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婦女、性別及其他:近廿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及其發展前景

并列篇名

Women, Gender, and Others: Research on Modem Chinese Women's History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during Recent Twenty Years and Its Prospective Development

DOI

10.6352/mhwomen.200512.0107

作者

葉漢明(Hon-Ming Yip)

关键词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性別史 ; 階級/種族/其他 ; research on modem Chinese women's history ;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 gender history ; class/race/others

期刊名称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5 / 12 / 01)

页次

107 - 1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年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婦女史研究者都強調本土探索的重要性,並對西方女性主義史學作出檢討。在婦女史的發展方興未艾之時,性別史的研究方案亦已提出。大陸在八○年代後的民間研究令婦女運動史在黨史的傳統之外有了反思餘地,社會史的興起可說提供了一條從黨史到人民史的出路。在理論和方法學方面,近年最顯著的是對「社會性別」觀念的引入,但有關分析架構仍有待應用於實際研究。香港的研究則在文化史和社會史方面的成果較豐,在社會科學和性別研究的影響下,已較早地注意到科際整合、理論探索和性別視野的重要性。中西文化交接的語境,也造就了當地中外學者對女性主義、現代/後現代性、後殖民理論等的研判。有關發展能否帶來突破,還得拭目以待。 今天兩地的婦女史家均提倡婦女史與性別史並進,並指出中國和華人女性主體的多元建構性、流動性和複雜性,以及性別與階級、種族或其他社會關係間互動的可能。可預見的是,社會性別的概念將刺激大陸學者對中國民族主義和現代性的反思,後殖民理論則可繼續用以分析香港的殖民主義現代性與中國傳統父權文化間的互動。我們還得「賦性別關係以歷史性」,來檢驗宏觀理論的適切性,並對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這正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對世界史壇和性別學範式的啟示。

英文摘要

Researchers on women's history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ave in recent year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indigenous inquiries and the reappraisal of Western feminist historiography. While women's history is still in the ascendant, the agenda for research on gender history has also been put forward. Since the 1980s, non-official academic activities have provided the field of the history of women's movement with some critical space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domain of Party history. The rise of social history did break a new path to people's history from Party history. In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the most remarkable recent developmen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gender.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concerned however is yet to be applied to research practices. In Hong Kong, cultural and social historians produced more fruitful products than did othe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ciences and gender studies in earlier days, emphasis has long been placed upo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the perspective of gender. Hong Kong' intercultural context is also conducive to critical studies of feminism, modernity/post-modernity, and post-colonialism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in the locale. Whether this can bring about breakthroughs is yet to be seen. Today, researchers on women's history in both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ave promoted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women's history and gender history, pointing out that the Chinese female subjectivity is multifariously constructed, fluid, and complex in China as well as other Chinese societies. They also call attention to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s among gender, class, race, and other social relations.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e gender approach may stimulate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modernity in China, and the post-colonial conception will continue to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the colonial modernit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atriarchal culture in Hong Kong. We still have to ”historicize gender relations” so as to test the applicability of some grand theories and to further enrich our historical knowledge as well. It is in this way that the research on modern Chinese women's history can contribute to the field of history and the paradigm of gender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90)。「豬花」─被販賣海外的婦女
    連結:
  2. 葉漢明(1998)。保良局檔案與香港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6
    連結:
  3. Bhabha, H. 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
  4. Bhabha, H. K.(1990).Nation and Narration.
  5. Choi, P. K.(1997).The Other Hong Kong Report 1993.
  6. Duara、 Prasenjit(1995).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7. Gilmartin, Chris(1984).Rec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about Women in the P. R. C..Republican China,10(1)
  8. Gouda, Frances,Clancy-Smith, Julia Ann(1998).Domesticating the empire: race, gender, and family life in French and Dutch colonialism.
  9. Hoe, Susanna(1991).The private life of old Hong Kong: western women in the British Colony, 1841-1941.
  10. Hoe, Susanna(1996).Chinese Footprints: Exploring Women's History in China, Hong Kong and Macau.
  11. Jaschok, Maria(1997).EnGendering Hong Kong Society: A Gender Perspective of Women's Status.
  12. Jones, C.(1995).Women in Hong Kong.
  13. Lee, C.(1997).The dynamics of social movement in Hong Kong.
  14. Lee, Eliza W. Y.(2003).Gender and change in Hong Kong: globalization, postcolonialism, and Chinese patriarchy.
  15. Lee, Lily Xiao Hong,Stefanowska, A. D(1998).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The Qing Period, 1644-1911.
  16. Locher-Scholten, E.(2000).Women and the Colonial State: Essays on Gender and Modernity in the Netherlands Indies, 1900-1942.
  17. Mohanram, Radhika(1999).Black body: women, colonialism, and space.
  18. Rosen, S.(1987).Editor's Introduction.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20(1)
  19. Said, E.(1978).Orientalism.
  20. Sankar, A.(1986).The Many Faces of Homosexuality: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 to Homosexual Behavior.
  21. Sinn, Elizabeth(1989).Power and Charity: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Tung Wah Hospital, Hong Kong.
  22. Sinn, Elizabeth(1994).Women and Chinese Patriarchy: Submission, Servitude and Escape.
  23. Smith, C. T.(1985).Chinese Elites, 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
  24. Smith, C. T.(1994).Women and Chinese Patriarchy: Submission, Servitude and Escape.
  25. Spivak, G. C.(1990).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 Strategies and Dialogues.
  26. Spivak、 Gayatri C., Gayatri Chakravorty(1999).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
  27. Tam, S. M.,Yip, H. M.(2005).Tung Chung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Airport: An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28. Topley, Marjozie(1975).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29. Tsang, G. Y.(1995).Women in Hong Kong.
  30. Ward, B.(1985).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31. Watson, James(1985).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32. Watson, R. S.(1986).The Named and the Nameless: Gender and Person in Chinese Society.American Ethnologist,13(4)
  33. Watson, R. S.(1984).Women's Property in Republican China: Rights and Practice.Republican China,10(1)
  34. Watson, R. S.(1981).Class Differences and Affinal Relations in South China.Man,16
  35. Watson, R. S.(1985).Inequality Among Brothers: Class and Kinship in South China.
  36. Watson, R. S.(1991).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37. Watson, R. S.(1991).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38. Wong, H. P.(2000).Negotiating Gender: The Women's Movement for Legal Reform in Colonial Hong Kong.
  39. Yip, H. M.(1996).The Houwang Cult and Tung Chung's Communal Culture.Journal of the Hong Kong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36
  40. Yip, H. M.(1996).Lineage and Sisterhood in South China.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會刊,8
  41. Yip, H. M.(2003).無聲之聲(1):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
  42. Yip, H. M.,Ho, W. Y.(2005).Tung Chung Before and After the New Airport: An Ethnographic 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 Community in Hong Kong.
  43. Yip, Hon-Ming(1997).EnGendering Hong Kong Society: A Gender Perspective of Women's Status.
  44. 丁和平(1995)。清末民國潮汕女學述往。嶺南文史,2
  45. 丁衛平(1999)。淪陷區婦女的抗日鬥爭。吉林大學學報,4
  46. 丁衛平(2000)。中國婦女抗戰史研究(1937-1945)
  47. 小田(2001)。江南鄉村婦女職業結構的近代變動。歷史檔案,3
  48. 水世琤(1922)。雷潔瓊在抗日戰期間的崢嶸歲月。團結報(1922-06-17/1922-07-01/1922-08-11)。
  49. 水鏡君、瑪利亞‧雅紹克(2002)。中國清真女寺史
  50. 王乃寧、陸德陽(2004)。中國近代的女傭
  51. 王子今(1998)。中國婦女從軍史
  52. 王如青(2000)。「階級的解放」和「個體的覺醒」─五四期知識分子的兩種婦女觀芻議。河北大學學報,5
  53. 王秀美(2001)。中國近代社會轉型與女子教育的發展。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54. 王奇生(1996)。教會女子高等教育的歷史演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
  55. 王政、陳雁(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56. 王玲玲(1999)。西安事變與婦女解放運動。人文雜志,6
  57. 王美秀(1995)。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北京大學學報,4
  58. 王家儉(1986)。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9編)
  59. 王海華(1999)。侵華日軍性暴力對中國女性的摧殘─抗戰時期山西孟縣日軍性暴力受害者調查。婦女研究論叢,2
  60. 王國敏(2000)。20世紀的中國婦女
  61. 王紹璽(1995)。小妾史
  62. 王慶淑(1995)。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
  63. 王麗(2001)。近代廣東女性獨身現象:自梳和不落夫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3
  64. 王嚴(1998)。太平天國婦女的法律地位淺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65. 史鳳儀(1987)。中國古代婚姻與家庭
  66. 石巧蘭、李興芝(1992)。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我國的早期傳播其中國化。婦女研究論叢,1
  67. 全國婦聯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1989)。中國婦女運動史(新民主主義時期)
  68. 全國婦聯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1988)。從「一二.九」運動看女性的人生價值
  69. 朱敏彥(1992)。近年來宋美齡研究綜述。黨史研究與教學,6
  70. 江沛(2003)。20世紀上半葉天津娼業結構論述。近代史研究,2
  71. 池子華(2000)。近代歷史上的「打工妹」。北京日報。
  72. 行龍(1991)。清末民初婚姻生活中的新潮。近代史研究,3
  73. 何黎萍(2003)。解放戰爭時期婦女職業狀況考察。史學月刊,1
  74. 何黎萍(2000)。中國近代婦女教育平等權的演進。社會科學輯刊,6
  75. 何黎萍(1997)。論中國近代女權思想的形成。中國人民大學學報,3
  76. 何黎萍(1998)。試論近代中國婦女爭取職業及職業平等權的鬥爭歷程。近代史研究,2
  77. 何黎萍(1998)。中國婦女爭取財產權和繼承權的鬥爭歷程。北京社會科學,4
  78. 何黎萍(2002)。抗戰以前國統區婦女職業狀況研究。文史哲,6
  79. 何鵠至(1987)。告警予早期思想初探。求索,4
  80. 吳洪成(1997)。中國近代教會女學論述。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
  81. 吳強(1995)。婦女解放的第一步─辛亥革命以後的解放婦女纏足運動。雲南檔案史料,4
  82. 吳淑珍(1990)。中國婦女參政運動的歷史考察。中山大學學報,2
  83. 吳鳳儀(1996)。婚姻的再詮釋:廣東順德自梳與不落家之女性
  84. 呂美頤(1994)。中國近代女子服飾的變遷。史學月刊,6
  85. 呂美頤(1995)。評中國近代關於賢妻良母主義的論爭。天津社會科學,1995(5)
  86. 呂美頤(1996)。走出中世紀:近代中國婦女生活的變遷
  87. 呂美頤(1999)。論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對社會變遷的推動作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88. 呂美頤(1994)。性別與中國
  89. 呂美頤、鄭永福(1990)。近代中國婦女運動─1840-1921
  90. 呂美頤、鄭永福(1996)。佛教與基督教在近代中國女性中影響之比較。佛學研究,5
  91. 呂美頤、鄭永福(2002)。20世紀20、30年代女性職業簡論:從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建立談起。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92. 呂美頤、鄭永福(2004)。社會性別制度與史學研究。史學理論研究,3
  93. 呂美頤、鄭永福(1993)。近代中國婦女生活
  94. 宋瑞芝(1995)。近代婦女教育的興起與婦女的覺醒。河北學刊,5
  95. 李小江(2003)。讓女人自己說話:文化尋蹤
  96. 李小江(2002)。歷史、史學與性別
  97. 李小江(2003)。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
  98. 李小江(1997)。婦女研究運動─中國個案
  99. 李小江(2002)。歷史、史學與性別
  100. 李小江(2003)。讓女人自己說話:獨立的歷程
  101. 李小江(1995)。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
  102. 李小江(2003)。讓女人自己說話:民族敘事
  103. 李少兵(1994)。民國時期的西式風俗文化
  104. 李本義(1998)。辛亥革命與五四時期婦女解放運動比較研究。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105. 李永(1993)。何香凝傳
  106. 李永春(1997)。論近代中國教會好教育。湘潭大學學報,7
  107. 李永集(1996)。性別與文化:客家婦女研究的新視野
  108. 李年終(2002)。20年代湖南女工問題研究。山東社會科學,1
  109. 李媛(1993)。宋美齡與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婦女界統一戰線。黨史研究與教學,2
  110. 李銀河(2004)。關於性別史的思考。史學理論研究,3
  111. 李鳳飛、暴鴻昌(1997)。中國婦女纏足與反纏足的歷史考察。學習與探索,3
  112. 李德珠(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113. 李衛平(1985)。告警予論婦女運動統一戰線。求索,5
  114. 李靜之(1992)。馬克思主義的婦女觀
  115. 杜芳琴(2002)。中國婦女史:從研究走向學科化。山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116. 杜芳琴(2004)。婦女/社會性別史對史學的挑戰與貢獻。史學理論研究,3
  117.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
  118. 杜芳琴(2002)。婦女學和婦女史的本土探索 : 社會性別視角和跨學科視野
  119. 杜芳琴(1995)。發現婦女的歷史─中國婦女史論集
  120. 杜芳琴、王向賢(2003)。婦女與社會性別研究在中國,1987-2003
  121. 杜芳琴、王政(2004)。中國歷史中的婦女與性別
  122. 杜芳琴、和鍾華(1998)。大山的女兒:經驗、心聲和需求(華北卷、西南卷 )
  123. 杜芳琴、蔡一平(1999)。中國婦女史研究的本土化探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124. 沈智(1994)。辛亥革命時期與近代中國(上冊)
  125. 汪丹(1999)。五四運動婦女解放觀的幾個層面。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
  126. 汪玢玲(2000)。中國婚姻史
  127. 邢鐵(2003)。二十世紀國內家庭史研究述評。中國史研究動態,4
  128. 佟新(2003)。異化與抗爭:中國女工工作史研究
  129. 忻平(1990)。民國時期上海的職業婦女。民國春秋,3
  130. 忻平(1998)。20-30年代上海青樓興盛的特點及原因。史學月刊,1
  131. 和鍾華(2000)。生存和文化的選擇:摩梭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
  132. 周一川(1989)。清末留日學生中的女性。歷史研究,6
  133. 周亞平(1992)。中國婦女參政的歷史軌跡。吉首大學學報,2
  134. 周亞平(1995)。抗日戰爭與中國婦女的新覺醒。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5
  135. 周亞平(1993)。論辛亥時期的婦女參政運動。歷史檔案,2
  136. 周昭宜(1997)。近代女子報刊的興起及意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
  137. 周蕾, Rey(1992).Between Colonizers: Hong Kong's Postcolonial Self-writing in the 1990s=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Diaspora: 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2(2)
  138. 孟新安(1994)。中國近代男女平等思想芻論。江漢論壇,12
  139. 定宜莊(1999)。最後的記憶─十六位旗人婦女的口述歷史
  140. 定宜莊(1999)。滿族的婦女生活與婚姻制度研究
  141. 尚明軒(1994)。何香凝傳
  142. 尚明軒(1995)。宋慶齡與抗戰時期的婦女運動。抗日戰爭研究,4
  143. 岳瓏(1999)。近代陝北女子早婚與生育健康。人文雜志,4
  144. 林吉玲(2001)。近代女子教育觀念的更新及其實踐。學術論壇,3
  145. 林紅(1997)。廢娼與婦女解放的歷史反思。婦女研究論叢,2
  146. 林庭芳(1991)。論南方局「婦委」領導國統區婦女統戰工作的歷史經驗。攀登,4
  147. 武舟(1990)。中國妓女生活史
  148. 武錦蓮(1989)。抗戰期間的婦指會及其活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
  149. 邵雍(1999)。二三十年代中國女性匪幫的婚姻家庭概觀。檔案史料與研究,4
  150. 金帆(1949)。方言文學
  151. 金炳亮(1994)。民初女子服飾改革述論。史學月刊,6
  152. 青長蓉(1989)。中國婦女運動史
  153. 侯杰(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154. 侯杰、秦方(2003)。男女性別的雙重變奏:以陳攖寧和呂碧城為例。山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155. 侯德礎(1995)。宋氏姊妹與「工合運動」。文史雜誌,4
  156. 姜海龍(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157. 姜緯堂、劉寧元(1990)。北京婦女報刊考
  158. 姜濤(1994)。中國近代婚姻與家庭結構。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學報,4
  159. 姜躍濱(1991)。中國妻妾
  160. 施永南(1998)。納妾縱橫談
  161. 施宜圓(1997)。留日女學生與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檔案與史學,3
  162. 胡衛青(2002)。上海中西女塾簡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
  163. 計榮(1992)。中國婦女運動史
  164. 香港新婦女協進會(1998)。又喊又笑:阿婆口述歷史
  165. 夏蓉(2004)。宋美齡與抗戰初期廬山婦女談話會。民國檔案,1
  166. 夏曉虹(1995)。晚清文人婦女觀
  167. 夏曉虹(2004)。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
  168. 夏曉虹(2003)。晚清女性:新教育與舊道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169. 夏曉虹(1995)。從男女平等到女權意識─晚清的婦女思潮。北京大學學報,4
  170. 孫石月(1995)。中國近代女子留學史
  171. 孫曉(1988)。中國婚姻小史
  172. 孫蘭英(1996)。論中國近代婦女運動的「男性特色」。史學月刊,3
  173. 徐永志(1999)。晚清婚姻與家庭觀念述論。清史研究,2
  174. 徐永志(1992)。近代溺女之風盛行探析。近代史研究,5
  175. 徐建生(1991)。近代中國婚姻家庭變革思潮述論。近代史研究,3
  176. 徐勝萍(2000)。五四時期中國婦女地位的變遷。東北師範大學學報,6
  177. 徐葉麗(1993)。紀念宋慶齡文集
  178. 徐輝琪(1994)。辛亥革命時期婦女的覺醒與封建禮教的衝擊。近代史研究,4
  179. 晁海燕(1997)。抗戰時期國統區的婦女訓練。西北大學學報,4
  180. 桑兵(1996)。近代中國女性史研究散論。近代史研究,3
  181. 祝瑞開(1999)。中國婚姻家庭史
  182. 秦方(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183. 馬庚存(1995)。中國近代婦女史
  184. 馬維綱(1993)。禁娼禁毒:建國初期的歷史回顧
  185. 高小賢(2000)。社會性別分析:貧困與農村發展
  186. 高洪興(1995)。纏足史
  187. 高得華、崔薇圃(1995)。論中國近代女學的產生和發展。齊魯學刊,4
  188. 崔運武(1988)。近代中國教會女子教育淺釋。史學月刊,2
  189. 張允熠(1988)。陰陽聚裂論
  190. 張百慶(1999)。中國城市早期現代化過程中的娼妓問題。史學月刊,1
  191. 張佩國(2002)。近代江南農村婦女的「財產權」。史學月刊,1
  192. 張海梅(2001)。論五四前後的女子教育。歷史檔案,2
  193. 張偉(2000)。近代上海離婚狀況比較。社會科學,12
  194. 張彩雲(1992)。另一半天空:戰後香港婦女運動
  195. 張敏(1999)。試論晚清上海服飾風尚與社會變遷。史林-,1
  196. 張蓮波(1991)。二十世紀初的婦女團體。史學月刊,2
  197. 張蓮波(1988)。民國初年的婦女參政。史學月刊,2
  198. 張蓮波、周麗亞(1998)。1922年前後中國婦女參政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及爭論。中州學刊,5
  199. 張曉(1997)。江西苗族婦女口述史研究
  200. 張曉麗(1996)。《新青年》的女權思想及其影響。史學月刊,4
  201. 張樹棟、李秀領(1990)。中國婚姻家庭的嬗變
  202. 張麗豔(2001)。民國時期的女子警察。民國春秋,6
  203. 張顯菊(1995)。辛亥革命時期婦女刊物的婦女解放思想宣傳。史學集刊,3
  204. 扈光民(1990)。五四婦女運動的特點。山東師範大學學報,3
  205. 曹玄思(1994)。先天道安老院之自梳女
  206. 曹玄思(1995)。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
  207. 梁怡(1999)。延安女子大學評價。抗日戰爭研究,2
  208. 梁景和(2000)。五四時期「性教育」思潮。山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209. 梁景和(1996)。五四時期「生育節制」思潮述略。史學月刊,3
  210. 梁景和(1999)。中國文化研究
  211. 梁景和(1993)。近代中國女學演變的歷史考察。遼寧師範大學學報,6
  212. 梁景和(1998)。五四時期的「男女社交公開」思潮。史學月刊,1
  213. 梁景和、梁景時(1994)。近代女性陋俗觀的改變。江漢論壇,9
  214. 梁景時(1999)。清末民初婚俗的演變述論。山西師大學報,1
  215. 梁景時(1995)。中國近代不纏足運動始末。山西師大學報,1
  216. 梁義群(1998)。洪宣嬌的來歷及事迹辨。學術研究,1
  217. 盛永華(1993)。宋慶齡論
  218. 郭秀文(1999)。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思潮。學術研究,6
  219. 郭金梅(1999)。五四時期婦女解放理論的探討。內蒙古社會科學,5
  220. 郭常英、蘇小環(1991)。近代中國女子留學探析。史學月刊,3
  221. 郭衛東(2001)。基督教與中國近代女子教育。歷史檔案,4
  222. 郭錦桴(1991)。中國女性禁忌
  223. 陳信瓊(2002)。試論五四運動與安徽婦女解放運動的關係。安徽史學,2
  224. 陳建維(2000)。女性的崛起與吶喊─「五四」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和她們的文學創作。麗水師專學報,1
  225. 陳振江(1997)。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變革運動的趨向。南開學報,4
  226. 陳笑迎(2001)。論中國近代「興女學」。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
  227. 陳惠芬、李子雲(2001)。誰決定了時代美女?─關於百年中國女性形象之變遷。中國文化研究,3
  228. 陳順馨(2005)。「情動、運動─香港婦女運動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文集
  229. 陳錦華(2001)。差異與平等─香港婦女運動的新挑戰
  230. 陳鵬(1990)。中國婚姻史稿
  231. 陶毅、明欣(1994)。中國婚姻家庭制度史
  232. 麥靈芝(1993)。紀念宋慶齡文集
  233. 傅建成(1994)。論民國時期華北農村的早婚現象。社會學研究,4
  234. 喬素玲、劉正剛(2001)。近代中國女性的獨身現象。史學月刊,3
  235. 焦潤明(1995)。論近代中國的婦女解放思想。社會科學輯刊,5
  236. 程郁(2002)。史林-
  237. 程郁(2004)。近代男性知識分子女權思想的產生及其矛盾─以梁啟超為典型案例。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6(2)
  238. 程紹珍(1991)。宋慶齡民主革命時期的婦女解放思想。鄭州大學學報,5
  239. 閔家胤(1995)。陽剛與陰柔的變奏:兩性關係和社會模式
  240. 須藤瑞代(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
  241. 黃玉梅(1988)。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歷史,1920-1988
  242. 黃育馥(1995)。京劇─觀察中國女性地位變化的窗口(1790-1937)。婦女研究論叢,3
  243. 黃新憲(1992)。中國近現代女子教育
  244. 黃新憲(1990)。進步知識婦女群體的崛起與近代社會變革。福建論壇,6
  245. 黃嫣梨(1997)。張若名研究及資料輯集
  246. 黃慧貞(2003)。中國文化與女性
  247. 楊秀珠(1989)。近代中國的平民婦女教育:一個生命歷程史的探討
  248. 楊念群(2004)。身體的文化政治學
  249. 楊祥銀(2004)。婦女史、口述歷史與女性主義視角。浙江學刊,3
  250. 楊潔(2001)。透視上海近現代女子教育。婦女研究論叢,5
  251. 楊潔曾、賀宛男(1988)。上海娼妓改造史話
  252. 楊曉(1995)。中國傳統女學的終結與近代女子教育的興起─戊戌變法時期女學思想探究。學術研究,5
  253. 楊興梅(2000)。從勸導到禁罰:清季四川反纏足運動努力略述。歷史研究,6
  254. 楊興梅(2000)。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醜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近代史研究,4
  255. 楊興梅(1998)。南京國民政府禁止婦女纏足的努力及其成效。歷史研究,3
  256. 經盛鴻(1989)。民初女權運動述略。江海學刊,5
  257. 經盛鴻(1995)。民初女權運動概述。民國春秋,3
  258. 葉孟魁(1997)。中共最早關於婦女運動的文獻。北京黨史研究,1
  259. 葉青、陳蘊茜(1998)。論民國時期城市婚姻的變遷。近代史研究,1998(6)
  260. 葉春生(2000)。珠三角的「自梳女」。西江大學學報,4
  261. 葉漢明(1995)。華南婚姻制度與婦女地位
  262. 葉漢明(1999)。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
  263. 葉漢明(1991)。文化史與香港婦女的研究。新史學,2(4)
  264. 葉漢明(2000)。區域、社會、文化:「區域社會比較」國際學術研討論集
  265. 葉漢明(2005)。歷史上的慈善活動與社會動力
  266. 葉漢明(2001)。立足於歷史學的社會史概念建構與更新。天津社會科學,1
  267. 葉漢明(1992)。社會史與中國婦女研究
  268. 葉漢明(2002)。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
  269. 葉漢明(1995)。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
  270. 葉漢明(1999)。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析論
  271. 葉漢明(1999)。文化傳統的延續與轉化
  272. 葉漢明(2000)。明代中後期嶺南的地方社會與家族文化。歷史研究,3
  273. 葉漢明(1999)。主流與邊緣
  274. 葉漢明(1999)。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文化發展的後/現代性
  275. 董妙玲(1995)。中國婦女抗日統一戰線組織特點和作用。中州學刊,5
  276. 董春(2002)。教會在華興辦女學之沿革。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
  277. 裔昭印(2004)。婦女史對歷史學的貢獻。史學理論研究,3
  278. 裘邁士(1989)。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江蘇史學,1
  279. 暢引婷(1992)。論建黨初期黨對婦女運動的領導。青海師範大學學報,1
  280. 暢引婷(1992)。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婦女運動的特點。山西師範大學學報,3
  281. 臧建(1994)。婦女職業角色衝突的歷史回顧關於「婦女回家的三次論爭」。北京黨史研究,2
  282. 劉小林(1999)。五四時期婚姻觀念變革的時代特徵。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
  283. 劉文明(2004)。社會性別史:學理建構及其開放性。史學理論研究,3
  284. 劉巨才(1989)。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
  285. 劉巨才(1992)。新民主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研究。婦女研究論叢,1
  286. 劉華清(1997)。試論向警予婦女解放思想體系。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
  287. 劉詠聰(1994)。當代香港史學研究
  288. 劉靜(1985)。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新成立的婦女組織簡介。婦運史研究資料,3
  289. 廣東婦女運動歷史資料編纂委員會(1985)。抗日戰爭時期的廣東婦女運動
  290. 蔣美華(2001)。論五四時期女性教育角色的變遷。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
  291. 蔣美華(1995)。辛亥革命前夕婚姻家庭新觀念。山西大學學報,4
  292. 蔡鴻生(1996)。尼姑譚
  293. 蔡寶瓊(1998)。晚晚六點半─七十年代上夜校的女工
  294. 蔡寶瓊(1997)。思行交匯點─哲學在香港
  295. 鄭永福(1994)。性別與中國
  296. 梁啟超系報刊檢索系統
  297. 蕭國鈞(1982)。族譜與香港地方史研究
  298. 閻文芬(1996)。中國女子教會教育的近代化歷程、特點及啟示。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
  299. 閻廣芬(2000)。簡論西方女學對中國近代女子教育影響。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300. 閻廣芬(1999)。中國近代女子義務教育思想的發展歷程。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301. 閻廣芬(1996)。中國女子與女子教育
  302. 靜雲(1987)。孫中山的婦女解放思想及其實踐。近代史研究,2
  303. 戴東陽(1995)。試論辛亥時期江浙婦女的政治生活。杭州大學學報,3
  304. 謝長法(1995)。清末留日女學生。近代史研究,2
  305. 韓廉(2003)。戊戌婦女運動:中國批評性別本質主義的先驅。婦女研究論叢,5
  306. 韓廉(2001)。對戊戌婦女運動侷限的歷史審視。婦女研究論叢,1
  307. 韓新路(2002)。建國50年來宋慶齡研究綜述。中華女子學院學報,1
  308. 羅義俊(1987)。何香凝和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歷史教學,9
  309. 羅蘇文(1996)。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
  310. 譚琳,劉伯紅(2005)。中國婦女研究十年(1995-2005):回應《北京行動綱領》
  311. 嚴昌洪(1998)。唐群英與民初女子參政運動。貴州社會科學,4
  312. 嚴昌洪(1991)。西俗東漸記─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的變遷
  313. 蘇平(1990)。蔡暢傳
  314. 蘇智良(2000)。日軍性奴隸:中國「慰安婦」真相
  315. 蘇智良(2000)。滔天罪孽─二戰時期的日本「慰安婦」制度
  316. 蘇智良(1999)。慰安婦研究
  317. 蘇智良、陳麗菲(1998)。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略論。歷史研究,4
  318. 蘇智良、陳麗菲、姚霏(2005)。上海日軍慰安所實錄
  319. 蘇愛榮(1994)。宋慶齡研究文獻述評。中國圖書館學報,3
  320. 饒任坤(1990)。太平天國婦女問題再探。學術月刊,6
被引用次数
  1. 龔方(2018)。試析華人女性穆斯林「頭巾觀」-以臨夏和香港為例探討之。新世紀宗教研究,16(3),131-149。
  2. 巫仁恕(2020)。劫後婦女:抗戰時期蘇州淪陷後的婦女生活。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5,1-65。
  3. 衣若蘭(2017)。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0,167-230。
  4. (2020)。女性主義全球在地化的理論指向和方法論意義。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80,134-14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