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俗臺灣》中的在地性-以俚諺、“民俗圖繪”專欄為探討對象

DOI

10.29935/ZJXK.200712.0005

作者

羅詩雲

关键词

民俗臺灣 ; 皇民化 ; 立石鐵臣 ; 民俗圖繪 ; 民間文學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6期(2007 / 12 / 01)

页次

95 - 1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41年由一群日人創刊的《民俗臺灣》以學術活動爲名,迴避政治影響,保存部分臺灣本土傳統生活資料的內容,當中不但有慰藉當時臺灣面對皇民化所帶來的苦悶作用,且與當時殖民政府欲以皇民化消滅臺灣民族意識的政策背道而馳。臺灣的民問文學就是目語文學、口述文學,也就是民間相傳的故事、傳說、歌謠與俚語,民間文學反應民眾的感情與認知,是種文化的根源,所講的故事、歌謠、俚語,也都帶有鄉土情感和文化特色。臺灣的民間文化資源長期被殖民者、上層階級所貶抑、忽略,就是因爲這資源裡蘊藏著臺灣自前以來的文化智慧,殖民當局深怕其掀起「臺灣人的鄉思」,所以從各層面擦拭臺灣人民的歷史記憶。日本在大東亞戰爭爆發後,在臺推行一系列殖民和強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運動」便是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環境條件下的產物。 相較於當時環境,《民俗臺灣》則是出自於一群對臺灣民俗的熱愛而進行文化工作的有識之士,刊物內容相當注重於臺灣民俗文化介紹,究竟《民俗臺灣》此際的創刊,爲當時的臺灣注入怎樣的力量,又如何發揮作用,這是值得思考的。因此,本文將透過《民俗臺灣》中所收錄的俚諺俗語與「民俗圖繪」專欄二者,企圖建構出一個在地知識體系與日人編輯群的對話空間,以呈現臺灣文化的主體能動性。這不僅能一窺當時日人編輯群的心理,也能迫探出常時華灣文化是如何與日本軍國主義迂迥,在充斥戰鼓聲的日治末期獲得抵抗的發聲機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座談會:奉公運動と臺灣の民俗研究」會議記錄文字。民俗臺灣,39,10-19。
  2. 王詩琅(1981)。受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2(31),6。
  3. 平凡太(1941)。《興南新聞》微卷資料。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4. 田井輝雄。雞肋集續(七)。民俗臺灣,37,8-11。
  5. 田井輝雄。雞肋集續(二)。民俗臺灣,17,8-11。
  6. 立石鐵臣。木屐的工作場所。民俗臺灣,15,16。
  7. 立石鐵臣。曬衣服的景觀。民俗臺灣,11,30。
  8. 立石鐵臣(1980)。我的創作軌跡。雄獅美術,109,111。
  9. 池田敏雄。家鴨の嘴。民俗臺灣,6,35。
  10. 吳尊賢。臺灣俚諺抄(下)。民俗臺灣,26
  11. 吳尊賢。臺灣俚諺抄(上)。民俗臺灣,25
  12. 李賢文(1980)。寫在立石鐵臣特輯之前。雄獅美術,109,104-119。
  13. 周婉窈(2003)。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岡田謙。關於民俗的種種。民俗臺灣,1
  15. 林川夫編(1990)。民俗台灣。臺北:武陵出版社。
  16. 邱函妮(2004)。灣生·風土:立石鐵臣。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 金關。民俗臺灣,1,17-21。
  18. 洪茂榕(1981)。懷念連襟義兄池田敏雄先生。臺灣風物,2(31),11。
  19. 約翰·伯格(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
  20. 香坂順一。支那的民諺(三)。民俗臺灣,35
  21. 香坂順一。支那的民諺(一)。民俗臺灣,32
  22. 海島洋人。俗語五句。民俗臺灣,15,29。
  23. 珠眾生。臺灣俗語對句。民俗臺灣,43,17-19。
  24. 珠眾生。臺灣俗語對句。民俗臺灣,37
  25. 陳艷紅(2006)。「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出版社。
  26. 黃連發。養女と媳婦仔。民俗臺灣,29,18-20。
  27. 黃連發。子供に關すろ俚諺。民俗臺灣,32
  28. 楊石。騖的迷信和習俗。民俗臺灣,37,37-38。
  29. 楊雲萍(1981)。池田敏雄先生追悼辭。臺灣風物,2(31),1-2。
  30. 楊儒賓(1998)。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31. 廖漢臣。以台南的俚諺(下)。民俗臺灣,16,16-19。
  32. 趙勳達(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33. 賴和(2000)。賴和先生全集。臺北:前衛出版社。
  34. 賴阿龍。山家俚諺。民俗臺灣,42
  35. 醒民(1924)。貞操的新觀念。臺灣民報,2(1),2。
  36. 蘇維熊。狸諺に現れに臺灣の男女。民俗臺灣,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