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肌電測量之特性、運用與運動相關研究之探討

DOI

10.6980/TZXYTY.200712.0146

作者

高明峰;陳孟利

关键词

肌電圖EMG ; 運動訓練

期刊名称

臺中學院體育

卷期/出版年月

4期(2007 / 12 / 01)

页次

146 - 15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是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方法中的測量方法之一,有了肌電圖就可以用生理學與解剖學的內在原因來解釋物理的外在活動。EMG藉著研究肌肉活動時所產生之電位訊號來探討肌肉功能和協調的方法,能呈現個體在進行動作表現時,相關肌肉活動的電位。其所產生的肌電訊號是肌肉收縮時不同運動單位(motor unit, MU)的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總和,經由貼在人體肌肉表面的電極所記錄的生物電訊號,由於每一個運動單位的活化受中樞神經一部分的脊髓中的運動神經元所支配,因此肌電訊號反應神經肌肉的興奮性,通常用來評估神經與肌肉的功能狀態。本文擬歸納目前之相關肌電研究文獻並針對肌電圖之特性及實際運用之研究進行整理期能提供其研究參考之參考。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體育學
参考文献
  1. 王士剛、楊沛峰、相子元(2002)。高爾夫下桿順序對桿頭速度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4(1),93-106。
    連結:
  2. 王宇涵、周峻忠、林信甫(2007)。不同騎乘姿勢對原地腳踏車運動攝氧量與肌電圖反應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9(1),103-113。
    連結:
  3. 王苓華(2003)。網球反拍截擊動作之上肢肌肉活化與動量傳遞之研究。體育學報,35,59-68。
    連結:
  4. 王進華(2007)。不同籃球動作之膝控制肌群肌肉活化特性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9(1),91-102。
    連結:
  5. 林政東、陳全壽、劉宇、趙峻郁(2000)。兩種不同牽張幅度深跳練習的二階段肌電現象之比較。體育學報,28,329-338。
    連結:
  6. 劉黃仁、周有禮、羅世忠(2002)。高爾夫揮桿動作中下桿啟動之下肢肌電訊號分析。體育學報,33,87-98。
    連結:
  7. Basmajian, J. V.,Deluca, C. J.(1985).Their Functions Revealed by Electromyography.Baltimore, MD:Williams & Wilkins.
  8. Conwit, R. A.,Stashuk, D.,Tracy, B.,McHugh, M.,Brown, W. F.,Metter, E.J.(1999).The relationship of motor unit size, firing rate and force.Clinic Neurophysiol,110,1270-1275.
  9. Cram, J.R.,Kasman, G. S.,Holtz, J.(1998).Introduction to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Gaithersburg, Md:Aspen.
  10. De Luca, C. J.(1997).The use of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in biomechanics.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13(2),135-163.
  11. Knowlton, G. C.,Bennett, R. L.,McClure, R.(1951).Electromyography of fatigue.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32,648-652.
  12. Lippold, O. C.J.,Redfearn, J. W. T.,Vuco, J.(1960).The electromyography of fatigue.Ergonomics.
  13. Scherrer, J.,Bourguignon, A.(1959).Changes in the electromyogram produced by fatigue in man.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38,148-158.
  14. 王順正、林正常(1992)。臨界負荷、肌電圖疲勞閾值與無氧閾值的關係研究。體育學報,14,207-226。
  15. 吳慧君(1993)。運動性肌肉疲勞之肌電圖研究。中華體育,7(2),77-85。
  16. 李志文(1993)。肱二頭肌不同收縮型態負荷與肌電平均功率頻譜(MPF)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16,259-273。
  17. 林玉瓊、林正常、王順正(1992)。十分鐘走路熱身運動對全反應時間不同分段時間值之影響。體育學報,20,293-304。
  18. 黃世旭、李淑貞、劉謹緣、李茂昌(1996)。中國青年人步態常模之建立。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1(2),103-120。
  19. 黃英修(2000)。肌電訊號頻譜分析在研究運動神經元行為之應用。物理治療,25(3),169-184。
  20. 黃勝裕(2000)。肌肉週邊疲勞之肌電圖判定。中華體育,14(1),10-115。
  21. 劉玫舫、陳俊忠(1994)。不同運動型態下大腿肌肉肌電圖之比較分析。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19(1),38-45。
  22. 劉瑛瑾、李慧媛(1978)。運用肌電儀生物廻饋訓練於物理治療領域。物理治療學會雜誌,3,27-31。
  23. 劉寶猜(1978)。立姿-肌電圖上的研究。物理治療學會雜誌,3,23-25。
  24. 蔚順華(1999)。一肌電圖驅動模式用於預測膝部等速運動時之動態肌肉力量。物理治療,24(4),242-258。
被引用次数
  1. 楊政盛,彭賢德,張舜育(2022)。划船運動下肢肌電圖與肌力訓練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36(3),253-264。
  2. (2010)。單通道肌電訊號之即時分析系統設計。運動健康與休閒學刊,15,17-24。
  3. (2024)。男子網球選手正手拍擊球動作之上肢肌肉活化分析。臺灣體育學術研究,76,8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