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既為亂世民:李漁的易代心態辨析

作者

陳仕軒

关键词

李漁 ; 遺民 ; 易代之際 ; 庶民社會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6 / 07 / 01)

页次

23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李漁(1616-1680)在小說創作裡常設定明朝末年的亂離場景,這是他真實經歷的艱難時期。論及人物的刻劃、情節的推進,內容並沒有對清代提出批評,回顧前朝亦未有懷思。據此考察甲申變亂前後的詩文,檢視李漁如何具體消化這段時期的經驗情態。本文指出:易代以後,李漁的亂離經驗常在,不時出現於書信、隨筆、小說作品裡,擷取、轉化逃難時期的創痛;而歷史現場的書寫記敘人民的逃難實況,李漁同樣面對著人民當時遭受的種種威脅。無論「闖賊」或「官兵」,都是戰亂的製造者,李漁的批判構成了戰爭紀事的內容。可以發現,李漁這段時期的詩文,內容未有國族意識之張揚,其核心關懷游移於「士大夫」與「庶民」之間,但求謀生之道而已矣。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王鴻泰(2009)。明清的資訊傳播、社會想像與公眾社會。明代研究,12,87-90。
    連結:
  2. 祁立峰(2012)。魂兮歸來哀江南:論沈炯、庾信、顏之推的傷痕書寫與敘事美學。清華學報,42(4),626-627。
    連結:
  3. 清李漁(1998)。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4. 清李漁(1998)。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5. 清李漁(1998)。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6. 清李漁(1998)。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7.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41-175。
  8.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史學,14(4),183。
  9. 王德威(2011)。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臺北:麥田出版社。
  10. 王德威(2007)。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出版社。
  11. 朱亮潔(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2. 沈新林(1997)。李漁新論。江蘇:蘇州大學出版社。
  13. 俞為民(2011)。李漁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4. 約翰‧伯格(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
  15. 孫康宜編、宇文所安編(2013)。劍橋中國文學史。北京:三聯書店。
  16. 島田虔次(2005)。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7. 商偉(2012)。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18. 張春樹、駱雪倫(2008)。明清時代之社會經濟巨變與新文化—李漁時代的社會與文化及其現代性。上海:上海古籍。
  19. 森正夫編(2013)。明清時代史的基本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20. 趙世瑜(2010)。「不清不明」與「無明不清」—明清易代的區域社會史解釋。學術月刊,42(7),130-140。
  21. 趙園(2008)。時間中的遺民現象。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香港:
  22. 韓南(2010)。創造李漁。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3. 鐘明奇(2010)。李漁放棄科舉考試成因說辨。中國文學研究,4,15。
  24. 龔鵬程(1991)。論《韓詩外傳》。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詹卉翎(2018)。天下與歷史-李漁〈三與樓〉的易代思考。中國文學研究,45,14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