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錯戀台北青春:從1960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并列篇名

Misplaced Taipei Youth: A Look at Weak Men in Three Taiyu Pian of the 1960s

作者

沈曉茵(Shen Shiao-Ying)

关键词

臺灣電影 ; 林摶秋 ; 梁哲夫 ; 辛奇 ; 酒家/歡場 ; Taiwan Cinema ; Lin Tuan-qiu ; Liang Zhe-fu ; Xin Qi ; sakaba/dancehall

期刊名称

藝術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7 / 06 / 01)

页次

57 - 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語片是活潑又包容多種類型的電影。若專注過去偏文藝的台語片,其最吸引人的特色便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總是命運坎坷,難以尋得幸福。女主角艱辛的歷程就是電影摧淚的法寶。影片中的男主角則是關愛女主角,但毫無能力改變、扭轉他倆命運中的各種險惡。這種「苦命女」與「無能男」的組合是台語片多年的主軸,也是為何台語片會被認為是一種帶有「悲情」調性的電影。本文希望透過這「無能男」的元素來審視1960年代的台語片,普選擇林摶秋的《錯戀》(1960)、梁哲夫的《台北發的早車》(1964)、辛奇的《危險的青春》(1969)來橫跨整個1960年代,看看「無能男」能帶引出台語片什麼樣的內涵。探究林摶秋的《錯戀》,可看到台語片苦命女、苦情女經驗裡難得又美好的女性情誼,及相當犀利的無能男呈現。由梁哲夫的《台北發的早車》可審視女性與城鄉的關聯,及男性面對都會時的殘弱。1960年代末辛奇的《危險的青春》則為都會的苦命女及無能男找到出路、破解了台語片悲情的環套。同時本文也對三部台語片的形式風格做分析,凸顯它們亮眼的電影敘事。

英文摘要

Taiyu Pian (Taiwanese-language film, Taiwanese-dialect film) is a vibrant part of Taiwan's cinema. This paper examines three taiyu pian of the 1960s to trace how their suffering male and female protagonists evolve over a decade of Taiwanese melodrama. The article focuses especially on the weak men in the three films to bring out the distinctive qualities of taiyu pian. The essay studies Lin Tuan-qiu's Misplaced Love (a.k.a. The Husband's Secret, 1960), Liang Zhe-fu's The Early Train from Taipei (1964), and Xin Qi's Dangerous Youth (1969). Through this study, features of female friendship, urban-country dynamics, and filmic narrative style emerge as vital elements in the high-energy taiyu pian of the 1960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Wang, Chun-chi(2012).Affinit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ese Cinema and Taiyu pian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Japanese and Taiyu pian Melodramas.Wenshan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6(1),71-102.
    連結:
  2. 王君琦(2012)。現代愛情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從台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 1950-1960 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應用倫理評論,53,57-81。
    連結:
  3. 沈曉茵(2015)。冬暖窗外有阿郎:台灣國語片健康寫實之外的文藝與寫實。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191-218。
    連結:
  4. 沈曉茵(2012)。《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藝術學研究,11,49-84。
    連結:
  5. 竹田敏彥,《淚的責任》,東京:矢貴書店,1947。
  6. 秀琴,〈譚毀容案件〉,《中央日報》,1965.7.16,8 版。
  7. Benjamin, Walter(1968).Illuminations: Essays and Reflections.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World.
  8. Bordwell, David(1985).Narration in the Fiction Fil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9. Hong, Guo-Juin(2011).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0. Kael, Pauline(2002).Pauline Kael on the Best Film Ever Made.London:Methuen.
  11. Pang, Laikwan(ed.),Wong, Day(ed.)(2005).Masculinities and Hong Kong Cinema.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2. Taylor, Jeremy E.(2011).Rethinking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The Amoy-dialect Film Industry in Cold War Asia.New York:Routledge.
  13. Yeh, Emilie Yue-yu,Davis, Darrell(2005).Taiwan Film Directors: A Treasure Island.New York:Colombia University Press.
  14. Zhang, Yinjing(2013).Articulating Sadness, Gendering Space: The Politics and Poetics of Taiyu Films from 1960s Taiwan.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25(1),1-46.
  15. 三澤真美惠、王麒銘譯、鐘淑敏 校正(2014)。1960 年臺北的「日本電影欣賞會」所引起的「狂熱」和 「 批判 」。臺灣研究,17,113-150。
  16. 王君琦(2010)。悲情以外:1960 年代中期以前台語電影的女性主義閱讀。電影欣賞學刊,13,4-19。
  17. 王君琦(2016)。從二元性走向多樣性︰台語片研究的意義。藝術觀點 ACT,68,80-83。
  18. 石宛舜(2003)。林摶秋。臺北:台北藝術大學。
  19. 石宛舜訪問整理(1994)。戲劇的氣味:林摶秋訪談錄。電影欣賞,70,22-26。
  20. 江青(2012)。最美─美瑤。電影欣賞,152,58-60。
  21. 吳君玉編(2012)。香港廈語電影訪蹤。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22. 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
  23. 李天鐸(1997)。台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
  24. 李志銘(2016)。台語片時代曲︰兼談我所收藏台語電影歌謠黑膠唱片。電影欣賞,168、169,12-19。
  25. 杜雲之(1972)。中國電影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沈冬編(2013)。寶島回想曲:周藍萍與四海唱片。臺北:臺大圖書館。
  27. 沈冬編(2016)。「篤定賺錢」︰由一則新發現的史料看周藍萍與台語電影。電影欣賞,168、169,20-23。
  28. 沈曉茵(2013)。馳騁台北天空下的侯孝賢:細讀《最好時光》的〈青春夢〉。電影欣賞學刊,18、19,32-44。
  29. 汪其楣編、慎芝、關華石(2010)。歌壇春秋。臺北:臺大圖書館。
  30. 林芳玫、王俐茹(2012)。從英文羅曼史到台語電影:《地獄新娘》的歌德類型及其文化翻譯。電影欣賞學刊,16,6-19。
  31. 林奎章(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32. 林盈志訪(2012)。天生麗質難自棄─專訪深居簡出的低調美女張美瑤。電影欣賞,152,61-74。
  33. 洪卜仁(2007)。廈門電影百年。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34. 國家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1994)。台語片時代。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35. 張秀蓉整理、石宛舜整理(1994)。台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摶秋其人其事座談會記錄。電影欣賞,70,27-38。
  36. 張昌彥(2007)。《不平凡的愛》與日本電影《愛染桂》轉換之間。春花夢露五十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7. 陳芳明編(2014)。殖民地與都市。臺北:政大出版社。
  38. 陳芳明編(2015)。文學東亞︰歷史與藝術的對話。臺北:政大出版社。
  39. 陳飛寶(1988)。台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40. 陳睿穎(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41. 陳儒修(2007)。從《三鳳震武林》探索台語武俠片類型化研究。春花夢露五十年:台語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2. 陳龍廷(2008)。台語電影所呈現的台灣意象與認同。臺灣風物,58(1),97-137。
  43. 黃仁(2005)。辛奇的傳奇。臺北:亞太。
  44. 黃仁(1994)。悲情台語片。臺北:萬象。
  45. 黃仁編(2003)。白克導演紀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
  46. 黃仁編(2012)。俠古柔情:電影㔁父郭南宏。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47. 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臺北:臺灣閱覽室。
  48. 廖金鳳(2001)。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再現與文化認同。臺北:遠流。
  49. 潘壘口述、左桂芳編(2014)。不枉此生:潘壘回憶錄。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50.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
  51. 羅維明(1994)。錯愛《錯戀》:台語片的經典,林摶秋的名作。電影欣賞,70,47-50。
  52. 蘇致亨(201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
  53. 鐘喬編(1994)。電影歲月縱橫談(下)。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被引用次数
  1. 王萬睿(2021)。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藝術學研究,28,12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