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民俗臺灣》中的在地性-以俚諺、“民俗圖繪”專欄為探討對象 |
DOI |
10.29935/ZJXK.200712.0005 |
作者 |
羅詩雲 |
关键词 |
民俗臺灣 ; 皇民化 ; 立石鐵臣 ; 民俗圖繪 ; 民間文學 |
期刊名称 |
中極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6期(2007 / 12 / 01) |
页次 |
95 - 12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1941年由一群日人創刊的《民俗臺灣》以學術活動爲名,迴避政治影響,保存部分臺灣本土傳統生活資料的內容,當中不但有慰藉當時臺灣面對皇民化所帶來的苦悶作用,且與當時殖民政府欲以皇民化消滅臺灣民族意識的政策背道而馳。臺灣的民問文學就是目語文學、口述文學,也就是民間相傳的故事、傳說、歌謠與俚語,民間文學反應民眾的感情與認知,是種文化的根源,所講的故事、歌謠、俚語,也都帶有鄉土情感和文化特色。臺灣的民間文化資源長期被殖民者、上層階級所貶抑、忽略,就是因爲這資源裡蘊藏著臺灣自前以來的文化智慧,殖民當局深怕其掀起「臺灣人的鄉思」,所以從各層面擦拭臺灣人民的歷史記憶。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在臺推行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環境條件下的產物。 相較於當時環境,《民俗臺灣》則是出自於一群對臺灣民俗的熱愛而進行文化工作的有識之士,刊物內容相當注重於臺灣民俗文化介紹,究竟《民俗臺灣》此際的創刊,爲當時的臺灣注入怎樣的力量,又如何發揮作用,這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本文將透過《民俗臺灣》中所收錄的俚諺俗語與「民俗圖繪」專欄二者,企圖建構出一個在地知識體系與日人編輯群的對話空間,以呈現臺灣文化的主體能動性。這不僅能一窺當時日人編輯群的心理,也能迫探出常時華灣文化是如何與日本軍國主義迂迥,在充斥戰鼓聲的日治末期獲得抵抗的發聲機會。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