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寫在大東亞聖戰之外-論吳漫沙連載於《風月報》之〈桃花江〉(1937-1939)
|
DOI
|
10.29935/ZJXK.200712.0001
|
作者
|
阮淑雅
|
关键词
|
吳漫沙 ; 桃花江 ; 通俗性 ; 啟蒙 ; 想像 ; 女性
|
期刊名称
|
中極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6期(2007 / 12 / 01)
|
页次
|
1
-
2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1937年《風月報》在漢文欄廢止後被默許發展,復刊後的編輯方針自然有呼應國策之處,《風月報》上的作品開始朝東亞共榮圈漢文文學生産的方向傾斜。但相較於一般被放在呼應國策下來討論的《黎明之歌》、《大地之春》、《韭菜花》,連載稍早的〈桃花江〉中絲毫見不到大東亞戰爭的任何影響。〈桃花江〉的時代意義並不侷限於呼應戰爭,筆者試著討論〈桃花江〉中的通俗敘事模式,並探討〈桃花江〉與其他作品、媒體的互文。
此外筆者從柳書琴的研究中發現到《風月報》內容以都會女性相關議題爲大宗,重要寫作者分布在臺北,卻以中南部男性消費者爲主流,藉由消費女性的劣勢地位,來滿足男性的優越感。觀察與〈桃花江〉連載同時的《風月報》上,不時出現對現代摩登女性的討論,在女體的觀察與書寫之上,吳漫沙的小說雖對男性沙文主義社會下的女性深表同情,但又離不開男性觀點。〈桃花江〉中不乏對女體的觀察甚至是意淫,而以男性爲觀看主體、女性爲觀看客體。〈桃花江〉中的女性角色,又該是何種面貌久對現代性是抗頡或者吸收?〈桃花江〉中淺顯易懂情節對話與人物性格,對男女感情的描寫,對女性美貌的細部描摹,對摩登女性的反思,以及對現代化觀念與器物的介紹,透過通俗文學雜誌的傳播,其中所承載的女性道德觀,現代化的觀念、器物、話語,亦是另外一種新知識傳播的方式。以下筆者將以〈桃花江〉爲主要討論對象,來爬梳以上種種議題。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2006)。傳播:與空間:明代官方告示刊布場所及其傳播特性。明代研究,9,1-34。
連結:
-
明于慎行(1984)。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
-
明田藝蘅(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留青日札。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明吳世濟(1983)。太和縣禦寇始末。北京:中華書局。
-
明吳世濟(1983)。太和縣禦寇始末。北京:中華書局。
-
明李材(1986)。兵政紀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明李東陽敕撰、申時行重修(1976)。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明李詡(1982)。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
明沈演(1633)。止止齋集。臺北:漢學資料中心。
-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
明汪楫修纂(1967)。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明周玄□(1980)。歷代小說筆記選:涇林續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明況鍾(1764)。況太守治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
明茅元儀(1997)。續修四庫全書:武備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袁黃(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寶□政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明堵胤錫(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榷政紀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
明曹棟(2002)。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續編:洪武水樂榜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明傅冠奉敕修(1968)。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吉研究所。
-
明馮夢龍(1990)。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明馮夢龍(1990)。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
明馮夢龍(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古今譚樂。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明馮夢龍(1995)。醒世恒言。臺北:建宏出版社。
-
明黃克鑽(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數馬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
明黃希憲。撫吳機略。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
明談遷(1978)。國榷。臺北:鼎文書局。
-
明談遷(1960)。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
-
明盧象昇(1985)。盧象昇疏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明瞿式耜(1981)。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釋大壑(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南屏淨慈寺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清天花編輯、四橋評點(1976)。快心編傳奇三集。臺北:天一出版社。
-
清計六奇(1984)。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
-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
清華陽編(1990)。古本小說集成:鴛鴦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鄒漪(1991)。明代傳記叢刊:啟禎野乘。臺北:明文書局。
-
Asa Briggs、Peter Burke著、李明穎譯(2004)。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
Sandra Ball-Rokeach著、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
Tim O''Sullivan著、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卜正民、方駿譯(2004)。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編(1980)。上海磚刻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尹韻公(1990)。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
王國試、李伯重、連玲玲譯(1998)。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
王毓銓(1991)。明朝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1,39-43。
-
王鴻泰、陳平原編(2002)。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朱傳譽(1967)。宋代新聞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
江蘇省博物館編(1967)。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東京:大安株式會社。
-
吳振漢(2003)。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1-31。
-
吳智和(1981)。明代職業戶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專刊,4,59-144。
-
巫仁恕(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李洵(1995)。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李彬(1999)。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北京:新華出版社。
-
郁維明(1990)。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殷尼斯、曹定人譯(1993)。帝國與傳播。臺北:遠流出版社。
-
梁方仲(2001)。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游彪(2003)。宋代朝廷與地方之間的「文字」傳遞-圍曉邸報及其相關問題而展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
黃仁宇(1988)。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黃宗智、哈貝瑪斯(1995)。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
黃彰健(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樂成顯(1998)。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蔡慧玉(1994)。「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鄭傳斌(2002)。論宋代邸報的雙重性特微。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
韓大成(2001)。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