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語體意義與民族問題:論王育德的傳統書房教育經驗

作者

白依璇

关键词

王育德 ; 傳統書房教育 ; 日台漢文關係

期刊名称

中極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16 / 07 / 01)

页次

63 - 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戰後第一代生於日治時代,活躍於戰後,在戰後活躍的知識份子當中,有幾位被父輩要求接受傳統漢文教育,如本文所探討的研究對象:王育德即為一例。回顧王育德在日治時代,同時歷經傳統書房教育和日本正規教育的他。教育背景的問題,帶著繁複政治角力的關係。日治時代的正規教育中,亦傳授漢文。因此,筆者以其傳統書房教育經驗以及父執輩遺留下的清國性價值觀,作為切入點,回頭過來關照王育德早期的軌跡,討論傳統書房教育帶給其怎樣的影響?而其漢文創作(七絕四首)又表露怎樣的心境,以此討論漢文書寫,如何放置在王育德的創作軌跡及認同轉變中給予定位。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漢文教育〉,《台灣民報》,大正十五年九月五日,(三)版。
  2. Said, Edward W.、謝少波譯、韓剛譯(1999)。賽義德自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王育德(2002)。創作&評論集。台北:前衛出版社。
  4. 王育德、吳端雲譯(2002)。王育德自傳。台北:前衛出版社。
  5. 王育德、陳玫孜譯(2002)。台灣海峽。台北:前衛出版社。
  6. 王順隆(1999)。日治時代台灣人「漢文教育」的時代意義。台灣風物,49(4),107-127。
  7.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2006)。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8. 吳濁流(2001)。無花果。台北:前衛出版社。
  9. 施懿琳(2005)。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
  10. 柳書琴(2005)。第三論從官製到民製:自我同文主義與興亞文學(Taiwan, 1937-1942)。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台北:
  11. 陳培豐、王興安譯、鳳氣至純平譯(2006)。「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台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台北:麥田出版社。
  12.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出版社。
  13. 黃美娥(2007)。跨界傳播、同文交混、民族想像:賴山陽在台灣的接受史(1895-1945)。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14. 黃錦樹(1998)。馬華文學與中國性。台北:元尊出版社。
  15. 葉石濤(2008)。葉石濤全集。台南市:台灣文學館。
  16. 葉石濤(2008)。葉石濤全集。台南市:台灣文學館。
被引用次数
  1. 津田勤子(2020)。日治時期台籍高校生作品研究—以台北高等學校《臺高》、《翔風》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1,7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