三種犯罪尤其凸顯出原住民傳統生活模式與主流價值規範之間的衝突性。 近年來,台灣內部雖然已逐漸意識到原住民有別於其他族群的文化傳統,並嘗試從尊重原住民文化特殊性與自主性的觀點,逐步修正既有的法律規範,例如將原住民供作生活工具之用而自製、持有獵槍行爲予以除罪化,改以行政罰方式進行管制。然而,槍砲彈藥刀械管理條例的修正,只是修法的一小步。未來關於司法制度的設計,原住民犯罪行爲之認定,以及對於原住民犯罪人的懲罰模式,是否也必須加以調整,仍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英文摘要

”Culture” is common experience shared by an ethic group. It, functioning as non-ruling norm, not only portrays the common personality of this ethic group, but influences their behavior norm in great parts as well. One will act accordingly to his/her expected role standardized by their culture. Also, certain conducts might be legitimate within their ethic concepts. Unfortunately,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ne who acts accordingly to his cultural norm might not apply to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cepts. It is not too much to say that part of the criminality committed by Taiwanese indigenous people is a perturbation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ir native culture and Han culture. To the key point,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the cultural concept and profound influence by their traditional habitat, the consciousness of abiding the dominant/major culture–and of course its norm–cannot be achieved by these indigenous people. As a result, the ”act/behavior” they commit were not considered as a crime by their own norm. Recently, Taiwanese society has raised the awarenes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especially the culture from the aborigines that is so much unique than others. To put it in effort, administration authority has been attempting to admen/revise those concerned legal provis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ltural mutual respect and autonomous awareness. Nevertheless, other than just revising the ”Wildlife Conservation Act” and ”The Act Governing the Control and Prohibition of Gun, Cannon, Ammunition and Knife”, there are so many related issues, such as re-defining crimes that are originated/related to cultural conflict and the different penalty models for those ignorant aborigines, require profoundly discussion among our justice system in the future.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王皇玉(2004)。論施用毒品行爲之犯罪化。臺大法學論叢,33(6),39-76。
    連結:
  2.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之官方網站
  3. 行政院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資料
  4. Brugger,Winfried(1999).Liberalismus, Pluralismus, Kommuntarismus. Studien zur Legitimation des Grungesetzes.
  5. Criffiths,Hamilton(1996).Sanctioning and Healing: Restorative Justice in Canadia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Restorative Jus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6. Elias著、袁志英譯(1999)。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II。三聯書店。
  7. Elias, Norbert(1976).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Soziogenetische und psychogenetische Untersuchungen. Zweiter Band: W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Entwurf zu einer Theorie der Zivilisation.Frankfurt am Main:
  8. Frank P. Williams、Marilyn D. McShane著、周愫嫻譯(2000)。犯罪學理論。台北:桂冠。
  9. Freud, Sigmund(2001).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
  10. 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2002)。文化人類學。台北:巨流。
  11. Morrison, Wayne(1998).Theoretical Criminology: from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sm.
  12. Neil J Smelser著、陳光中、秦文力、周愫嫻譯(1985)。社會學。台北:桂冠。
  13. Pratt, John(1996).Colonization, power and silence: a history of indigenous justice in New Zealand society, Restorative Jus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14. Vito, Maahs,Holmes(2007).Crimin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olicy.
  15. 王俊秀(2001)。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
  16. 王泰升(2004)。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17. 王泰升(2005)。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台北:元照。
  18. 王泰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200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9. 台邦·撒沙勒(2002)。狩獵文化的迷思與真實:一個生態政治的反思。看守台灣雜誌,春季號,15-22。
  20. 立法院編(1989)。野生動物保育法案。法律案專輯,121
  21. 立法院秘書處編(1984)。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案。法律案專輯,59
  22. 夷將·拔路兒(1995)。從「山胞」到「原住民」的正名運動史。台灣史料研究,5,114。
  23. 江玉林(2005)。蘇俊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民主、人權、正義」。台北:元照。
  24. 李建良(2003)。淺說原住民族的憲法權利:若干初探性的想法。臺灣本土法學,47,115-125。
  25. 官鴻志(1987)。我把痛苦獻給您們:湯英伸救援行動始末。人間雜誌,20,18-42。
  26. 林佳陵(2000)。台灣原住民土地之法律研究。律師雜誌,247
  27. 林佳陵(1996)。臺灣大學。
  28. 林淑雅(2000)。多元民族的原住民族基本權。律師雜誌,247
  29. 林淑雅(2000)。第一民族:台灣原住民族運動的憲法意義。台北:前衛。
  30. 林鈺雄(1999)。保安處分與比例原則及從新從輕原則:評大法官釋字第471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1,93。
  31.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32. 施正鋒(2005)。附錄二「鄒族頭目父子被捕事件」。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33. 施正鋒(2005)。台灣原住民族政治與政策。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34. 張甘妹(1998)。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
  35. 莊萬壽(2003)。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台北:玉山。
  36. 許美幾(1988)。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7. 陳雨嵐(2005)。台灣的原住民。台北:遠足。
  38. 黃淑玲(1995)。未成年少女從事色情行業的原因與生活狀況之探討:「自願」與「被賣」、原住民與漢人的差異。律師通訊,187,8-11。
  39. 鈴木質著、王美晶譯(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原住民文化。
  40. 蔡德輝、楊士隆(2006)。犯罪學。台北:五南。
  41. 顏愛靜、楊國柱(2004)。原住民族土地制度與經濟發展。台北:稻香。
  42. 藤井志津枝(1988)。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論文專輯
  43. 顧忠華(1998)。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台北:桂冠。
被引用次数
  1. 蔡志偉/Awi Mona(2022)。從「王光祿釋憲案」論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利的憲法保障。臺大法學論叢,51(3),685-755。
  2. 陳毅峰,呂翊齊(2021)。自然保育、文化傳統與國家治理:原住民狩獵爭議的文本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4(1),1-34。
  3. 戴興盛,裴家騏,呂翊齊(2022)。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機制的架構與展望。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5(1),1-42。
  4. 戴興盛、莊武龍、林祥偉(2011)。國家野生動物保育體制、社經變遷與原住民狩獵:制度互動之太魯閣族實證分析。臺灣政治學刊,15(2),3-66。
  5. 黃居正、邱盈翠(2015)。台灣原住民族集體同意權之規範與實踐。臺灣民主季刊,12(3),43-82。
  6. 黃之棟(2016)。批判種族理論視域下的本土狩獵政策分析—以「102年台上字第5093號判決」為檢視中心。臺灣民主季刊,13(2),135-182。
  7. 林三元(2012)。從社會文化之觀點論設立原住民族法庭之必要性與可行性。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2),155-187。
  8. 王皇玉(2012)。原住民持有槍械問題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5(1),1-37。
  9. 王皇玉(2018)。建構以原住民為主體的狩獵規範:兼評王光祿之非常上訴案。臺大法學論叢,47(2),839-887。
  10. 辛年豐(2011)。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34,187-245。
  11. 詹順貴(2011)。國家法制高牆下實現原住民族土地與自然 資源權利的困境─從美麗灣渡假村旅館的開發案及司馬庫斯櫸木案談起。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3),183-217。
  12. 趙俊祥、李郁強(2010)。原住民採集狩獵行為除罪化之探討。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1),63-103。
  13. 鄭川如(2014)。論兩人權公約中原住民狩獵權漁業權的內涵。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7(3),83-120。
  14. 鄭川如(2016)。從兩人權公約檢視原住民狩獵權。輔仁法學,52,189-248。
  15. (2020)。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實施實效關鍵之初探-以賽德克族為例。靜宜人文社會學報,14(2),4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