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并列篇名

End of a Century, Edge of the City: A New Wave of Sound in Goodbye South, Goodbye and Millennium Mambo

作者

王念英(Nien-ying Wang)

关键词

侯孝賢 ; 《南國再見,南國》 ; 《千禧曼波》 ; 臺灣新音樂 ; 林強 ; 地下獨立音樂場景 ; Hou Hsiao-Hsien ; Goodbye South, Goodbye ; Millennium Mambo ; Taiwan New Music ; Lim Giong ; Underground Indie-Music Scene

期刊名称

藝術學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21 / 06 / 01)

页次

89 - 12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侯孝賢的電影從九十年代末至兩千年初,開始浮現當代性議題,關注新世代的轉變,並且持續探索寫實主義美學,音樂是這波形式風格轉變的關鍵。《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為侯孝賢在此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以世紀末為主題,觀察解嚴後臺灣社會轉型過程中個體生存處境。為這兩部片創作電影音樂的林強,運用另類的配樂方法,掀起一波聲音新浪潮。九十年代末的《南國再見,南國》由林強統籌電影配樂,集合地下獨立音樂人的創作,捕捉邊緣人物內心狀態,並呈現新舊交替、政治經濟轉型的臺灣社會。兩千年初再以《千禧曼波》電子音樂與瑞舞場景作為千禧年臺北的城市聲音風景,詮釋年輕世代躁動的世紀末情緒。兩部片以不同的音樂風格傳達臺灣新音樂運動的精神與青年文化的本土意識。由此觀察,本文追溯九十年代臺灣新音樂運動與兩千年初電子音樂新世代的本土聲響文化脈絡發展,分析影片中的音畫調度構成真實與虛幻界線的時空意識,打破線性敘事結構、因果邏輯關係,交織出屬於臺灣城市新世代的另類成長故事。本文論證侯孝賢在進入千禧年之際,以城市邊緣的聲響,當代性的聽覺感知,標示出他個人寫實美學風格的延續與轉變。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film music of Hou Hsiao-Hsien's Goodbye South, Goodbye (1997) and Millennium Mambo (2001) characterize where each is set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f millennials in Taiwan. The soundscape corresponds with the sociopolitical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in 1987, when the '90s Taiwan New Music scene, spurred on by a surge of creative energy, witnessed an explosion of previously banned Taiwanese songs. Songs of underground musicians began to emerge in the 1990s and resonated with a sense of otherness and possibility of pursuing new alternatives in Goodbye South, Goodbye. These underground sensibilities persist in Millennium Mambo, transformed into the electronic music scene of Millennial Taipei City.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ole of film music in relation to the local setting in which it is consumed and inscribed with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Goodbye South, Goodbye, the indie-rock music style both informs the conflict between old and new generation and suggests means of resisting the dominance of particular turn of the century cultural and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The mapping of the electronic dance music scene in Millennium Mambo illuminat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cultures and local ident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aiwan cinema studies, in which film music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 way of thinking about urban spaces and local identi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謝世宗(2018)。侯孝賢的末世圖像與時間意識:從《尼羅河女兒》、《南國再見,南國》到《千禧曼波》和《青春夢》。東吳中文學報,36,155-180。
    連結:
  2. 《有聲的所在:新台語歌五年紀》,導演:彭文淳,演出:林強、陳明章、王明輝、吳俊霖等人,1994,VHS。
  3. 《南國再見,南國》,導演:侯孝賢,演出:高捷、伊能靜、林強,1996 DVD。
  4. 《驚蟄:一個音樂人的旅程》,導演:王耿瑜,演出:林強,2005,DVD。
  5. (2017).聽你,唱歌:民歌、流行音樂、獨立音樂,唱出每一世代心聲命.臺北:深石數位.
  6. 《千禧曼波》,導演:侯孝賢,演出:高捷、舒淇、段鈞豪,2001,DVD.
  7. Altman, Rick(1992).Sound Theory/Sound Practice.New York:Routledge.
  8. Chion, Michel,Gorbman, Claudia.(Ed. and trans.)(1994).Audio-Vision: Sound on Scree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9. DJ@lien(編),林強(編),林志堅(編),Fish.the(編),曹子傑(編)(1999).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1.臺北:商周出版.
  10. Graham, Stephen(2016).Sounds of the Underground: A Cultural, Political and Aesthetic Mapping of Underground and Fringe Music.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1. Udden, James(2009).No Man an Island: Th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2. 王念英,〈心要自由──林強〉,《國藝會線上誌》,網址:( 20213月24日檢索)。
  13. 王信權,〈合輯《單純的人》正式發行許郁瑛、非/密閉空間等人玩翻《千禧曼波》經典旋律〉,《Blow吹音樂》(2020.10.15),網址: < (2021年3月6日檢索)。
  14. 王美珍,〈侯孝賢盼保留蟾蜍山腳「煥民新村」〉,《遠見》( 2013.9.17 ),網址: <(2021年3月6日檢索)。)
  15. 玉耿瑜(編),王念英(編)(2015).光陰之旅:台灣新電影在路上.臺北:北市文化局.
  16. 白睿文(2014).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臺北:印刻文學.
  17. 朱天文(2008).最好的時光:所有關於電影的1982-2006.臺北:印刻文學.
  18. 何東洪(2015)。獨立音樂的情感認同與危機:「地下社會」的生與死。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
  19. 何穎怡,(到底在發什麼聲?), 《中國時報》(1993.12.1)。
  20. 何穎怡(2015)。台灣新音樂的顛覆與矛盾。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
  21. 李振亞(2014)。閨中天下:《自由夢》的靜默之聲(兼談《最好的時光》的歷史敘事)。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22. 李達義(1999)。侯孝賢的電影人生。電影欣賞,99,76-83。
  23. 沈曉茵(2014)。南國再見,南國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24. 林文淇(2014)。「醚味」與侯孝賢電影詩學。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25. 林文淇(編),沈曉茵(編),李振亞(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
  26. 張泠(2014)。穿過記憶的聲音之膜:侯孝賢《戲夢人生》中的旁白與音景。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27. 張鐵志,許文貞(2015)。從科技解放,從邊緣出發:侯孝賢x張鐵志對談。數位時代,256,48-55。
  28. 黃孫權(2015)。台灣瑞舞十年1995-2005。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遠足文化,新北:
  29. 黃婷(2001).千禧曼波電影筆記:侯孝賢的電影.臺北:麥田.
  30. 黃婷(2002).e世代電影男女雙人雅座──走入「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臺北:台灣角川.
  31. 楊澤,〈搖滾?叛逆?邊緣:九十年代歌詞新向度〉 《中國時報》(1991.1.31)。
  32. 葉月瑜(1995)。從民族主義到後現代性:台灣電影與流行歌曲互動之初探1970年中期至1990年中期。電影欣賞,77,44-57。
  33. 葉蓁(2014)。都市人:侯孝賢後期電影的青春與都會體驗。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34. 詹宏志(1999)。序:未來的聲音。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1,臺北:
  35. 劉雅芳(2015)。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從《抓狂歌》到〈不在場證明〉。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
  36. 蔣慧仙(1999)。前言台灣瑞舞場景。2001電音世代:電子舞曲聖經1,臺北:
  37. 鄭美里(2014)。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城市:《尼羅河女兒》、《千禧曼波》中的空間與性別。戲夢時光: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臺北:
  38. 簡妙如(2013)。台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101-121。
  39. 藍祖蔚(2002).聲與影: 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臺北:麥田出版.
  40. 羅悅全(2015)。和Party。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新北:遠足文化,新北:
被引用次数
  1. 王念英(2022)。賈樟柯與林強的電影音樂:《世界》與《三峽好人》的現場詩學。中外文學,51(3),5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