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民初士大夫家庭中的男性家長:以曾國藩、王闓運、譚延闓為例

并列篇名

Male Heads of Literati Families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 Case Study of Zeng Guofan, Wang Kaiyun, and Tan Yankai

作者

孫慧敏(Huei-Min Sun)

关键词

家庭史 ; 科舉制度 ; 湖南 ; 父子 ; 繼承 ; 分家 ; family history ; civil examination ; Hunan ; father and son ; succession ; inheritance

期刊名称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3 / 12 / 01)

页次

1 - 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晚清民初三位留下豐富居家活動紀錄的湖南長沙籍士大夫-曾國藩(1811-1872)、王闓運(1833-1916)與譚延闓(1880-1930)為例,透過仔細梳理他們如何獲致「一家之主」的地位,以及他們如何界定「一家」的範疇,討論19世紀至20世紀初,士大夫家庭男性家長的地位與權力所經歷的微妙變化。科舉功名這一男性專屬的能力指標,是男性士人獲取、鞏固其家庭地位與權力的關鍵,它有時甚至可能凌駕年輩權威。不過,由於科舉制度實際上也是中央政府從各地吸收菁英人才的機制,許多士人在獲得高級功名之後,不得不與父母、兄弟乃至妻子、兒女別居,從而造成「家」的實質分化,或使他們必須透過代理人來執行家長的權力。健在的直系尊長是凝聚家庭意識的重要力量。曾國藩、王闓運與譚延闓雖都對世代兄弟同居共財的生活形態存在深淺不一的嚮往,最後還是不得不屈從於現實,與自己的伯叔、兄弟別居異財。此一現象顯示,早在新文化運動以前,大家庭的結構與生活形態已面臨存續危機,即使是依然懷抱敬宗收族理想、憧憬數代同堂生活的士大夫,亦能心安理得地處理分家事宜。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Zeng Guofan (1811-1872), Wang Kaiyun (1833-1916), and Tan Yankai (1880-1930) obtained the status and power of family head, and how they defined the boundaries of the families they governed. The three men were all natives of Changsha (a prefecture of Hunan province) and came from newly rising literati families. By scrutinizing the abundant record s of family life they preserved, this article constitutes a microhistory that represents the subtle changes of the status and power of the male family head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The examination degrees conferr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helped the young literati to enhance their status and strengthen their influence in their families. Sometimes, this challenged the authority of seniority. However, most higher degree holders had to leave their homes in the course of their official careers. They therefore could practice their patriarchal powers only on those family members who lived with them or attempt to govern the whole large family through agents. The living lineal elders were a force for consolidating family consciousness. Influenced by Confucian ethics and with long-lived parents, Zeng Guofan, Wang Kaiyun, and Tan Yankai did their best to maintain a harmonious large family, even after the deaths of their parent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of the relationships in a large family and social-economic conditions forced them to abandon the large family ideal. This indicates that obstacles to preserving the structure and lifestyle of large families had appeared even before the anti-traditionalists began to attack the large family system during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of the 1910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譚延闓日記‧1926 年訒齋日記〉,頁 499,1926 年 6 月 2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 言心哲,《農村家庭調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頁 18, 22。
  3. 易家鉞、羅敦偉,《中國家庭問題》(上海:泰東圖書局,1929 年 4 版),頁 1-2, 6-7, 9。
  4.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168,1913 年 7 月 2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51,1917 年 2 月 2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161,1913 年 7 月 1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47,1916 年 8 月 14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8.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45,1913 年 10 月 14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9.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219,1917 年 8 月 8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0.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246,1917 年 9 月 4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1. 〈譚延闓日記‧1921 年日記〉,頁 103,1921 年 4 月 9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2.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37,1913 年 10 月 4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3. 王闓運的幕主鄧仁堃家書
  14.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20,1914 年 8 月 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5. 黎濛,《家庭問題》(上海:泰東圖書局,1929),頁 119-160。
  16.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30,1913 年 9 月 28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7.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83,1913 年 4 月 8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8.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87-88,1913 年 4 月 13、14、1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19.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1,頁41,同治八年十一月十九日條。
  20.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5,頁 7,光緒元年七月十九日條。
  21. 〈譚延闓日記‧1920 年日記〉,頁 336,1920 年 11 月 28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2. 〈譚延闓日記‧1919 年日記〉,頁 303,1919 年 10 月 28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3.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228,1917 年 8 月 1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4.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45,1914 年 8 月 3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5. 〈譚延闓日記‧1926 年訒齋日記〉,頁 471,1926 年 6 月 1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6.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3,頁68,同治十年十一月廿日條。
  27.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340,1918 年 12 月 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8.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98,1918 年 4 月 6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29. 《大清縉紳全書》(北京:榮祿堂,1852),元冊,頁 18。
  30.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86,1916 年 9 月 2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1.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2,頁 20。
  32.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44-245,1913 年 10 月 13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3.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154,1913 年 7 月 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4.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149,1918 年 5 月 2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5. 〈公電〉,《申報》,1913 年 5 月 13日,第 2 版。
  36.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51,1913 年 3 月 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7.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339,1916 年 11 月 1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8.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38,1913 年 10 月 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39.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164-165,1913 年 7 月 19、2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0.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32,1918 年 1 月 3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1.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129,1917 年 5 月 1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2. 〈譚延闓日記‧1921 年日記〉,頁 78,1921 年 3 月 1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3.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56-257,1916 年 8 月 22、23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4.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61,1917 年 3 月 3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5. Hsiao-tung Fei, Peasant Life in China: A Field Study of Country Life in the Yangtze Valley (Londo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 Co., Ltd, 1939), pp. 27-116.
  46.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166、170,1913 年 7 月 23、2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7.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78,1916 年 9 月 13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8.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164,1918 年 6 月 1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49.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356,1916 年 11 月 2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0.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264,1917 年 9 月 2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1. 譚延闓,「先母事略」,〈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350-35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2.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35,1916 年 8 月 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3.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42,1913 年 10 月 1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4. 〈譚延闓日記‧南征日記〉,頁2-11,光緒二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九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5.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4,頁 49,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廿六日、廿七日條。
  56. 〈譚延闓日記‧北行日記〉,頁3-32,光緒三十年四月十六日、十八日、五月二日、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七月三日、七日、二十六日、二十九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7.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24,1914 年 8 月 9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8.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97,1914 年 4 月 6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59. 譚延闓,「終制」,〈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379、380-38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0.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22,1914 年 8 月 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1.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54,1916 年 8 月 2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2.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19,1918 年 1 月 1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3. 〈譚延闓日記‧1918 年日記〉,頁 243,1918 年 8 月 27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4. 欽定四庫全書
  65.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4,頁 39,同治十一年十月八日條。
  66. 麥惠庭,《中國家庭改造問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頁 37-39。
  67.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32,1913 年 9 月 30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68. 〈湘人發起宋案之討論會〉,《申報》,1913 年 4 月 3日,第 6 版。
  69. 王闓運,《湘綺樓日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冊 1,頁28,同治八年八月十一日條。
  70. 〈譚延闓日記‧1921 年日記〉,頁 8,1921 年 1 月 5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1.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26,1914 年 8 月 1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2. 〈譚延闓日記‧1914 年日記〉,頁 217,1914 年 8 月 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3. 〈譚延闓日記‧1913 年慈衛室日記〉,頁 256-260,1913 年 10 月 29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4. 〈譚延闓日記‧1916 年日記〉,頁 287,1916 年 9 月 22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5. 〈譚延闓日記‧1917 年日記〉,頁 191,1917 年 7 月 11 日條。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全文資料庫」,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2013 年 6 月 10 日檢索)。http://dbj.sinica.edu.tw:8080/handy/index
  76. Buck, John L.(1978).Chinese Farm Economy: A Study of 2866 Farms in Seventeen Localities and Seven Provinces in China.Taipei: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Inc..
  77. Ko, Dorothy(1994).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8. Wolf, Margery(1972).Women and the Family in Rural Taiwan.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9. 仁井田陞(1966)。中国の農村家族。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80. 仁井田陞(1954)。中國の農村家族。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81. 王代功(1971)。湘綺府君年譜。臺北:廣文書局。
  82. 王崧興、宋秀環譯、周賢博譯(2001)。漢民族的社會組織。漢人與周邊社會研究:王崧興教授重要著作選譯,臺北:
  83. 王闓運(2008)。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84. 王闓運(2008)。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85. 王闓運(2008)。湘綺樓詩文集。長沙:岳麓書社。
  86. 田濤點校、鄭秦點校(1999)。中華傳世法典: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
  87. 吳敬梓(1994)。儒林外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88. 李景漢(1992)。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上海書店。
  89. 李景漢(2009)。北平郊外之鄉村家庭。鄭州:大象出版社。
  90. 杜正勝(1983)。中國史新論.社會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91. 林維紅(2004)。婦道的養成─以晚清湘鄉曾氏為例的探討。中國婦女史論集六集,臺北:
  92. 張達人(1974)。鄧仁堃父子與王湘綺。藝文誌,108,27。
  93. 許烺光、王芃譯、徐隆德譯、國立編譯館譯(2001)。祖蔭下:中國鄉村的親屬、人格與社會流動。臺北:南天書局。
  94. 許順富(2007)。譚延闓:政壇不倒翁。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5. 郭嵩燾(1967)。羅忠節公年譜。臺北:文海書局。
  96. 郭嵩燾(1981)。郭嵩燾日記。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97. 彭靖整理、殷紹基整理、章繼光整理、沈家庄整理、許山河整理(1986)。曾國藩全集.詩文。長沙:岳麓書社。
  98. 曾寶蓀、曾昭檆、曾昭柯(1967)。大界房四修族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99.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上海:上海書店。
  100. 劉翠溶(1992)。明清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101. 劉廣京(1992)。從曾國藩的家書說起。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
  102. 潘光旦(1990)。中國之家庭問題。上海:上海書店。
  103. 鄭振滿(2009)。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4. 黎庶昌(1986)。曾國藩年譜。長沙:岳麓書社。
  105. 蕭守英整理、唐霽整理、譚學智整理、劉禮吾整理(1995)。曾國藩全集.日記。長沙:岳麓書社。
  106. 鍾叔河輯錄評點(2011)。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07. 鍾叔河輯錄評點(2011)。曾國藩往來家書全編。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08. 聶曾紀芬(1954)。崇德老人八十自訂年譜。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09. 魏秀梅(1985)。陶澍在江南。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10. 譚伯羽(1964)。譚祖安先生年譜。臺北:中國交通建設學會。
  111. 譚寶箴編、譚延闓編、譚澤闓編(1969)。譚文勤公(鍾麟)奏稿。臺北:文海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衣若蘭(2017)。論中國性別史研究的多元交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0,16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