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吟到中華以外天」-析論黃遵憲域外詩的「抒情維新」
|
作者
|
廖志鵬
|
关键词
|
黃遵憲 ; 現代性 ; 詩界革命 ; 抒情維新
|
期刊名称
|
中極學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10期(2016 / 07 / 01)
|
页次
|
191
-
22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黃遵憲(1848-1905)為詩界革命之代表人物,詩作〈支離〉(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雖言「窮途竟何世,餘事且詩人」,但其域外詩所體現出的現代性,仍是值得探索的議題。後世研究詩界革命總以「革命」論述為基調,本文不以既有之說為然,集中探討黃遵憲如何改變舊體詩之「抒情傳統」,從域外詩之「抒情維新」來修正詩界革命之既有論點。梁啟超所論詩界革命為「革命者,當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所謂「精神」乃是「新意境」;「形式」方面則是「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其詩歌主張便是於舊形式中融入新精神,即是所謂的「舊中之新」。綜括而言,黃遵憲域外詩之「新」應是在「舊」的轉化中完成。本文由其最有象徵意義之域外詩著眼討論:首先,從表述形式觀之,描繪域外物象的策略是以「古詩飾今事」,不僅轉化舊典故,而後突破傳統近體,採取格律較寬的古體,形成其獨特的詩歌結構。再者,黃遵憲以詩人主體(人)「體驗」域外事(事),此時域外詩中的「我」(主體)遠於傳統詩之抒情自我,產生新的現代主體(「抒情主體」之三維結構)。黃遵憲之域外體驗經歷時空維度的改變,中體本位思想亦使其詩歌結構並無對立(中西二元),原因乃是收歸於精神軸,即是以新結構成立現代性精神,建構其「別創詩界」之理想。最後,黃遵憲透過「抒情主體」之「視覺」觀看,猶如以「鏡」返照,映射出詩人自身的期待視域,進而體現出晚清士人的「世界圖像」。詩界革命標舉之「新」,雖與五四時期相異,卻可見得處於新/舊之際的晚清士人,藉由古典詩重新探索詮釋新世界之策略,由此可知,傳統未曾逝去,而現代便是傳統之具體實踐。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王爾敏(1971)。清季知識分子的自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43。
連結:
-
高嘉謙(2010)。帝國、斯文、風土:論駐新使節左秉隆、黃遵憲與馬華文學。臺大中文學報,32,380。
連結:
-
(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
(1979)。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頁213。
-
〈內外時報‧留美中國學生會小史〉,《東方雜誌》第14卷第12號(1917年12月15日),頁173。
-
元汪大淵、蘇繼廎校釋(1981)。島夷志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宋李昉編(1986)。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
宋周密、張茂鵬點校(1983)。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
-
宋洪興祖、白化文點校(1983)。楚辭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
宋郭茂倩編(1998)。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
宋歐陽修、宋宋祁(1975)。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
宋錢易、黃壽成點校(2002)。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杜甫、清楊倫箋注(2003)。杜詩鏡銓。臺北:華正書局。
-
唐孟棨(1957)。本事詩。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柳宗元(1979)。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
-
晉陳壽(195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釋僧祐、蘇晉仁點校、蕭鍊子點校(1995)。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
-
清王國維(1998)。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何如璋(1970)。使東述略(坿雜詠)。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袁枚、王英志編(1993)。袁枚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清康有為、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清梁啟超(1993)。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梁啟超(1959)。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清陳衍(2004)。石遺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清焦循、沈文倬點校(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清錢謙益、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1996)。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薛福成(1985)。出使英比義法四國日記。長沙:岳麓書院。
-
清譚嗣同(1981)。仁學。北京:中華書局。
-
漢司馬遷、韓兆琦評注(2004)。史記:評注本。長沙:岳麓書院。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1)。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劉向集錄(1985)。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Debord, Guy,Nicholson-Smith, Donald(trans.)(1995).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New York:Zone Books.
-
Schmidt, J. D.(1995).Wi thin the Human Realm: The Poetry of Huang Zunxian 1848-1905.New York:Zone Books.
-
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1999)。全唐詩: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
王一川(2001)。中國現代性體驗的發生—清末民初文化轉型與文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王昭鳳譯(2006)。景觀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王雲五編(1966)。四部叢刊續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2001)。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德威(2005)。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德威(2010)。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三聯書店。
-
史景遷、溫洽溢譯(2001)。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左鵬軍(2007)。黃遵憲與嶺南近代文學叢論。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安東尼‧吉登斯、趙旭東譯、方文譯(1998)。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晚期的自我與社會。北京:三聯書店。
-
吳天任(1985)。清黃公度先生遵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吳振清編校整理、徐勇編校整理、王家祥編校整理(2003)。黃遵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吳盛青編、高嘉謙編(2012)。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吳靖(2012)。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吳琼編(2005)。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杜維明(2013)。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北京:三聯書店。
-
汪民安(2012)。現代性。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周作人、止庵校訂(2001)。秉燭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周作人、陳子善選編(1988)。知堂集外文‧四九年以後。長沙:岳麓書院。
-
周陽山編(1988)。文化傳統的重建—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展望。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
周曉平(2014)。文化先驅的矯健身姿:黃遵憲在中國新文學建構中的歷史地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岡千仞、張明杰整理(2009)。觀光紀游。北京:中華書局。
-
拉康、褚孝泉譯(2001)。拉康選集。上海:上海三聯出版社。
-
前野直彬、龔霓馨譯(1987)。中國文學的世界。臺北:學生書局。
-
姜義華編校、張榮華編校(2007)。康有為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施吉瑞、孫洛丹譯(2010)。人境廬內:黃遵憲其人其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柯慶明編、蕭馳編(2009)。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柳鳴九編(1987)。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約翰.伯格、吳莉君譯(2013)。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
-
約翰.伯格、吳莉君譯。觀看的視界。
-
郎宓榭、趙興勝譯(2012)。新詞語新概念:西學譯介與晚清漢語詞彙之變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
韋爾斯、梁思成譯(2005)。世界史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孫周興編選(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
袁珂校注(1992)。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
高友工(2011)。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張治(2014)。異域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張燕嬰譯注(2007)。論語。北京:中華書局。
-
梅爾維爾、里汀斯、郁火星譯(2008)。視覺與文本。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
陳子展(2000)。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建華(2000)。「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秋平譯注、尚榮譯注(2007)。金剛經。北京:中華書局。
-
陳國球編、王德威編(2014)。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
陳錚編(2005)。黃遵憲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
陶東風編(2002)。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喬納森‧卡勒、盛寧譯(1991)。結構主義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彭麗君、張春田譯、黃芷敏譯(2013)。哈哈鏡:中國視覺現代性。上海:上海書局出版社。
-
程俊英、蔣見元(1991)。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
馮友蘭(1961)。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
黃奕珍(2009)。「景語」的作用—以杜甫〈秦州雜詩〉中與「邊塞」有關之詩篇為例。東華漢學,10,61-76。
-
黃錦樹(2006)。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
楊國強(2008)。晚清的士人與世相。北京:三聯書店。
-
葛兆光(2006)。西漸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董炳月(2012)。「同文」的現代轉換—日語借詞中的思想與文學。北京:崑崙出版社。
-
雷蒙德‧威廉斯、王爾勃譯、周莉譯(2008)。馬克思主義與文學。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
-
榮光啟(2015)。「現代漢詩」的發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福原泰平、王小蜂譯、李濯凡譯(2001)。拉康:鏡像階段。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趙毅衡編選(1988)。「新批評」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大杰(2012)。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
-
劉夢芙(2007)。二錢詩學之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
劉增傑編、關愛和編(2008)。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潮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歐陽哲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歐陽哲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歐陽哲編(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潘光哲(2015)。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鄭子瑜(1994)。鄭子瑜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鄭振鐸(1998)。文學大綱。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
-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錢仲聯(1986)。夢苕庵詩話。濟南:齊魯書社。
-
錢仲聯箋注(2007)。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錢仲聯編(1989)。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錢鍾書(2001)。談藝錄:補定重排本。北京:三聯書店。
-
魏仲佑(1994)。黃遵憲與清末「詩界革命」。臺北:國立編譯館。
-
羅鵬、趙瑞安譯(2015)。裸觀:關於中國現代性的反思。臺北:麥田出版社。
-
嚴迪昌(2002)。清詩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顧學頡校點(1999)。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
|
被引用次数
|
-
廖志鵬(2019)。「情」之魔力-梁啟超文學變革的救國之道。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5,47-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