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
-
石明宗(2009)。「運動儀式」之研究─「技術動作儀式」與「再現文化儀式」。運動文化研究,8,7-51。
連結:
-
林秀珍(2010)。學校運動會的神聖性探究。運動文化研究,15,7-32。
連結:
-
邱建章(2011)。運動員「明星化」的現象─王建民與臺灣之子。運動文化研究,16,33-96。
連結:
-
張文威(2011)。朝勝與朝聖─臺灣棒球迷儀式文化。運動文化研究,17,113-134。
連結:
-
許綺玲(2010)。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中央大學人文學報,41,65-92。
連結:
-
姬德強,〈現代性的英雄:足球賽事直播文本的原型分析〉,〈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5506〉,2012.04.04 檢索
-
“Ancient Olympic Games,”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2012.〈http://www.olympic.org/ancient-olympic-games?tab=Mythology〉, 14 Apr. 2012
-
“Hero,”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2012. 〈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o〉,15 May 2012
-
Angeles, Peter A.、段得智譯、尹大貽譯、金常政譯(2007)。哲學辭典。臺北:貓頭鷹。
-
Campbell, Joseph(1968).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Goodman, J. R.,Duke, L. L.,Sutherland, J.(2002).Olympic athletes and heroism in advertising: Gendered concepts of valor?.J&MC Quarterly,79(2),374-393.
-
Jung, Carl G.,Hull, R. F. C.(trans.)(1968).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McNamee, M. J.編、Parry, S. J.編、許立宏譯(2004)。運動倫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
Segal, Robert A.、劉象愚譯(2008)。神話理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
Smart, Barry、何哲欣譯(2005)。運動明星。臺北:韋伯文化。
-
Smith, Garry(1973).The Sport Hero: An Endangered Species.Quest,19(1),59-70.
-
大衛.揚、蕭文珒譯、林錚顗譯(2008)。奧運的歷史:從古代奧運到現代奧運的復興。臺北:博雅。
-
王以欣(2006)。神話與歷史:古希臘英雄故事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北京:商務印書館。
-
卡蘿.皮爾森、徐慎恕譯、朱侃如譯、龔卓軍譯(2000)。內在英雄。臺北:立緒。
-
李慈梅(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
李維斯陀、周昌忠譯(2000)。神話學:裸人。臺北:時報。
-
李維斯陀、周昌忠譯(1992)。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時報。
-
林惠祥(1995)。神話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
胡天玫編(2007)。運動技藝:運動英雄與運動哲學。臺北:師大書苑。
-
徐元民(2005)。體育史。臺北:品度。
-
湯銘新(2007)。奧運會的教育價值觀。臺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
廖清海、林志哲(2007)。媒體塑造下的運動英雄:以新聞媒體報導王建民為例。高苑學報,13,487-510。
-
廖清海、羅元鴻(1995)。運動英雄的社會價值功能:以媒體觀點論述。大專體育,76,60-66。
-
羅蘭.巴特、許薔薔譯、許綺玲譯(1998)。神話學。臺北:桂冠。
-
關永中(2007)。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