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

并列篇名

Qipao, Dresses, and Monpe: Taiwanese Women's Clothing During the War Period

DOI

10.6352/mhwomen.200912.0031

作者

洪郁如(Yu-Rn Hung)

关键词

日本殖民統治 ; 服裝 ; 旗袍 ; 和服 ; モンぺ ; 戰爭 ; Japanese colonial rule ; clothing ; qipao ; kimono ; monpe ; war

期刊名称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9 / 12 / 01)

页次

31 - 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分析1930年代末到1945年有關台灣女性的服裝論述,藉此來探討殖民地情境下戰爭在性別問題上呈現之意義。隨著戰局逐漸緊張,被迫徵召送至戰場的男性也日益增多,如同日本國內一般,如何有效加強後方的統制,特別是女性的動員,成爲台灣總督府的當務之急。事實上,殖民當局對台灣女性服裝的關注可溯及治台初期,在戰爭時期又被重新討論。同時期的日本國內,所謂「國民服」的制定等等,如何改革女性服裝以符合戰時所需成爲熱門話題,亦引發各種爭論。相對於日本國內,殖民地社會由於是以多數台灣人爲對象,服裝問題更是呈現複雜之面貌。 本文認爲,1930年代後半開始,因時因地不同在台灣女性身上交替出現的旗袍、洋裝、モンぺ等,必須從殖民地政治與流行文化兩個層面來進行解讀。身穿旗袍不一定意味著女性的「抗日」,著用和服也不盡然就表示女性的「親日」。作爲女性自我表現方式,席捲世界各地之摩登文化即使進入戰爭時期餘韻猶存。在戰爭的大義名份下,殖民地政治暴力,試圖介入女性的服裝穿著,而女性也不斷摸索著如何在戰時堅持自我。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course on Taiwanese women's clothing from 1930 to 1945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war on gender issues under conditions of colonization. As the intensity of the war increased, more and more Taiwan males were forced to join the military. The Situation in Taiwan was very similar to that in Japan itself. Therefore, enhancing control of the home front, especially the mobilization of women, became a top priority of the Taiwan Governor-General Office. In fact, the colonial authorities' attention to Tajwanese women's clothing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initial stages of Japan's colonization of Taiwan. In the war period, the question returned. Issue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called national costume and how to modify women's clothe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war period aroused heated debate in domestic Japan as well. However, since the colonial society was mainly composed of Taiwancse, the issue of clothing was even more complicated in Taiwan.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e alternation,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of qipao, dresses and monpe in Taiwanese women's fashions from the late 1930s can best be understo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lonial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Wearing qipao did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Taiwanese women were displaying an anti-Japanese spirit, while wearing kimonos did not necessarily signify affection for Japan. As a means of women's self-expression, modern culture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even into the war period. In the name of war needs, the colonial authorities violently intervened in women's clothing issues. However, women also continued to search for their true identities throughout the war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1937)。台灣日日新報(1937/04/01-1944/03/01)。
  2. (1940)。本島婦人服の改善。
  3. サツポロピール株式会社サツポロピール博物館編(2000)。ビールのポスター。東京:???。
  4. 大丸弘(1988)。雨大戦間における日本人の中國服観。風俗,27(3),58-83。
  5. 大岡聡、成田龍一(2006)。日常の中の総力戰。東京:岩波書店。
  6. 中川正(1944)。內台生活の交流について。民俗台灣,4(5),32-34。
  7. 中村哲(1941)。文化政策とのての皇民化問題。台灣時報(1941/01/01)。
  8. 井上雅人(2001)。洋服と日本人-國民服というモード。東京:廣濟堂。
  9. 水野直樹編(2004)。生活の中の植民地主義。京都:人文書院。
  10. 立石□臣(1941)。本島人女性の服裝。民俗台灣,1(3),29-30。
  11. 吉見まつ上(1943)。婦人の褲。民俗台灣,3(10),42-44。
  12. 安藤公乙(1938)。台北で見た婦人達。台灣婦人界,11,34-36。
  13. 李英(1943)。点心。民俗台灣,3(9),20。
  14. 村上雍子、近代女性文化史研究会編(2001)。戦爭と女性維誌-1931~1945年。東京:ドメス。
  15. 並木賴寿(2008)。日本人のアジア認識。東京:山川出版社。
  16. 周金波(1941)。志願兵。文藝台灣,2(6),8-21。
  17. 河原功編、中島利郎編(1999)。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台湾人作家作品集。綠蔭書房。
  18. 河原功編、中島利郎編(1999)。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學台湾人作家作品集。綠蔭書房。
  19. 近藤正己(2007)。総力戦と台灣―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刀水書房。
  20. 洪郁如(2004)。植民地台湾におけるフアツシヨンと権力。接続,4,2-26。
  21. 洪郁如(2007)。フアツシヨンと植民地的近代-台湾の場合。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植民地近代とモダンガール,平成15年度~18年度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1)研究課題番号15201057研究成果報告書。
  22. 若桑みどり、早川紀代編(2005)。軍國の女たち。東京:吉川弘文館。
  23. 夏士敏(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
  24. 宮田弥太郎(1942)。春と長衫。民俗台灣,2(2),36-37。
  25. 高本莉(1995)。台灣早期服飾圖錄。台北:南天書局。
  26. 張文環(1941)。芸妲の家。台灣文學,創刊號
  27. 張建俅(1999)。二次大戰台灣遭受戰害之研究。台灣史研究,4(1),149-196。
  28. 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1999)。。台北:草根。
  29. 黃氏鳳姿(1943)。本島婦人の服飾。民俗台灣,3(10),30-33。
  30. 楊千鶴(1942)。長衫。民俗台灣,2(4),24-26。
  31. 楊雅慧(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32. 瑞光(1941)。乱彈。民俗台灣,1(2),26-27。
  33. 葉立誠(2001)。台灣服裝史。台北:商鼎文化。
  34. 德永秀夫(1940)。本島婦人服の改善に就いて。台灣時報(1940/01/01)。
  35. 編輯部(1942)。皇民奉公余主催「生活科學展」に拾ふ。民俗台灣,2(12),36-37。
  36. 蔡錦堂(2006)。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日創社文化。
  37. 蘇旭珺(199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38. 続或少女の日記抄(1942)。乱彈。民俗台灣,2(1),30-31。
被引用次数
  1. 李時雍(2021)。後戰爭、物質與記憶:施叔青《風前塵埃》的文野之戰。中國現代文學,39,49-64。
  2. 李亦芳(2011)。身體與服飾─「女人味」的感知實踐。運動文化研究,19,97-150。
  3. 張小虹(2013)。時尚的縐摺。中外,42(4),15-50。
  4. (2012)。喜新戀舊:從日記材料看日治前期臺灣仕紳之服裝文化。臺灣史研究,19(3),201-236。
  5. (2015)。洋服、和服、臺灣服―日治時期臺灣多元的服裝文化。新史學,26(3),77-144。
  6. (2019)。日治時期臺南新營地區室內表演場所探究。戲劇教育與劇場研究,12,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