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目的:舉重是人與槓鈴相結合的運動,同時也是展現力量與技術的運動。上肢在舉重運動扮演的角色為提起槓鈴,調整重量的方向配合身體的姿勢將重量調整至身體的重心點,在藉著上肢和全身的肌力將重量舉起以完成動作。因此選手在長期接受高負荷的重量訓練後其上肢肌肉的變化是否會發生因訓練而產生肌力適應的變化,這種變化在不同方向的用力,是否會有所差異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舉重選手與一般大學生之上肢肌力於六個方向最大自主性收縮時的差異比較。方法:舉重代表隊選手男生共8名選手(平均年齡18.75±1.13歲,練習舉重的平均時間為5.25±1.77年)。和8名一般大學生(平均年齡18.75±1.13歲)。以Biodex等速肌力測量儀進行上肢之六個方向於最大自主性收縮(100%MVC)下之六條肌肉之肌電(EMG)差異性比較。資料收集以電極片貼於上肢肌肉部位連接BIOVISION進行資料之放大,並以Dasylab軟體進行資料之濾波處理後並以均方根肌電值(RMS)為肌電變化之代表值進行上肢(前三角肌(anterior deltoid, Ant-Del)、中三角肌(middle deltoid, Med-Del)、後三角肌(posterior deltoid, Post-Del)、胸大肌(pectorals major, Pec)、肱二頭肌(biceps, Bi)、肱三頭肌(triceps, Tri)等六條肌肉於六個不同方向(肩屈曲(shoulder flexion)、肩伸展(shoulder extension)、肩外展(shoulder abduction)、水平內縮(horizontal adduction)、肘屈曲(elbow flexion)、肘伸展(elbow extension))之最大自主性等長收縮之差異比較。以SPSS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重複量數變異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法(repeated one-way ANOVA)進行差異比較。研究結果:於不同方向之上肢活動中前三角肌產生最大所徵召的運動單位以肩外展之動作最多,肘伸展之徵召的運動單位最少。顯示前三角肌對於肩外展動作於舉重選手所能產生之力量為最大。胸大肌、中三角肌於肩屈曲動作時都顯著大於其他肌肉之RMS顯示舉重選手之前三角肌、胸大肌、中三角肌屈曲動作時產生更大之運動單位力量,這點顯示舉重選手在經由長時間的運動訓練過程中,其肌肉的適性使得運動單位的徵召更多藉以產生更多的力量以抵抗其重量。結論:優秀舉重選手之不同方向之上肢活動中以肘屈曲之方向會顯著大於其他方向之活動,胸大肌之上肢活動中其所產生之力量顯著大於其他上肢肌肉所產生之肌力。
|
参考文献
|
-
李佳倫、林貴福(2004)。優秀射箭選手拉弓伸展動作相關肌群肌電生理研究。大專體育學刊,6(2),227-235。
連結:
-
沈佳慧(2005)。肌力評量方法之探討。大專體育,78,194-199。
連結:
-
Cram, J. R.,Kasman, G. S.,Joltz, I.(1998).Introduction to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Aspen Publishers, Inc. Gaithersburg, Maryland Stanley Adelsberg, PT, MA (1986). The tennis stroke: An EMG analysis of selected muscles with rackets of increasing grip size.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4(2),139-142.
-
Perry, S.R.,Housh, T.J.,Johnson, G.O.,Ebersole, K.T.,Bull, A.J.,Evetovich, T.K.,Smith, D.B.(2001).Mechanomyography, electromyography, heart rate, and ratings of perceived exertion during incremental cycle ergometry.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41,183-188.
-
王雲德、李岳生、盧德明、陶祖茉、洪迪安、李岳生、艾康佛、王雲德、于冰編(1987)。舉重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北京:國家體委科教司。
-
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舉重教材小組』(1990)。大陸體育學院舉重通用教材。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
周永平(1996)。肱二頭肌等長收縮時表面肌電積分的動態變化。體育科學,18(2),40-43。
-
徐台閣、林正常譯(2002)。運動生理學。台北市:藝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