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學與藥:佛教譬喻文學《百喻經》之現代詮釋

作者

許若菱

关键词

譬喻經 ; 百喻經 ; 德希達 ; 藥 ; 治療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15 / 06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進行主要有三個方向:首先,就外緣探討,以《百喻經》的大多敘事接受者-「商人」為對象,由佛徒與商人之淵源描摹中古世紀的佛教傳播概況;之後,從其文本敘述的寓言性開展譬喻閱讀,思考《百喻經》成書過程之背景及疑慮,尋找中國式寓言的影子。其次,為小說文本的分析,由於《百喻經》每則小故事的主人翁皆以「昔有愚人」為之,故從笑話閱讀觀察其與俳優、戲笑傳統的關係以及文本形式體裁上的極短篇等結構性質。最末,由佛教譬喻文學兼有宗教(哲學思索)、文學(想像功用)之觀念開展,以「文學與藥」為主題,尤其〈柏拉圖的藥〉(Plato's Pharmakeia)一篇對於柏拉圖在〈裴德若〉(Phaedrus)中對書寫的否定評價進行詳細的解構分析,就德希達解構主義思潮下的文字、語言與書寫等理論,探析「藥」(pharmakon)介於良藥與毒藥之間以及《百喻經》中關於患病與治療的主題。藉著《百喻經》介於中、印之間思想及文學形式混合而成的文學觀念,繼而闡述佛教藥喻傳統、中國古典藥病論述及至近代文論乃至西方世界的解構思潮,以期能全面性地完整概括《百喻經》之現代詮釋視野。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1985)。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公司。
  2. (2006)。同工異曲:跨文化閱讀的啟示。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 (1995)。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 宋普濟、蘇淵雷點校(1997)。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
  5.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6. 梁釋僧佑、蘇晉仁點校、蕭鍊子點校(1995)。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
  7. 齊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8. 丁敏(1996)。佛教譬喻文學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
  9. 尹奎友評注、靳永評注(2001)。中國古代笑林四書。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0. 毛文芳(1993)。新讀百喻經。臺北:三友圖書公司。
  11. 古天雄(1975)。佛經中的醫學。慧矩,250,13。
  12. 弗朗索瓦‧ 多斯、季廣茂譯(2004)。從結構到解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3. 克里斯蒂娜‧ 豪威爾斯、張穎譯、王天成譯(2002)。德里達。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4. 季羨林(1999)。當代學者自選文集: 季羨林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5. 尚杰(1999)。德里達。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6. 柏拉圖、朱光潛譯(2005)。柏拉圖文藝對話錄。臺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分公司。
  17. 約翰‧ 斯特羅克編、渠東譯、李康譯、李猛譯(1998)。結構主義以來:從列維─斯特勞斯到德里達。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18. 范又琪譯注、羅丹繪畫、廖娟繪畫(1992)。佛經寓言故事。海口:海南攝影美術出版社。
  19. 孫小玉(2003)。解構思潮 中的宗教與文學主體。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20. 孫昌武(1996)。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1. 祖國頌(2003)。敘事的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2. 高橋哲哉、王欣譯、卞崇道校(2001)。德里達解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3. 張寬信(1996)。俳諧向禪式文化的演變─日本佛教文化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111-115。
  24. 曹仕邦(1975)。兩晉南北朝時期沙門的醫藥知識。食貨月刊,5(8),14。
  25. 梁曉虹(2001)。佛教與漢語詞彙。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6. 許章真譯(1989)。西域與佛教文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27. 陳清俊(1996)。百喻經析論。臺北師院語文集刊,4,127-130。
  28. 陳蒲清(1992)。寓言文學理論‧ 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
  29. 陳麗淑(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0. 陸揚(1996)。德里達─解構之維。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1. 陸揚。後現代性的文本闡釋:福柯與德里達
  32. 粘凱蒂(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3. 傅士珍(1999)。空無之必要: 德希達的文學擬設與倫理學問題。中外文學,28(6),265-266。
  34. 傑夫‧ 柯林斯、安原良譯、沈清松校訂(2002)。德希達。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5. 斯圖亞特‧ 西姆、蔡偉鼎譯(2002)。德希達與歷史終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36. 普慧(2002)。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37. 湯用彤(1997)。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雅克‧ 德里達、何佩群譯、包亞明校(1997)。一種瘋狂守護著思想─德里達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 雅克‧ 德里達、余碧平譯(2004)。多重立場。北京:三聯書店。
  40. 雅克‧ 德里達、趙興國譯(1998)。文學行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1. 楊大春(1999)。德希達。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2. 楊大春。解構理論
  43. 葉舒憲編(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4. 廖麗鄉(2005)。結構/後結構主義。光復商工學報,2,123。
  45. 趙樸初編(1990)。儒‧ 佛‧ 道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46. 德希達、張正平譯(2000)。他者的單語主義─起源的異肢。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7. 德希達、張寧譯(2004)。書寫與差異。臺北: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48. 德希達、楊恒達譯、劉北城譯(1998)。立場。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9. 蔡佳甫(2000)。從文本到 《文字書寫》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 三)。文明探索,20,153。
  50. 蔡佳甫(1999)。從文本到《文字書寫》德希達對書寫的解構理論研究(一)。文明探索,18,7。
  51. 蔡宗齊(2001)。德瑞達和僧肇: 語言學和哲學的解構主義。哲學與文化,28(3),239-240+243。
  52. 蕭佳慧(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3. 顏尚文(1985)。後漢三國西晉時代佛教寺院之分布。歷史學報,13,36。
  54. 羅伯特‧ 休斯、劉豫譯(2001)。文學結構主義。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5. 羅蘭‧ 巴特、汪耀進譯、武佩榮譯(1997)。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6. 譚達先(1992)。中國民間寓言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7. 顧建華(1994)。寓言藝術的美學魅力。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51+58-59。
  58. 顧寶田(2004)。新譯百喻經。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