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臺灣文明結婚論述中的聘金問題

并列篇名

Bride Price in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ed Marriage" in Colonial Taiwan

作者

廖靜雯(Ching-wen Liao)

关键词

聘金 ; 舊慣 ; 經濟 ; 人身買賣 ; 文明結婚 ; bride price ; customs ; economy ; human trafficking ; civilized marriage

期刊名称

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8 / 12 / 01)

页次

99 - 16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日本政府為了殖民臺灣的需要進行「舊慣調查」(1910-1919),在懷抱文化優劣主義,自詡「文明」的先驅者姿態下,將臺灣婚姻習慣中的聘金賦予「身價金」與「人身買賣」的意涵,認為臺灣人的婚姻制度與經濟問題互為依存。除了殖民政府,社會輿論也以「進化觀」看待臺灣人的結婚問題,反覆宣傳「文明結婚」與「新式結婚」等新詞彙。本文即欲從日治時期臺灣的「文明結婚」論述出發,探討殖民者與受殖者如何討論聘金,進而擁護各自的婚姻進化論。本文首先討論日治初期殖民者如何透過舊慣調查認識臺灣人的訂婚條件,以及臺灣人在法律「依用舊慣」的原則下如何漸從婚姻舊慣走向「文明結婚」。其次,從1920年代殖民政府的矯風政策分析聘金制度如何成為婚姻改革論述的重點,以及臺灣社會廢聘論述與實踐間的落差。最後,1920年代末殖民政府因應日本國內的經濟節制政策、社會事業的集中統制,文明結婚論述的焦點再從「廢止聘金」擴展為「廢止虛禮」。殖民者主要意圖為「經濟節制」,但懷抱解放意識的受殖者,實為抵抗舊家族制度與殖民統治進而解放人身自由。然而,由男性主導的文明結婚論述、廢聘問題與女性地位,使臺灣女性不僅淪為被議價的「標的物」,更在討論中「失聲」,成為被討論的客體。

英文摘要

For the needs of colonial administration in Taiwan,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Investigations of Laws and Customs between 1901 and 1919. However, the project was based on Japanese ethnocentrism that regarded Japan as a "civilized" pioneer and devalued Taiwanese marriage culture and customs. Japanese colonists believed that the bride price in Taiwan's marriage in effect represented human trafficking and that marriage was built on economic needs. Meanwhile, public opinion was also based on cultural evolutionism that propagated the ideas of "civilized marriage" and "new-style wedd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ed marriag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and explores how the colonists and the colonized respectively established their evolutionary theories of marriage in terms of the bride price issue.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how the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identified Taiwanese marriage culture and custom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s of Laws and Customs and how Taiwanese people gradually changed their wedding ceremonies from the principle of "following and applying old customs" in civil laws to the new idea of "civilized marriage." The article then examines how bride price became the target of marriage reform in the Government's kyōfū (moral reform) policy in the 1920s and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banning bride price actually existed in Taiwanese society. In response to Japan's domestic austerity measures and centralized control of social undertakings in the late 1920s, the Colonial Government attempted to extend the focus of civilized marriage discourse from "banning bride price" to "abolishing empty formalities." Although the colonists' main purpose was austerity, Taiwanese intellectuals with self-liberated awareness had different considerations in rejecting the old family system as well resisting the colonists to achieve personal freedom. However, the discourse of civilized marriage, bride price prohibition, and women's social status was always dominated by males. Taiwanese women were not just bargained objects but also lost their voices throughout the discuss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参考文献
  1. 姚人多(2001)。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2,119-181。
    連結:
  2.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0
  3.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05
  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陳文興文書〉,識別號T1005-02-02。
  5.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911
  6. 《臺灣民報》(東京、臺北),1925
  7. 《社會事業の友》(臺北),1932
  8. 《臺灣民報》(東京、臺北),1926
  9. 《臺法月報》(臺北),1918
  10. 《臺法月報》(臺北),1917
  11. 《臺灣》(東京),1924。
  12. 《讀賣新聞》(東京),1905。
  13. 《臺灣民報》(東京、臺北),1929
  14. 《申報》(上海),1905。
  15. 《東京朝日新聞》(東京),1929。
  16. 《社會事業の友》(臺北),1929
  17. 《臺灣慣習記事》(臺北),1902
  18. 《臺灣新民報》(臺北),1931。
  19. 《法院月報》(臺北),1909。
  20. 《臺灣民報》(東京、臺北),1930
  21. 《臺灣婦人界》(臺北),1936
  22. 《臺灣日日新報》(臺北),1898-1941。
  23. 《臺灣教育會雜誌》(臺北),1901。
  24. 《臺灣慣習記事》(臺北),1901
  25. 《臺灣鐵道》(臺北),1934。
  26. 《臺灣慣習記事》(臺北),1906
  27. 《臺南新報》(臺南),1923。
  28. 《臺灣婦人界》(臺北),1934
  29. 大友昌子(2007)。帝国日本の植民地社会事業政策研究。京都:?????書房。
  30. 中西美貴(2004)。大正後期臺灣新知識分子的世界:「新民會」雜誌中戀愛結婚議題為主要分析場域。臺灣風物,54(1),25-46。
  31. 內政部民政司編(2014)。平等結合,互助包容:現代國民婚禮。臺北:內政部。
  32. 王世慶(1991)。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5-63。
  33. 王泰升(2010)。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4.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35. 吳文星(2007)。京都大學與臺灣舊慣調查。師大臺灣史學報,1,29-49。
  36. 呂明純(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37. 呂明純(2007)。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8. 李嘉莉(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39. 村上重良、聶長振譯(1990)。國家神道。北京:商務印書館。
  40. 沈靜萍(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41. 近現代資料刊行會編(2001)。植民地社会事業関係資料集(台湾編)。東京:近現代資料刊行會。
  42. 洪郁如、吳佩珍譯、吳亦昕譯(2017)。近代臺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3. 徐珂(1966)。清稗類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4. 張炎憲編、陳傳興編(2003)。清水六然居:楊肇嘉留真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45. 張維正(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46. 游鑑明(199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47. 游鑑明(2017)。當二十世紀中國女性遇到媒體。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48.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記錄(1994)。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9. 黃旺成、許雪姬編註(2017)。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50. 黃旺成、許雪姬編註(2017)。黃旺成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51. 黃臥松編(2009)。崇文社文集。臺北:龍文出版社。
  52. 黃薇勳(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
  53. 楊舒雅(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
  54. 楊翠(1993)。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55. 楊肇嘉(1970)。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56.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昭和五年。1930
  5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昭和二年。1927
  58.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昭和六年。1931
  59.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昭和三年。1928
  60.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昭和四年。1929
  61.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正十二年,1923
  62. 劉晏齊(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63. 蔡依伶(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64. 蔡錦堂(1995)。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臺北:
  65. 鄭政誠(2005)。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6. 鄭鳳晴(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67.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卷2 下。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
  68. 坂野徹(2005)。帝国日本と人類学者:一八八四—一九五二年。東京:勁草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