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并列篇名

Cold War Beauty: The Stardom of Taiwanese Film Star Chang Mei-yao

作者

王萬睿(Wang, Wan-jui)

关键词

明星形象 ; 張美瑤 ; 文化冷戰 ; 媒體修辭 ; 臺灣電影 ; Stardom ; Chang Mei-Yao ; Cultural Cold War ; Media rhetoric ; Taiwan cinema

期刊名称

藝術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21 / 06 / 01)

页次

125 - 1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60年代的臺灣大銀幕上,張美瑤是曝光率高且演技傑出的影星之一。為理解張美瑤於文化冷戰視野下跨國明星形象的生成,本文將針對她早期大銀幕上的角色造型與報刊媒體上的修辭進行分析。本文以理查.戴爾(Richard Dyer)的明星理論為基礎,對其進行符號學與社會文本分析,論述張美瑤早期明星形象扮演與建構的過程(1958-1965)。除了考察張美瑤明星現象在東亞各國之間的生產與傳播的途徑,更指出跨國片廠制度的框架將有助於深化臺灣電影的冷戰時期重層的影業交流史。同時,也將張美瑤的明星現象置於「文化冷戰」的跨國脈絡下,反思她大銀幕角色中的性別再現、族群邊界和地緣政治。最後,本文重估冷戰時期的張美瑤作為明星工具的部署策略,乃是對於來自戰爭前線動態影像裝置的思考。

英文摘要

A Cold War-era Taiwanese film star, Chang Mei-yao was the most distinguished actress of the 1960s. A locus of transnational support for the cultural Cold War in East Asia, this paper will seek to understanding Chang's political activiti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her cinematic character development and rhetorical commentary in newspapers and fan magazine. According to Richard Dyer'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semiotic and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hang's iconic persona throughout her early career (1958-1965) is offered in terms of structured polysemy. Through discussion of Chang's stardom in Taiwan, Hong Kong and Japan,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transnational film studio system, which provided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the Taiwanese film history. The work thus explores the stardom of Chang Mei-yao, placing her persona into the cultural Cold War and transnational contexts, and discusses her characters in relation to notions of gender representation, ethnic boundaries and geopolitics on screen. I conclude that the study of female stardom in the Cold War can be regarded as a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of the star vehicle, in terms of the moving images both to and from the battled fie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Liang, Pi-Ju(2018).The Taiyupian Star Phenomenon from the Late 1950s to Early 1960s: The ‘dream of Stardom’ and ‘Hong Kong Fever.Journal of Art Studies,23,9-49.
    連結:
  2. 沈曉茵(2017)。錯戀臺北青春:從1960年代三部臺語片的無能男談起。百變千幻不思議:臺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臺北:
    連結:
  3. 蘇偉貞(2016)。國家體制下的臺港電影敘事:以1960年代《星星月亮太陽》、《街頭巷尾》、《養鴨人家》為探討範圍。街頭巷尾成大中文學報,53,189-221。
    連結:
  4. (1963)。諜海四壯士裡的三女性。國際電影,91,16-17。
  5. (1965)。張美瑤譽滿東瀛。國際電影,116,30-31。
  6. (1963)。張美瑤來港參加電懋拍片。國際電影,90,26-27。
  7. (1963)。充滿刺激緊張動作的諜海四壯士。國際電影,92,36-37。
  8. (1963)。在沙田畫舫訪張美瑤。國際電影,91,30-31。
  9. (2005).香港影片大全:第五卷.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10. (臺製劇情片吳鳳張美瑤任女主角),《聯合報》( 1962.5.24)第8版。
  11. (1963)。張美瑤在香港的生活。國際電影,92,28-29。
  12. (張美瑤廿四赴港主演香港白薔薇),《聯合報》( 1965.2.15)第8版。
  13. (香港影訊諜海四壯士上映),《聯合報》(1963.10.24)第8版。
  14. 〈玉女張美瑤幾幀風流照〉,《民聲日報》(1964.12.16)第6版。
  15. (電懋拍諜海四壯士請張美瑤參加演出),《聯合報》( 1962.12.9 )第6版。
  16. (1964)。予人親切感的張美瑤。國際電影,101,54-55。
  17. Dyer, Richard(1998).Stars.London:BFI.
  18. Fu, Poshek(2019).Cold War Politics and Hong Kong Mandarin Cinema.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New York:
  19. Fu, Poshek(ed.),Yip, Man-Gung(ed.)(2000).The Cold War and Asian Cinemas.New York:Routledge.
  20. Hong, Guo-juin(2011).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1. Klein, Christina(2020).Cold War Cosmopolitanism: Period Style in 1950s Korean Cinema.Oak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2. Lee, Sangjoon(2020).Cinem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US Diplomac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sian Cinema Network.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3. Saunders, Frances Stonor(1999).The Cultural Cold War: The CIA and the World of Arts and Letters.New York:The New Press.
  24. Taylor, Jeremy(2011).Rethinking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s: The Amoy-Dialect Film Industry in Cold War Asia.London:Routledge.
  25. Virilio, Paul(1989).War and Cinema: The Logistics of Perception.London:Verso.
  26. Wang, Chun-chi(2020).A Lurking Ambivalence: The Discourse on Female Taiyupian Stars’ Experiences in Hong Kong.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14(2),101-114.
  27. Wicks, James(2014).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 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8. 《吳鳳》(No Greater Love),導演:卜萬蒼,演出:王引、張美瑤,1962 DVD.
  29. 三澤真美惠,蓋曉星(譯)(2012)。美國新聞總署和臺灣「自由」電影陣營的形成。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臺北:
  30. 大衛。德澤, David,蘇宇鈴(譯)(2002)。大衛消費亞洲:華語及日本流行文化與美國想像。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與亞洲,臺北:
  31. 《敵後壯士血》(The FightingAcrobats),導演:王引,演出:張美瑤、陳芳,1963,DVD。
  32. 王君琦(2020)。美人與良婦:白蘭臺廈雙棲的明星塑形。翻譯東亞:美學與意識形態,臺北:
  33. 玉君琦(2010)。悲情以外: 1960年代中期以前臺語電影的女性主義閱讀。電影欣賞學刊,13,4-19。
  34. 吉爾.德勒茲, Gilles,黃建宏(譯)(2003).電影I :運動影像.臺北:遠流.
  35. 宇業熒(2002).璀璨光影歲月:中央電影公司紀事.臺北:中影.
  36. 江青(2012)。最美──美瑤。電影欣賞,152,58-60。
  37. 李淑敏,鄺健銘(譯)(2019).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臺北:季風帶.
  38. 《雷堡風雲》(An Unseen Triggerman),導演:李嘉,演出:張美瑤、唐菁,1965,DVD。
  39. 周韻采(1995)。「臺影」意識形態、政令與市場。電影欣賞,74,107-109。
  40. 林盈志(2012)。天生麗質難自棄:專訪深居簡出的低調美女張美瑤。電影欣賞,152,61-74。
  41. 《丈夫的秘密》(The Husbandb Secret),導演:林摶秋,演出:張美瑤、張潘陽,玉拳影業公司,1965/國家電影中心數位修復,2019,DVD.
  42. 林鴻亦(2012)。美援下的臺灣廣播產業與國民黨政府的對外宣傳。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臺北:
  43. 邱淑婷(2006).港日電影關係:尋找亞洲電影網絡之源.香港:天地圖書.
  44. 姚鳳磐,(張美瑤19日赴港初次任務有三),《聯合報》(1963.3.15)第6版。
  45. 姚鳳磐,(訪臺語新星張美瑤),《聯合報》,(1959.7.16)第6版。
  46. 姚鳳磐,(頒獎典禮上影人吐秘密),《聯合報》,(1962.11.1)第6版。
  47. 徐叡美(2012).製作「友達」戰後臺灣電影中的日本(1950s-1960s).臺北:稻香.
  48. 秦玉,(張美瑤3日離港返臺),《徵信新聞報》(1963.4.14)第7版。
  49. 張秀蓉(記錄整理),石宛舜(記錄整理)(1994)。臺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搏秋其人其事座談會紀錄。電影欣賞,70,27-38。
  50. 張美瑤(1965).電影與我.臺南:中華日報.
  51. 梁良(1995)。「臺影」的劇情片。電影欣賞,74,103-106。
  52. 陳幸祺(2017)。1960年代臺語片演員與影業之關係。百變千幻不思議:臺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臺北:
  53. 麥欣恩(2019).冷戰時期香港電懋影片的「另類改編」與重拍.香港:中華書局.
  54. 麥浪(2009)。冷戰氛圍下的香港寓言電懋與東寶的「香港」系列。冷戰與香港電影,香港:
  55. 傅葆石(2018)。現代化與冷戰下的香港國語電影。國泰故事,香港:
  56. 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政策電影研究.臺北:萬象圖書.
  57. 葉月瑜(2018)。臺灣:國泰與邵氏影業的跨國戰場。國泰故事,香港:
  58. 葉蘭(1964)。張美瑤美在那裡?。國際電影,102,29。
  59. 葉蘭(1965)。張美瑤的「鳳鳳」可媲美當年林黛的「翠翠」。國際電影,112,45-46。
  60.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編)(1996).歷史的腳跦:臺影五十年.臺北:文建會.
  61. 劉現成(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亞太圖書.
  62. 蔡國榮(1984).夢遠星稀:中國明星影史.臺北:中國影評人協會.
  63. 鍾寶賢(2018)。星馬實業家和他的電影夢:陸運濤及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國泰故事,香港:
  64. 魏君子(2019).光影裏的浪花──香港電影脈絡回憶.香港:中華書局.
  65. 蘇致亨(2019).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
被引用次数
  1. 江美萱(2023)。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藝術學研究,32,65-101。
  2. (2024)。《吳鳳》:臺灣電影製片廠對「現代電影」的追尋。臺灣史研究,31(2),8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