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代」的想像圖景-吳趼人《新石頭記》的文明論述

作者

余欣怡

关键词

新石頭記 ; 吳趼人 ; 文明 ; 進化論 ; 晚清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15 / 06 / 01)

页次

35 - 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明」這個詞雖然是漢語中原本已有的詞彙,然而在清末西方文化的衝擊下,包含進化論、線性史觀等更多的意義被涵射進入這個語彙中,這樣的變化意味著文明不再是傳統中國認定的標尺,而是必須接受以西洋為排頭、新的普遍價值與單向線性的次序。吳趼人《新石頭記》呈現的「文明境界」是一個他所認為「現代」的想像圖景,藉由各種理想與幻想讓中國在進步的線性上加速加深,企圖以「真文明」去倒映出西洋諸國的「偽文明」。「文明境界」就像是晚清博覽會裡的展示櫥窗,藉由老少年與賈寶玉的問答、展示境內各種文明之舉措。在展示的過程中,西方被視為野蠻的「他者」的存在,需要被再次教育文明更深的內涵,如同博覽會匯聚各個國家的視線與目光,企圖藉此機會扭轉野蠻形象,重新拿回文明的話語權。文明既是隨進步史觀而來的相對概念,便是能夠在不斷進步與追趕中被超越的,但是從小說的結局來看,文明似乎以「東方文明」作為進化的最頂端與最終點,甚至被賦予了大同世界的期許。小說運用了大量的儒家意涵作為空間佈置與命名的依據,顯示文明的真義在某種程度上仍包含了大部份的儒家意蘊。最末回的夢境以文明境界的創造者「東方文明」出現在晚清中國主持的萬國和平會議作結,顯示看似虛幻的異想世界實際上是被冀望實現的「文明先兆」。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苗延威(2007)。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5,31。
    連結:
  2. 清郭嵩燾(1982)。郭嵩燾日記。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3. 方維規(1999)。近現代中國「文明」、「文化」觀論價值轉換及概念嬗變。史林,4,69-83。
  4. 王汎森(2008)。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19(2),27。
  5. 王德威、宋偉杰譯(2005)。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 吳趼人(1998)。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7. 吳趼人(1998)。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8. 吳趼人(1998)。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9.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李孝悌(2007)。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和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1. 李長莉(1995)。十九世紀中葉上海粗屆社會風尚與民間生活倫理。學術月刊,3,63-70。
  12. 汪暉(2008)。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新華書店。
  13. 金觀濤、劉青峰(2006)。從「天下」、「萬國」到「世界」─晚清民族主義形成的中間環節。二十一世紀,94,40-53。
  14. 阿英(2004)。晚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店館。
  15. 浦嘉珉、鍾永強譯(2008)。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6. 狹間直樹(2001)。梁啟超.明治日本.西方─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7. 張木丹編、王忍之編(1978)。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18. 張淑蕙(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19. 梁啟超(1994)。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陳平原(2003)。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陳平原編、夏曉虹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黃克武編(2003)。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3. 黃錦珠(1994)。一部創新的「擬舊小說」─論吳沃堯《新石頭記》。臺北師院學報,7,265-304。
  24. 趙毅衡(2009)。意不盡言─文學的形式文化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