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
|
并列篇名
|
The Pao-chia System in Taiwan, 1895-1903
|
DOI
|
10.6353/BIMHAS.199206.0437
|
作者
|
洪秋芬(Chiu-Fen Hung)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
卷期/出版年月
|
21期(1992 / 06 / 01)
|
页次
|
437
-
471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的研究課題是欲考察1895年到1903年間,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統治下,臺灣保甲制的實施情形,進而探討其所蘊含的歷史意義。
日領臺不久,在日本中央和臺灣總督府的治臺方針下,恢復舊制保甲作爲因應「土匪」對策。經筆者分析,在日方所稱之「土匪」中除少數爲盜賊外,其餘大多數是因日軍警憲的暴行或殖民當局的失政所造成的。保甲制是日本殖民當局爲消減抗日軍,進而控制殖民地民眾而實施的。
1898年8月,臺灣總督府頒布「保甲條例」,正式實施保甲,但臺灣民眾並不積極,保甲編制遲遲未有進展。此時,地方紳商等土著領導階層爲保有原來的社會、經濟地位,乃向殖民當局申請設置保甲局。保甲局在日本殖民當局和臺灣民眾之間,扮演「上意下達,下意上疏」的角色;由於不受日本官方、員警的監督,宛如地方行政中樞。
保甲局的設置在「保甲條例」上,是不被承認的。殖民當局之所以允許它的設立,除了保甲編制不易、警力又不足以監督保甲外,日據初期,一切制度皆在草創階段,殖民統治體制未臻完備,從控制殖民地民眾、推動基層地方行政,或是安定社會、維持秩序等各方面來看,借重由地方上的領導階層所主持的保甲局,是爲活用保甲的權宜之策。
日本殖民當局在消減「土匪」,而警力也足以監督保甲後,深感保甲局的繼續設置,意味地方土著舊勢力集團或類似組織等依然存在,只會妨礙日本殖民政權的正常發展。因此於1903年3月廢止保甲局,擬建立一個以日本人爲主體的殖民統治體制。保甲局的廢止代表傳統自治自衛性的保甲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殖民政權統治下獨特的保甲制。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臺灣日日新報
-
(1901)。警察官之施設通達地方官。
-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臺灣日日新報
-
(1907)。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戰史。
-
關於士林辨務支署部內聯庄保甲組織案。
-
(1901)。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第七編)。
-
臺灣日日新報
-
(1979)。日據初期警察、監獄制度檔案。
-
臺灣日日新報
-
Chen, Ching-Chih(1975).The Japanese Adaptation of the pao-chia System in Taiwan, 1895-1945.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4(2),391-416.
-
小林道彦(1985)。後藤新平植民地経営――日本植民政策の形成と国内政治。史林,68(5)
-
山邊健太郎。日本帝國主義午植民地。岩波講座日本歷史,19
-
山邊健太郎(1971)。現代史資料21 台灣1。
-
中村哲(1943)。植民地統治法の基本問題。
-
井出季和太(1937)。臺灣治績志。
-
外務省條約局(1964)。日本統治下五十年及台灣。
-
矢內原忠雄(1988)。日本帝國主義下の臺灣。
-
伊藤博文(1970)。秘書類纂臺灣資料。
-
江廷遠(1937)。保甲制度叢書。
-
竹越與三郎(1905)。臺灣統治志。
-
吳文星(1986)。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
-
杵淵義房(1940)。臺灣社會事業史。
-
持地六三郎(1912)。台灣植民政策。
-
洪敏麟(1978)。日據初期之鴉片政策(附錄保甲制度)。
-
臺灣日日新報
-
許世楷(1972)。日本統治下の臺灣:抵抗と彈圧。
-
陳盛韶(1983)。問俗錄。
-
渡邊柳三(1927)。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
鈴木斗六(1944)。臺灣及保甲制度(一)(二)。都市問題,35(5)/35(6)
-
臺灣慣習研究會(1903)。臺灣慣習記事。
-
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1908)。台灣統治綜覽。
-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973)。臺灣統治概要。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Ⅱ)。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3)。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一)。
-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的鄉治。
-
鶴見祐輔(1937)。後藤新平(第2卷)。
|
被引用次数
|
-
曾惠君、林宗弘(2014)。戶口的政治:中國大陸與台灣戶籍制度之歷史比較。中國大陸研究,57(1),63-96。
-
陳世榮(2006)。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4,129-168。
-
洪秋芬(2000)。日初初期葫蘆墩區保甲實施的情形及保正角色的探討(1895-190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4,211-268。
-
洪秋芬(2004)。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敎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2(2),1-41。
-
黄美恵(2017)。日本統治初期における在台日本人の社会秩序の形成-地域自治組織の結成を中心に。臺大日本語文研究,34,195-227。
-
羅濟立(2008)。日治後期殖民警察與臺灣客家語言、文化之學習—以『警友』雜誌為資料—。東吳外語學報,27,173-202。
-
石美玲(2018)。話語實踐與社會變遷:以日治時期《臺灣民間文學集》「民歌」為例。興大中文學報,43,223-275。
-
(2001)。《認識台灣(歷史篇)》〈政治社會控制〉一節之補充教材與教學設計-以皇民化運動下的「保甲制度」為例。歷史教育,8,117-139。
-
(2001)。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爲例。臺灣史研究,8(1),1-39。
-
(2014)。編戶分民:日據時期臺灣住民戶口調查簿系統之建立。臺灣文獻,65(4),77-130。
-
(2017)。臺灣日治時期「刑事訴訟」近代化之探討。興大法學,21,1-37。
-
(2020)。大量觀察-日治時期臺灣的統計調查與人口管理。臺灣風物,70(1),15-52。
-
(2021)。乙未抗日媽祖傳說與結構性失憶:以西螺福興宮「莫不尊親」匾額為例。臺灣文獻,72(1),1-50。
-
(2022)。「家在彼店在此」:清、日跨政權下臺南郊商許藏春的抉擇。臺灣史研究,29(1),1-44。
-
(2023)。從臺灣到滿洲:以關東都督府警政建設為中心的日本帝國統治學知移轉分析(1905-1918)。臺灣史研究,30(1),45-86。
-
(2023)。通姦除罪化制度的觀念轉折:新制度論加權力觀點的整合分析。嶺東學報,50,81-125。
-
(2023)。殖民地戰爭動員中的近代性與治理性:以1914年「保甲人夫」徵用為中心。臺灣史研究,30(4),63-99。
-
(2024)。都市鄰里公園環保化的政績政治:新北市三重區個案研究。都市與計劃,51(3),247-281。
|