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爭陰影下的婦女文化:孤島上海的婦女期刊初探

并列篇名

Women's Culture in the Shadow of the War: Women's Journals in Wartime Shanghai, 1937-1941

DOI

10.6352/mhwomen.201212.0069

作者

連玲玲(Ling-Ling Lien)

关键词

婦女期刊 ; 上海 ; 抗戰 ; 女英雄 ; 性暴力 ; 跨國婦女文化 ; Women's journals,Shanghai ;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heroines ; sexual violence ; transnational women's culture

期刊名称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2 / 12 / 01)

页次

69 - 1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檢視孤島時期上海出版的婦女刊物,探討在戰爭氛圍下,婦女文化建構的過程。受到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影響,歷史學家開始傾聽婦女的聲音,特別注意到藉由文字或藝術形式所形構的姐妹情誼。這種婦女文化通常被視為一種獨特的性別認同主張。儘管近代以來救國論述極為盛行,也成了形塑婦女文化的力量,但其再現方式卻因期刊性質各有不同。本文觀察不同種類期刊,並分析三種戰時的女性形象:女英雄、受害者、外國他者,討論知識婦女以何種方式創造屬於自己的文化,並協商國家認同及性別認同之間的界線。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women's journals published in Shanghai between 1937 and 1941-the so-called ”solitary island” period when the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nd the French Concession were surrounded by the Japanese occupied area due to the breakout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to examine how women's culture was constructed in the intensive wartime atmosphere. Influenced by feminist cultural theory, historians have begun to listen to women's voices, particularly noting the formation of sentiments of sisterhood cemented through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which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a claim of unique gender identity. While the prevailing ”masculine” discourse of national salvation came to shape this women's culture, its representations varied widely among different journal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ree types o f women's images during the war: heroines, victims, and foreign others, to see in what ways educated women created their own culture and negotiat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gender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高郁雅(2009)。抗日戰爭時期上海《申報》之研究。輔仁歷史學報,24,144-145。
    連結:
  2. 連玲玲(2006)。「追求獨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職員的出現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4,26-42。
    連結:
  3. 丹侖,〈戰時兒童保育工作〉,《上海婦女》,卷 3 期 9 ( 1939 年 10 月 25 日),頁 5。
  4. 螢,〈所謂「貞操」問題〉,《上海婦女》,卷 2 期 1 ( 1938 年 10 月 20 日),頁 22-23。
  5. 〈《藥與化學》廣告〉,《婦女界》,卷 1 期 3 ( 1940 年 4 月 15 日),頁 18。
  6. 白熊、味辛,〈趙老太太在昆明與重慶〉,《上海婦女》,卷 3 期 1 ( 1939 年 5 月 10 日),頁 22-23。
  7. 碧梧,〈日英德法婦女的現狀〉,《上海婦女》,卷 3 期 8 ( 1939 年 10 月 10 日),頁 8-9。
  8. 《婦女生活》的〈女記者蔣逸霄訪問記〉 ( 1937年2月)
  9. 紀華,〈沒有批評祇有希望〉,《上海婦女》,卷 2 期 12 ( 1939 年 4 月 25 日),頁 6。
  10. 〈本刊創辦人李士英女士逝世〉,《現代家庭》,期 9-10 ( 1938 年 5 月),無頁碼。
  11. 李士燦,〈街頭一少女〉,《上海婦女》,卷 1 期 7 ( 1938 年 7 月 20 日),頁 26。
  12. 魯依,〈發刊詞〉,《婦女界》,卷 1 期 1 ( 1940 年 3 月 15 日),頁 2。
  13. 麗珠,〈南國女兒的獻金熱:一位可敬的神女〉,《上海婦女》,卷 1 期 10 ( 1938 年 9 月 5 日),頁 8-9。
  14. 鐵懷,〈史諾夫人韋爾斯女士訪問記〉,《上海婦女》,卷 1 期 5 ( 1938 年 6 月 20 日),頁 8-10。
  15. 馮玉祥,〈趙老太太〉,《抗戰畫刊》,期 14 ( 1938 年 6 月 10 日),頁 18-19。
  16. 〈編輯室〉,《現代家庭》,卷 2 期 8 ( 1939 年 2 月),頁 24。
  17. 魯弟,〈梅園收容所參觀記〉,《上海婦女》,卷 1 期 3 ( 1939 年 5 月 20 日),頁 9-10。
  18. 珪方,〈金陵來客一席談〉,《上海婦女》,卷 1 期 11 ( 1938 年 9 月 20 日),頁 12。
  19. 桂芳,〈一對流浪在街頭的夫婦〉,《上海婦女》,卷 2 期 1 ( 1938 年 10 月 20 日),頁 13-14。
  20. 碧遙,〈一年來上海婦女讀物總檢討〉,《上海婦女》,卷 2 期 6 ( 1939 年 1 月 5 日),頁 4。
  21. 鄭彰群,〈學習趙老太太〉,《戰時知識》,卷 2 期 3 ( 1939 年 2 月),頁 13。
  22. 民國時期期刊全文數據庫(1911-1949),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simpleSearch.do( 2012 年 10 月 22 日搜尋)。http://www.cnbksy.cn/shlib_tsdc/simpleSearch.do
  23. 張若英,〈「趙老太太對記者演說詞」教學實例─小學高級戰時國語教材及教法範例之一〉,《進修》,卷 2 期 6 ( 1940 年 3 月 20 日),頁 21-23。
  24. 青竹,〈兩個難婦訪問記〉,《上海婦女》,卷 1 期 3 ( 1938 年 5 月 20 日),頁 22-23。
  25. 〈發行「永安」半月刊計劃〉,上海市檔案館,檔號 Q225-2-47。
  26. 寺岡千惠子著,寶琛譯,〈一個日本女工的戰時生活自述〉,《上海婦女》,卷 2 期 4 ( 1938 年 12 月 5 日),頁 13-14。
  27. 蘇聯.倪啟晉作,季子譯,〈斯密爾諾瓦女士印像記〉,《上海婦女》,卷 1 期 6 ( 1938 年 7 月 5 日),頁 9-11。
  28. 逸霄,〈本刊出版一週年〉,《上海婦女》,卷 2 期 12 ( 1939 年 4 月 25 日),頁 2-4。
  29. 張惠芬、鄭悅僊、射言,〈給日本女學生的信〉,《上海婦女》,卷 4 期 3 ( 1940 年 1 月 25 日),頁 22-23。
  30. 非文,〈教育難童瑣記〉,《上海婦女》,卷 3 期 12 ( 1939 年 12 月 10 日),頁 23。
  31. 武桂芳,〈中國之友蘇唐女士訪問記〉,《上海婦女》,卷 1 期 7 ( 1938 年 7 月 20 日),頁 15。
  32. 蕾子,〈厲行統制下的日本民眾〉,《上海婦女》,卷 2 期 3 ( 1938 年 11 月 20 日),頁 13。
  33. 陳騮譯,〈克留波娃〉,《上海婦女》,卷 2 期 2 ( 1938 年 11 月 5 日),頁 14。
  34. 景宋,〈女戰士與女英雄〉,《上海婦女》,卷 2 期 12 ( 1939 年 4 月 25 日),頁 23。
  35. 三石,〈彼邦婦女的分野〉,《上海婦女》,卷 1 期 7 ( 1938 年 7 月 20 日),頁 13。
  36. 宛青,〈兒童收容所概況〉,《上海婦女》,卷 1 期 1 ( 1938 年 4 月 20 日),頁 15。
  37. 夏之仁,〈走進社會以後的蘇俄婦女〉,《上海婦女》,卷 3 期 12 ( 1939 年 12 月 10 日),頁 25-28。
  38. 茅塞,〈內地婦女生活─失陷後的通州婦女〉,《上海婦女》,卷 1 期 11 ( 1938 年 9 月 20 日),頁 16。
  39. 遼音,〈我們要做新中國的女英雄〉,《婦女界》,卷 1 期 5 ( 1940 年 6 月 5 日),頁 5。
  40. 璐,〈街頭婦女談瑣─她們對於抗戰的觀感〉,《上海婦女》,卷 2 期 7 ( 1939 年 1 月 20 日),頁 22。
  41. 〈中日戰爭〉,《婦女界》,卷 1 期 5 ( 1940 年 6 月 5 日),頁 6。
  42. 〈自由捐公佈.第 1 號〉,《婦女界》,卷 1 期 7 ( 1940 年 7 月 15 日),頁 10。
  43. 丁辛,〈淪陷後的青浦婦女〉,《上海婦女》,卷 2 期 5 ( 1938 年 12 月 20 日),頁 13。
  44. 幽錦,〈介紹兩位女藝人〉,《上海婦女》,卷 1 期 6 ( 1938 年 7 月 5 日),頁 26-27。
  45. 潘孑農,〈民族的母親(電影故事)〉,《時事類編特刊》,期 27 ( 1938 年 12 月 1 日),頁 57。
  46. 堡村,〈戰時的日本婦女〉,《上海婦女》,卷 1 期 11 ( 1938 年 9 月 20 日),頁 11。
  47. 天津《大公報》的〈本報記者的自敘記〉 ( 1930 年11 月10日、11日、13日、14日)
  48. 史莉,〈陝北女戰士群像〉,《孤島婦女》,卷 1 期 2 ( 1938 年 7 月 l 日),頁 12。
  49. 《婦女界》,卷 1 期 2 ( 1940 年 4 月 1 日),頁 26。
  50. 明日,〈女學生花玉潔〉,《上海婦女》,卷 1 期 4 ( 1938 年 6 月 5 日),頁 15。
  51. Barlow, Tani(2004).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52. Buss, Doris E.(2009).Rethinking 'Rape as a Weapon of War'.Feminist Legal Studies,17,145-163.
  53. Huang, Nicole(2005).Women, War, Domesticity: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of the 1940s.Leiden:Brill.
  54. Kimball, Gayle(ed.)(1981).Women's Culture : The Women's Renaissance of the Seventies.Metuchen, N. J.:The Scarecrow Press.
  55. Li, Fei Fei(ed.),Sabella, Robert(ed.),Liu, David(ed.)(2002).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Armonk, New York:M. E. Sharpe.
  56. Ma, Yuxin(2010).Women Journalists and Feminism in China, 1898-1937.Amherst, New York:Cambria Press.
  57. Orliski, Constance(1998).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8. Zurbriggen, Eileen(2010).Rape, War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Masculinity: Why Our Refusal to Give Up War Ensures that Rape Cannot Be Eradicated.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34,538-549.
  59. 丁守和編(1986)。辛亥時期期刊介紹。北京:人民出版社。
  60. 上海婦女志編纂委員會編(2000)。上海婦女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61. 上海圖書館編(2004)。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62. 孔令芝(2011)。從《玲瓏》雜誌看一九三○年代上海現代女性形象的塑造。臺北:稻鄉。
  63. 王詩穎(2011)。國民革命軍與近代中國男性氣概的形塑(1924-1945)。臺北:國史館。
  64. 王樹槐編、成露茜編、呂芳上編、曼素恩編、張瑞德編、游鑑明編、飽家麟編(1995)。海內外圖書館收藏有關婦女研究中文期刊聯合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5. 江上幸子(1999)。日軍婦女暴行和戰時中國婦女雜誌。社會科學論壇,1999(7-8),25。
  66. 巫仁恕編、康豹編、林美莉編(2010)。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7. 周海嬰(2002)。魯迅與我七十年。臺北:聯經。
  68. 岩間一弘(2003)。1940年前後上海職員階層的生活情況。史林,2003(4),53。
  69. 柯小菁(2011)。塑造新母親:近代中國育兒知識的建構與實踐(1900-1937)。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70. 夏曉虹(2012)。晚清兩份《女學報》的前世今生。現代中文學刊,2012(1),26-27。
  71. 張玉法(1992)。新文化運動時期對中國家庭問題的討論,1915-1923。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
  72. 許慧琦(2003)。「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73. 董竹君(2008)。我的一個世紀。北京:三聯書店。
  74. 鄒依仁(1980)。舊上海人口變遷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5. 齊文穎(1995)。中華婦女文獻縱覽。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