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K'ang Yu-Wei's Shih-li kung-fa chüan-shu: (A complete book of substantial truths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并列篇名

康有爲的“實理公法全書”

DOI

10.6353/BIMHAS.197806.0683

作者

李三寶(San-Pao Li)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7期(1978 / 06 / 01)

页次

683 - 725

内容语文

英文

中文摘要

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外學者對康有爲(一八八五-一九二七)之思想,已有精湛之分析與闡釋。兩年前華盛頓大學出版蕭公權先生英文巨著現代中國與新世界:康有爲―維新者及理想主義者一書,爲蕭先生多年來有關南海思想全面研究心得之結晶,誠爲中外學界可紀念之盛事。南海思想中有若干點非吾人所能苟同。然就其整個思想體系而言,則洵博大而精深,在中國維新思想史中,有不可磨滅之地位。 南海親睹中西文化之交流,進而探討維新變法之道。他基本上乃-哲學家,除了爲人生之意義不斷尋求解答外,更關心中國文化之存亡絕續問題。針對此點,他提出若干至爲重要的觀念―平等、自主之權、人類進步、變與革、以及科學實證。此種新體認及對於新價值觀念的接受在中國近代化之過程是不能或缺的。尤其是「平等」及「自主之權」(卽「人權」)也就是當今國際政治道德的主要論題。早在一八八○年代康氏對人權問題已有詳論,且已大力倡導。 南海早期與晚期思想不盡相同,其間歷若干不同階段。然其早期兩篇未刊抄稿―「康子內外篇」及「實理公法全書」―實爲其日後思想之根基。此兩種早在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七年問即己完成的作品,吾人可視爲南海維新思想之理論基礎,實爲治中國近代史者不可忽視之重要文獻。「康子內外篇」及「實理公法全書」中外學者,自蕭公權先生以下,多有引徵,而似尚乏專題研釋。筆者於清華學報第十一卷,第一、二期合刊本中已有文討論「康子內外篇」之內容。玆新撰英文稿,除分析「實理公法全書」之重要概念外並附全部英譯,不揣謭陋,就教於中外學界。 「實理公法全書」別名「人身公法」、「人類公理」、或「公理書」。現存稿本乃康氏最後修正之抄稿,但渠本人並不視之爲已完成或不容增刪之作品。所列之「實理」或「公法」乃屬建議性質,不過爲其理想社會草擬綱領及藍圖而已。康氏認爲將來完成公法之後,每五年應重修一次,以適應千變萬化之社會需要與環境。「實理公法全書」乃康氏一度計劃編撰之「人身公法」之第一部,有提綱挈領之意,然「人身公法」其他九部日後似未寫出。 傳統儒家中心思想之「仁」爲南海理想社會之基礎。康氏之理想社會乃完全依循「仁」之倫理原則鋪陳設計。康氏對「仁」的解釋,拙文「康子內外篇初步分析」中已略論及。南海與傳統儒家學者見解顯著之不同即渠所認爲求「仁」之實現應有之條件。康氏認爲人若不能視眾人與自己同享有絕對的、立足點相同的平等,一律珍重,互敬互愛,則社會上不免有高下貴賤之分野。有役人者與役於人者之分,便不能實現合於「仁」之社會。因此,康氏言「仁」,主旨在說明「平等」之真義。「人生而平等」對康而言猶不夠積極。他更進一步主張人皆有[自主之權」人既生而平等,「各分天地原質以爲人」,則同有自爲主宰的基本人權,絕對平等,同樣珍貴。任何不平等的現象都是人爲的,反自然的,與「幾何公理」相違背的,也都應該泯除。 康氏雖然同時主張「人道之異於禽獸者全在智」(見「康子內外篇」仁智篇)然而他認爲人之智慧究竟有限。一切學說與制度既爲人所立,皆不免有可改進之處。「安於故習」是他所最憎惡的。唯有開敞胸襟,以「今之惟恐其不今」的態度接受新的考驗與挑戰,不斷革新改進,才能「有益於人」,人類文明也才能有真正的進步可言。南海所謂「智」,不僅指每一個人有與生俱來的「理性」(略如西哲康德之意)。南海同時並肯定每一個人皆有探討宇宙現象的根本智能以及對任何社會現象與制度判斷與選擇的能力。康氏以其所謂的「智」爲出發點,得到三個重要結論:(一)人皆有與生俱來的、無差等的「理性」。(二)人皆有智,故有能力探討前人所不知,亦應不斷「闢新知」。(三)人皆有天賦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不應固昧盲從,一任人人固有之能力因不用而退化。中國近代思想家中,南海對於「智」的解釋可謂週全而最有力。 「實理公法全書」之寫作形式甚爲特別。每章先列舉康氏認爲最具實證性之「實理」,作爲理論根據。然後每章中分條列述渠所認爲將來理想社會中應行而可行之模範「公法」。至於目前世界各國一般社會之弊法,則依其優劣之程度納入其「比例」一欄,以資比較。全書條理井然,絲毫不紊。就形式而言,康氏顯受西方科學-尤其歐幾里得幾何學-之影響。就其全書之宗旨而論,則目的在於爲當前人類社會立法。康氏認爲人類社會每不符真理,變化無常,無論思想與制度每陷於「兩可之實」。康氏研求哲理,希望能制訂渝久不變的、以科學論證(卽「必然之實」與「永遠之實」)爲根據的「一定之法」。人對事物的看法每有不同,惟科學之結論則較爲確鑿不變。南海之哲學故可謂乃基於渠對西方科學之認識,亦即自此種認識進而解釋人類社會不盡台於理想現象之所由生。南海之理想社會中,科學家及醫學家之職責至爲重大。 康氏思想對梁啓超、譚嗣同等門人影響甚深。其在一八八四至一八八七年間即己形成之觀念,不僅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曾有啟發之功,今日觀之,仍未失其重要性。其所論人人應有之「自主之權」或人權,更爲任何自由社會所必備之條件,與孔氏論「仁」之基本觀念相符;對於實現尚仁社會之必備條件,且有精闢之發揮。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Li, San-pao(1974).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vol.IV, Part II.
    連結:
  2. Shih-li kung-fa ch’uan-shu.
  3. Shih-li kung-fa ch’uan-shu.
  4. Shih-li kung-fa ch’uan-shu.
  5. K’ang-tzu nei-wai P’ien.
  6. Shih-li kung-fa ch’uan-shu.
  7. Shih-li kung-fa ch’uan-shu.
  8. Shih-li kung-fa ch’uan-shu.
  9.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0.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1.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2.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3.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4.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5. K’ang-tzu nei-wai P’ien.
  16. K’ang-tzu nei-wai P’ien.
  17. see also K’ang-tzu nei-wai P’ien.
  18. Shih-li kung-fa ch’uan-shu.
  19. (清)譚嗣同, Sitong(1968).T’an Liu-yang ch’uan-chi.
  20. Crane Brinton(1950).Ideas and Men: The Story of Western Thought.
  21. Donald J. Munro(1969).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22. Jung-pang, Lo(1968).Symposium on Chinese Studies: Commenmorating the Golden Jubilee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11-1961.
  23. Li, San-pao(1975)。K’ang-tzu nei-wai p’ien ch’u-pu fen-hsi: K’ang Nan-hai hsien-ts’un tsui-tsao tso-p’in。清華學報,11,213-247。
  24. Liang, Hao Chang(1971).Liang Ch’i-ch’ao and Intellectual Transition in China, 1890-1907.
  25. Sahakian, William S.(1968).History of Philosoph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