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清華學校-美國早期“和平演變”中國的重要孔道

并列篇名

Tsing Hua College: A Channel of United•State's Influence in China

DOI

10.6353/BIMHAS.199206.0237

作者

蘇雲峯(Yun-Feng Su)

关键词
期刊名称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卷期/出版年月

21期(1992 / 06 / 01)

页次

237 - 2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華學堂係由美國退還超收庚款所創辦,是在中國教育系統之外的一所新制留美預備學校,而後逐漸發展,回歸木國教育體制,成為一所著名的完全大學,在培養中國科學與學術領導人才及工商業現代化等方面,均作出很大的貢獻。我認為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四:一、充裕而穩定的經費來源。二、外交部能因應歷史及本身特異條件而發揮功能。三、美國駐華公使的適度關懷,亦發生正面的作用。四、在這段期間有三位優秀的校長,依次為唐國安、周詒春、曹雲祥,他們都是留美的高才生,有才能、愛國心與辦學熱誠。 在教員素質方面,清華已從一所依賴美籍教員的學校轉化成為一所獨立自主的大學。美籍教員的確扮演了積極過渡的角色,大約自1922年起,清華的留學生已逐漸取代美籍科學教員的地位。 清華不是「貴族學校」,但學生大多來自小資產階級以上的家庭,這是歷史條件使然,清華人無罪。清華人實有批判地接受美國文化的態度與能力,並沒有成為美國文化的俘虜。不過,他們的確是「邊際人知識份子」,在中美兩個文化中均有些適應上的問題,但對本國學術文化與經濟社會而言,亦產生正面深遠的影響,與所謂的「和平演變」效應。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9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連結:
  2. (1912).North China Herald.
  3. (1927)。清華一覽
  4. 游美學務處檔
  5. (1917)。東方雜誌
  6. (1923).The Tsing Hua Annual, 1914.
  7. (1931)。國立清華大學二十週年紀念刊
  8. (1981)。顧維鈞回憶錄(第一分冊)
  9. 清華校友通訊(新)
  10. (1922).Educational Review.
  11. U. S. Congressional Record 60th Congress 2d session, House Representative Document 1275.
  12. 清華周刊
  13. (1970)。李先聞自傳
  14. 清華周刊十週年增刊
  15. The Peking who′s who, 1922.
  16. 外交檔
  17. (1923)。清華計畫經費
  18. Who′s Who in China, 1931.
  19. 近史所庋外交檔
  20. (1964)。吳欽烈,宣統三年投考清華高等科之回憶。清華校友通訊(新),16-17。
  21. The China Year Book, 1920-1926.
  22. Hofstadter, R.(1945).Social Darwinism in American Thought.
  23. Hunt, Michael H.(1972).The American Remmission of Boxer Indemnity: A Reappraisal.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1(3),541-542.
  24. Roosevelt, Theodore(1908).The Awakening of China.The Outlook,28,665-667.
  25. 姚崧齡(1964)。清華旱年學生刊物之回憶。清華校友通訊(新),9,2-5。
  26. 張忠紱(1968)。迷惘集
  27. 張彭春。清華學校日程草案
  28. 梁實秋。四十年前的清華。清華校友通訊(新),1,4。
  29. 梁實秋(1962)。清華八年
  30. 清華大學校史編組(1981)。清華大學校史稿
  31. 清華週刊社(1921)。本校十週年紀念號
  32. 清華學生會。清華的根本改造-改組董事會
  33. 郭廷以(1963)。近代中國史事日記
  34. 湯伯明(1959)。美國的歸還庚子賠款與清華學校的創立。教育與文化,218,8-9。
  35. 舒新城(1937)。近代中國留學史
  36. 舒新城(1963)。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
  37. 劉壽林(1965)。辛亥以後十七年職官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