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代地方社會的公共訊息傳播

DOI

10.29935/ZJXK.200806.0001

作者

連啟程

关键词

公共訊息 ; 傳播 ; 明代 ; 地方社會 ; 群體意識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08 / 06 / 01)

页次

1 - 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討論的重點在於公共訊息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公共訊息(public information)是指具有公開性質,並得以互爲傳播、流通的訊息,因此本文以明代地方社會作爲研究斷代,以地方行政體系所發佈的訊息主軸,藉由傳播學的考察角度,試圖瞭解地方行政機關如何將公共訊息傳播到各處,並且在面對突發事故或重大事變時,如何運用公共訊息來執行有效率而準確的應變措施?同時,作爲訊息接受者(閱聽者)的一般大眾,在傳播過程之中,面對公共訊息時是否能夠完全接納訊息內容,或反映出適當反饋(feedback),甚至將部分訊息轉化成爲實用的知識?又如何透過訊息的傳播,進而使地方社會產生互動聯繫?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2006)。傳播與空間:明代官方告示刊布場所及其傳播特性。明代研究,9,1-34。
    連結:
  2. 明于慎行(1984)。穀山筆塵。北京:中華書局。
  3. 明田藝蘅(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留青日札。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 明吳世濟(1983)。太和縣禦寇始末。北京:中華書局。
  5. 明吳世濟(1983)。太和縣禦寇始末。北京:中華書局。
  6. 明李材(1986)。兵政紀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明李東陽敕撰、申時行重修(1976)。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8. 明李詡(1982)。戒庵老人漫筆。北京:中華書局。
  9. 明沈演(1633)。止止齋集。臺北:漢學資料中心。
  10.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汪輯修纂(1967)。崇禎長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2. 明周玄□(1980)。歷代小說筆記選:涇林續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3. 明況鍾(1764)。況太守治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4. 明茅元儀(1997)。續修四庫全書:武備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明袁黃(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寶□政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6. 明堵胤錫(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榷政紀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17. 明曹棟(2002)。中國珍稀法律典籍集成續編:洪武永樂榜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8. 明馮夢龍(1980)。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明馮夢龍(1995)。醒世恒言。臺北:建宏出版社。
  20. 明馮夢龍(1990)。喻世明言。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1. 明馮夢龍(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古今譚㮣。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明黃克鑽(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數馬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23. 明黃希憲。撫吳檄略。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4. 明傳冠奉敕修(1968)。明神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5. 明談遷(1960)。北游錄。北京:中華書局。
  26. 明談遷(1978)。國榷。臺北:鼎文書局。
  27. 明盧象昇(1985)。盧象昇疏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8. 明瞿式耜(1981)。瞿式耜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明釋大壑(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南屏淨慈寺志。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0. 清天花編輯、四橋評點(1976)。決心編傳奇三集。臺北:天一出版社。
  31. 清計六奇(1984)。明季南略。北京:中華書局。
  32. 清張廷玉(1978)。明史。臺北:鼎文書局。
  33. 清華陽編(1990)。古本小說集成:鴛鴦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清鄒漪(1991)。明代傳記叢刊:啟禎野乘。臺北:明文書局。
  35. Asa Briggs、Peter Burke著、李明穎譯(2004)。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36. Sandra Ball-Rokeach著、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37. Tim O''Sullivan著、楊祖珺譯(1997)。傳播及文化研究主要概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8. 卜正民、方駿譯(2004)。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9. 上海博物館圖書資料室編(1980)。上海磚刻資料選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0. 尹韻公(1990)。中國明代新聞傳播史。重慶:重慶出版社。
  41. 王國斌、李伯重譯、連玲玲譯(1998)。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42. 王毓銓(1991)。明朝的配戶當差制。中國史研究,1,39-43。
  43. 王鴻秦、陳平原編(2002)。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44. 朱傳譽(1967)。宋代新聞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45. 江蘇省博物館編(1967)。江蘇省明清以來碑刻資料選集。東京:大安株式會社。
  46. 吳振漢(2003)。明代邸報的政治功能與史料價值。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28,1-31。
  47. 吳智和(1981)。明代職業戶的初步研究。明史研究專刊,4,59-144。
  48. 巫仁恕(1995)。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49. 李洵(1995)。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0. 李彬(1999)。唐代文明與新聞傳播。北京:新華出版社。
  51. 郁維明(1990)。明代周忱對江南地區經濟社會的改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52.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53. 殷尼斯、曹定人譯(1993)。帝國與傳播。臺北:遠流出版社。
  54. 梁方仲(2001)。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5. 游彪(2003)。宋代朝廷與地方之問的「文字」傳遞-圍繞邸報及其相關問題而展開。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56. 黃仁宇(1988)。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57. 黃宗智、哈貝瑪斯(1995)。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58. 黃彰健(1979)。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59. 樂成顯(1998)。明代黃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0. 蔡慧玉(1994)。「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1. 鄭傳斌(2002)。論宋代邸報的雙重性特徵。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
  62. 韓大成(2001)。明清論叢。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63. 羅賓、皮耳(1997)。傳播研究方法:策略與來源。臺北:亞太圖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