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并列篇名

Self-portraits, Family Portraits, and the Issue of Identity: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ree Taiwanese Painters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DOI

10.29626/JAS.201011.0002

作者

顏娟英(Chuan-Ying Yen)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藝術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7期(2010 / 11 / 01)

页次

39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治時期台灣,作爲殖民地畫家,在作品裡表現地方色彩是別無選擇的創作之道,但表達自己獨特的想法才是畫家創作道路上的原動力。在殖民政府嚴竣的規範下,如何爲自己、爲家人乃至於爲台灣社會文化而發聲,無疑是一項艱鉅的工作。 本文實際分析三位畫家的自畫像與家族肖像作品,發現同樣認同「台灣」、同樣發揮地方色彩,其藝術詮釋的手法卻截然不同。熱情直率而短命的陳植棋留下堅毅勇敢的台灣婦人形象。李石樵則努力琢磨學院派的語言,嚴謹地表達他冷靜而隱密的殖民地畫家的抗議,以及對社會大眾深層的關懷。陳進身爲唯一女性畫家,勇敢而認真地投入男性主導的殖民地畫壇,她選擇表現純潔盛裝的美女形像,如履薄冰般,走在贏取男性社會認同與表現女性自覺的邊界上。總之,他們對於日本帝國文化價值,或融入學習經驗或是折衷認同,亦或是有時抗議甚至表現相衝突的價值觀,正說明了在社會集體認同下的個別差異性,這樣的多元與差異性也正是台灣文化認同的重要成份。

英文摘要

During Taiwan's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aiwan's artists had few creative options but to express ”local color,” even though the expression of one's unique ways of thinking is what drives artists on the creative route. Under the strict rules of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determining how to give voice to oneself, one's family, or Taiwan's society as a whole was a hugely difficult task. This article, in analyzing the self-portraits and family portraits of three artists, finds that although they likewise identified with ”Taiwan” and to showing its local color, their artistic and interpretive methods were completely different. The short-lived, straightforwardly passionate Chen Chih-Chi left images of strong, determined Taiwanese women. Li Shih-Chiao expressed cold, subtle protests over his status as a painter in a colonized land as well as his profound concern for society through his efforts to refine an academic style. Chen Chin, as the only female painter, threw herself boldly into the male-dominated colonial painting community. The beautiful, chaste, well-dressed women that she chose to depict appear to tread on thin ice, walking on the border between winning the acceptance of male society and expressing their feminine self-awareness. In sum, the fact that these artists either studied and absorbed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Japanese empire, or compromised them, or even at times protested against them or expressed opposing values bespeaks thei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ir collective social identity, and this itself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aiwanese cultural ident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台北:台灣總督府,1916。
  2. 《台灣公論》
  3. 《興南新聞》
  4. 《台灣美術》
  5. 原幹洲編。《南進日本之第一線に起つ—新台灣之人物》。台北:拓務評論社台灣支社;勤勞と富源社,1936。
  6. 興南新聞社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同報社,1943。
  7. 原幹次郎(幹洲)編。《台灣自治制度改正十週年紀念人物史》。台北:勤勞と富源社,1931。
  8. 王白淵。《棘の道》。盛岡市:長內印刷所,1931。
  9. 五味田恕編。《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菅武雄,1938。
  10. 《人民導報》
  11. 陳進。1929年1月15日家書。黃裕順先生收藏。
  12. 《中央日報》
  13. 《台灣日日新報》
  14. 《新生報》
  15. 台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16. 台灣新民報編。《台灣人士鑑》。台北:同報社,1937。
  17. 林進發編。《台灣官紳年鑑》。台北:民眾公論社,1932。
  18. Kojima, Kaoru(2007).The Changing Representation of Women in Modern Japanese Paintings.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Honolulu:
  19. 三輪英夫(1989)。近代日本美術事典。東京:講談社。
  20. 山梨絵美子(1999)。日本近代洋画におけるオリエンタリズム。今,日本の美術史学をふりかえる,東京都:
  21. 日展史編纂委員會編集(1983)。日展史。東京都:社團法人日展。
  22. 王德育(1993)。李石樵。台北:藝術家。
  23. 矢內原忠雄、林明德譯(2004)。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4. 石守謙(1992)。陳進。台北:藝術家。
  25. 江文瑜(2001)。山地門之女:台灣第一位女畫家陳進和她的女弟子。台北:聯合文學。
  26.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台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
  27. 李欽賢(1998)。高彩.智性.李石樵。台北:雄獅。
  28. 李欽賢(2009)。俠氣.叛逆.陳植棋。台北:雄獅。
  29. 李筱峰(2007)。日治時代台北師範的學生運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校史論壇專輯,台北:
  30. 兒島薰(2010)。畫家たちの西洋體驗と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豐田市美術館紀要,3,23-32。
  31. 兒島薰(2008)。帝國を映す女性像の變遷—洋裝と和裝の役割。美術フォーラム21
  32. 林育淳(2006)。1930年代的陳進—從1935年《悠閒》談記。台灣の女性日本畫家生誕100年紀念—陳進展,東京:
  33. 林瑞明(1995)。不為人知的龍瑛宗—以女性角色的堅持和反抗。中國現代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民族國家論述—從晚清、五四到日據時代台灣新文學,台北:
  34. 夏亞拿(2008)。戰後初期(1945-1949)—李石樵的寫實群像畫與台灣社會。藝議份子,10,57-71。
  35. 張炎憲編、陳傳興編(2003)。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36. 張德南(2000)。香山區庄長陳雲如。竹塹文獻,16,106-19。
  37. 許伯埏(1996)。許丙.許伯埏回想錄。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8. 許雪姬編、鍾淑敏編輯(2009)。杜香國文書資料彙編目錄。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39. 陳譽仁(2004)。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40. 黃琪惠(1999)。台灣美術評論全集 吳天賞、陳春德。台北:藝術家。
  41. 楊基銓(1996)。楊基銓回憶錄:心中有主常懷恩。台北:前衛。
  42. 楊肇嘉(2004)。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
  43. 葉思芬(1995)。陳植棋。台北:藝術家。
  44. 葉榮鐘(1987)。台灣民族運動史。台北:自立晚報。
  45. 謝世英(2006)。模糊混淆的台灣認同:解讀陳進之美人畫。歷史文物,150,14-31。
  46. 顏娟英(1995)。創造台灣的風貌—陳植棋畫風試析。古雅的青春—陳植棋作品展,台北:
  47. 顏娟英(1998)。戰後初期台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
  48. 顏娟英(2004)。日治時期畫家的台灣意識問題—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2),113-41。
  49. 顏娟英編(1998)。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雄獅。
  50. 顏娟英譯(2001)。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
被引用次数
  1. 邱函妮(2012)。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271-342+347。
  2. 邱函妮(2014)。創造福爾摩沙藝術—近代臺灣美術中「地方色」與鄉土藝術的重層論述。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7,123-236+240。
  3. 楊智景(2023)。自畫像:《理蕃の友》中原住民族菁英的自我形象及書寫。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